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林种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林种结构
分类号: S727
页数: 2
页码: 162-163
摘要: 防护林境内防护林多分布于山区、大 汶河及其支流沿岸、路边、渠旁、村落四周,树 种主要有杨、柳、松、柏、榆、楸、栋、刺槐、泡桐 等。
关键词: 造林 林种结构

内容

防护林境内防护林多分布于山区、大汶河及其支流沿岸、路边、渠旁、村落四周,树种主要有杨、柳、松、柏、榆、楸、栋、刺槐、泡桐等。1920年县实业局及沿河各地林业公会动员群众广植河岸林木。1933年国民县政府在留送村南河道三叉口滩地营造保安林一片,栽杨柳等树2.42万株。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发动群众营造防护林。1964年,良庄公社茅茨大队开始营造防风固沙林,后向全社推广,造方田防护林网9.2万亩。“文化大革命”冲击了造林业,1970年全县仅造防护林1700亩。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后,植树造林逐步回升。1975年,全县营造防护林3930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造林业的发展。1980年,全号防护林面积达246444亩,其中下港公社有29811亩,为全县之冠。后因管理不善出现乱砍滥伐现象,至1984年,全市防护林减至222894亩,占有林面积的29.9%。
  用材林建国前民营林场造林,大部分以用材为目的,树种以杨、柳、刺槐等为主。因遭受战争破坏,至1948年,用材林所剩无几。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营造用材林,1949年全县共种植1250亩。“大跃进”中,毁树严重。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调动了社员营造用材林的积极性。1964年全县种植用材林62039亩。1978年后,实行林业承包制,推动了用材林的发展。1980年,全县达到157623亩,其中麻塔公社有29794亩,为全县之首。1984年,全市用材林190457亩,占有林面积的25.6%。
  经济林境内栽培的经济树木主要有果树、桑树、茶树等。30年代初,全县有桃、梨、山楂、杏等果树和桑树31.84万株。1934?1939年,先后由冯玉祥、马伯声等人,在大众桥、泰山南麓、东关、御碑楼建果园4处,面积共1050亩。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营造经济林。1956年,全县种植果树12500亩。1964年,先由道朗白马寺林场引种茶树,继而推广到省庄、山口、祝阳、下港、麻塔、徂徕、良庄、北集坡、夏张、粥店等公社,年产茶在32?83担左右。到80年代中期,茶树面积保留不多。“文化大革命”中,群众营造经济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67年仅植2256亩。1978年后,把经济林的营造承包给农户,因而发展较快。1980年,全县有经济林208956亩,其中下港公社最多,达95284亩。1984年,全市经济林达277828亩,占有林面积的37.3%。
  其他林60年代,化马湾一带种植紫穗槐。70年代泰山、徂彳来山林场建立实验林和种子园。80年代始种植速生丰产林,发展农田林网和粮林间作带,树种主要是各种杨树和泡桐。西住公社在良父村的农田林网、省庄公社二十里铺村的二年生1一214杨速生丰产林为境内重点。1980年,全县其他林面积613.6亩。1984年发展到53456亩,占有林面积的7.2%。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