1909年(清宣统元年),省《推广种树办法》,规定山河荒地有业主者归业主自栽;公地劝令富绅集股栽植.收入以二成为地方公益,八成归集股利息。艮国建立后.政府提倡绅民承领荒山荒滩营造民有林。境内泰山,徂徕山及汶河沿岸的民营林场不断发展。至1937年,有较大林场12处:
黄道沟林场在黄道沟村西北,刘贯如等6人于1913年创办,植杂色树5000余株。
东兴林业公司林场在下梭地方,刘玉珠承领,1918年创办,至1925年共植杂色树13.4万株。
泰安林业公司林场在泰山西麓,泰城
杨茂泰等创办于1919年,至1925年,共植树9000余株。
泰山长寿桥林场1919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创办,共植柏、槲、杨等200余亩。
卧虎山林场在城西曹家村,1923年张廷桂等创办,植刺槐2万余株。
拦住山林场在泰山中部,1923年由乐昌祺创办。
金鸡山林场在徂徕山南麓山东地方 (今属新泰),1923年由李秀升创办。
琵琶山林场在安驾庄地方(今属肥城),1923年朱辅文等创办。
松棚林场在徂徕山南麓朴里地方(今属新泰),1923年刘春菊创办。
西峪林场在徂徕山东麓西峪地方,1923年创办。
后寺庄林场在徂徕山南麓汶西地方 (今属新泰),1924年朱永宝创办。
黄西河林场在泰山黄岘岭以西黄西河一带,1931年建,面积2400余亩,附设苗圃。为当时民营林场之最,共栽橡子、刺槐等1万余株。初由商人张灏、农民车鸿轩与地方士绅合营,后归马伯声经营。
抗日战争期间,以上林场的承领人或亡或逃,无人经营管理。1948年泰安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管理,将占用公地之林场划归国营林场,将地主富农的私有林场按土改政策处理。
第二节国(公)营林场
泰安县农会林场有林地3处.一在岱宗坊附近,1909年植柏树1000余株;一在眼光殿附近?1926年共植柏树4500余株、橡树1000余株;一在天外村附近,种植杂色树。1930年后该林场由县建设局接管。
农商部第二林业实验场在泰山盘道东葛条沟附近,1919年农商部创办,次年改属泰沂模范森林局。至1922年共栽树11.8万余株,以柞树为多,刺槐次之。1929年改属山东第二林区事务所。1935年改属山东省第一林务局。
泰沂模范森林局林场有林地2处,一在泰山凌汉峰下,一在傲徕峰之南。1920?1925年共栽树26万余株,侧柏最多,柞树、刺槐、榆、枰柳次之。1929年改属山东省第二林区事务所。1935年改属山东省第一林务局。
山东第一林务局药乡林场1920年创办,在泰山北麓药乡,面积7000余亩。
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林场在泰山南麓,1921?1926年共栽树1400余株,柞树最多。
示范林场(即中山纪念林)有林地2处,一在泰山眼光殿,1928年5月山东省政府驻泰安时营造,称“省府纪念林”,1929年3月12日改为“中山纪念林”;一在蒿里山,1929年3月12日泰安县政府营造。两处共植树3.6万余株。1930?1937年,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政府于此举行“植树活动”以提倡造林,故称“示范林场”。
抗日战争期间,以上林场均由伪政府第一林务局泰安办事处接管。但因日军进山扫荡,实际无人经营管理,林木遭严重破坏。1948年8月泰安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泰山、徂徕山公有土地的森林,建立了4个林场:
泰山林场1948年9月,鲁中南第一行署创建,名为泰历林场,辖泰山、柳埠、灵岩、五峰、崮山林场,总面积26万亩。旋隶属省农林厅。1952年,将柳埠林场划归历城县,五峰和崮山林场划归长清县,总面积减为24万亩.改名泰安专署泰山示范林场。1958年又改为山东省泰山林场,隶属省林业厅。同年,将药乡林场划归山东省泰安林校,总面积减为21万亩。1960年归属济南市.名为济南市泰山林场。1961年改属泰安地区=1965年调查核实总面积为17.7万亩。1982年4月归属泰安市管理,名为泰安市泰山林场。1984年,总面积为17.9万亩,全场下设9个林场、6个科室,职工562人,其中技术人员23人。有拖拉机9台,载重汽车4辆;建筑面积18002平方米,其中住宅7921平方米。
林场经营范围南至泰山南麓的环山公路,北至清凉山,东至柴草河,西至界首,西北至灵岩,地跨泰安、长清、历城3县(市),为全省最大的国营林场。
泰山林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草木本植物874种,其中木本植物有62科318种、草本植物有72科556种,药用植物111科462种。
林场宜林面积14.9万亩,经营面积13.96万亩。树株以乔木居多。乔木以松类为主,油松、赤松、华山松、落叶松等面积占53%,刺槐占8%,麻栎、栓皮栋、槲树等占19%,侧柏占10%,核桃、板栗、苹果等经济林占5%,其他树种占5%。灌木类主要有荆条、胡枝子、酸枣等;竹类主要有刚竹、毛竹等。建国后,先后引进的树种有东北红松、白栋、辽东桤、水曲等,西北、华北的华山松、华北落叶松、榛子,南方的水杉、柳杉、木荷、毛竹、茶等,及日本落叶松、湿地松、火炬松、花旗松等优良品种百多种。
1984年,林场用材林为26510亩、经济林6131亩、防护林57784亩、其它林49207亩,森林覆盖率为77.99%,木材蓄积量34.79万立方米。建场以来,共生产等内材2565立方米、小规格材19551立方米、枝柴965.5万公斤。年产核桃、板栗、苹果等果品25万公斤左右。三岔的红星苹果以色泽鲜艳,个大汁多,清香可口,而成为泰山名产之一。林场重视林业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其中泰山山顶松树腐烂病的研究获省林业厅科研成果三等奖。
80年代初,林场发挥地处风景区的优势,制定了林工商综合发展的方针,开发旅游业,年增加收入30万元以上。
徂徕山林场1953年,山东省农林厅在徂徕山封山育林,并由徂阳县人民政府建光华寺苗圃和礤石峪林场,1956年3月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徂徕山林场,隶属泰安专署。1958年改属泰安市。1962?1984年,先后隶属省林业厅、山东省建设兵团及泰安地区。林场下设9个营林区、1个纤维板厂、7个科室,有职工557人,其中技术人员38人。林场经营范围由徂徕山区和汶河滩区两部分组成,地跨泰安、新泰两市,总面积13.6万亩,为山东省第二大国营林场。
徂徕山属瘠薄的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大。1953年,公私合作造林时,因树种选择不当成活率很低,到1955年造林2万亩,仅存活2000亩。次年建场后,实行“造林六项基本措施",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成活率大有提高。至1964年造林任务基本结束,年均造林1.5万亩。1965年后,即转入营林阶段,主伐更新和部分低产林改造。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实有森林面积9.9万亩,其中赤松、油松、黑松等针叶林5.6万亩,占60%;刺槐为主的阔叶林2.7万亩,占28%;核桃、板栗、苹果等果树2678亩,占2.8%;其它树种有杨树、栎类、侧柏、赤杨、枰柳、日本落叶松等。1984年活立木蓄积量达3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79%。
1971年和1978年发生两次大面积松毛虫灾害,毁松林1400亩。1970?1980年间,曾4次对松毛虫进行飞机化学防治,其中两次灭虫效果在98%以上。1982年成立了森保站,开展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曾在省的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
林场海拔700米以上以油松为主,在山中、下部的阳坡上,以刺槐为主,间有栎类、侧柏等;沟谷坡脚为板栗、核桃经济林;阴坡上以赤松、黑松为主;沟谷中以枰柳为主;河滩上以毛白杨、杂交杨为主,并混生紫穗槐;其它还有苹果、桃、杏、梨、葡萄、柿子等。此外,还有散生的黄连木、五角枫、银杏、合欢、水杉、泡桐、臭椿等;野生灌木主要有黄荆、酸枣、胡枝子、连翘、葛藤等。
林场自进入成林以来,累计生产等内木材9600立方米、小规格木材2.25万立方米、枝柴830万公斤、紫穗槐条290万公斤,干果22万公斤、鲜果267.5万公斤。
徂徕山林场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昔日的穷山秃岭,已成为山清水秀,林茂果丰的富庶之地。该场于1963年出席了华东地区先进集体代表大会,荣获国务院“荒山造林先锋”锦旗;1965年被林业部誉为“瘠薄石质山区大面积营造用用材林的样板”。80年代初,先后有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来徂彳来山林场考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药乡林场1948年9月属泰历林场。1954年属泰山林场。1958年改为山东泰安林业学校实习林场。场址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北邻历城县柳埠乡,西接长清县万德乡,东南为麻塔办事处,总面积19412亩。1984年森林覆盖率为82.7%。
谷山林场1959年12月建于下港过马滩,总面积20880亩,隶属泰安市林业局。1984年下设3个区、10个班,职工74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有林面积20443亩,其中用材林15763亩、经济林80亩、防护林4590亩;森林覆盖率97.86%。木材蓄积量38000立方米。有拖拉机2台;房屋建筑面积2108平方米,其中住宅708平方米。
第三节集体林场
1953年始,各地成立林业互助组,实行集体造林。1954年,全境成立林业生产合作社105处。1962年2月开始兴办社队林场。至1975年共有340处,其中道朗社办1处、良庄社队合办1处、大队办338处。1976年公社林场增至4处,大队林场减至95处。1983年实行专业承包。1984年办事处林场仅存道朗白马寺1处,村办林场减至81处。
第四节合营林场
1962年6月始,国家与集体合资兴办林场。收益分配比例为山区“国六社四”,平原 “国三社七”。至1965年,建立国、社合营林场15处,国家投资30.85万元,造林2.93万亩;县队合营林场6处,投资0.77万元,造林0.11万亩。至1964年,共建23处,其中山区18处(下港17处、夏张1处)、平原5处(徐家汶、岔河、南宋、颜谢、省庄各1处).1976年减为22处。1984年为18处,林区面积2.5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