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造林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3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造林效益
分类号: S727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境内营造的各种林,对于改善环境,保护 土壤、防风固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泰山林场 营造的水源涵养林,占造林面 积的79%,有效地防止了泰山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 造林 造林效益

内容

境内营造的各种林,对于改善环境,保护土壤、防风固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泰山林场营造的水源涵养林(包括风景林),占造林面积的79%,有效地防止了泰山的水土流失。40年代初,在泰山西南溪建黑龙潭水库,经历年对其淤沙量的测定,1945?1950年淤泥沙13万立方米,1951?1956年为3万立方米,1957年后基本无淤积,水土流失甚微。徂徕山造林前,每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866立方米,造林四年后为39立方米。西住区东良父村,1956年在荒滩中营造河岸防护林4337亩,使1500米河床缩为600米,农田扩大,林木挂淤,土壤得以改良,粮食亩产由15-25公斤,增至300公斤。崅峪公社化马湾大队造林前有“六岭三沟一座山,一条害河围村转"之说,1964年完成了荒岭、滩地以植紫穗槐为主的防护林后,变为“棉槐根系如打桩,表土冲不动,水土不外扬”的好田,粮食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良庄公社茅茨大队营造防风固沙林共35条,长32.5公里,后推广到全公社,共营造9.2万亩方田林网,消除了风沙,减少了旱涝灾害。据省水土保持实验站对良庄防护林网的测定,风速减低40%,气温下降1℃,相对湿度增加9?19%,土壤含水量增加24%,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该社北宋大队1974年粮食亩产145公斤,1980年达到了450公斤。
  二、木材蓄积与采伐
  木材蓄积1949年全县蓄积木材10.2万立方米。建国后,林业迅速发展,木材蓄积量逐步增长。1957年木材蓄积达21.87万立方米。1966年为53.2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中林业受到破坏,1967年木材蓄积量降至40.43万立方米。1975年林业普查,全县木材蓄积量回升到44.21万立方米。1980年再次林业普查.全县立木蓄积量156.65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树25.83万立方米、中龄树76.37万立方米,成龄树13.72万立方米、疏地林0.88万立方米、林网间作和“四旁”树林蓄积39.54万立方米。西隹公社北滕村大队林木蓄积达5000立方米,户均&2立方米。1984年,全市木材蓄积142.25万立方米。木材蓄积量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1984年木材蓄积量分布表
  单位:万立方米
  木材采伐建国前,木材采伐由树主确定。建国后,国营林场以抚育采伐为主,集体林木多采取径级择伐。所产木材部分由政府调拨支援地方煤炭生产,大部分解决民用。
  1949年全县采伐木材3000立方米。1973年采伐量最多,达33954立方米。1949?1984年共采伐51.8万立方米,年均1.44万立方米。木材采伐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三、林业产值
  1949年,全县林业产值38.4万元。50年代林业产值增长较快,1957年达到264万元。60年代林业产值发展很不平衡,最少的1961年为89.3万元,最多的1965年为465.3万元。70年代林业产值稳定增长,由初期的350万元左右,增至后期的540万元左右。80年代林业产值增长较快,1984年达1357万元,比1949年增长34.34倍。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