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造林
分类号: S721
页数: 2
页码: 161-162
摘要: 清末,官绅豪富开始在泰山、徂徕山圈地 造林。民国建立后,政府提倡绅民承领荒山、 荒滩植树造林,官有林和民有林并举。
关键词: 造林 植树

内容

清末,官绅豪富开始在泰山、徂徕山圈地造林。民国建立后,政府提倡绅民承领荒山、荒滩植树造林,官有林和民有林并举。至1926年,全境新植各种树木472.84万株,湖桑7.98万株。后经1925-1930年的战乱,泰山林木受到重大损失1931?1937年,政局比较稳定,历年植树达3402万株,泰山、徂徕山、卧牛山、梁父山、扈鲁山、蒿里山、牟汶河、泮河等地均成林区。泰山前面西起樱桃园东至卧龙峪,柏、杨、橡、槐成林。车家岭一带橡树成片,大众桥一带有混交林,山后药乡一带林木茂密。但“七七”事变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造林积极性提高。道朗二起楼村率先造林,三年恢复时期造林1025亩,占该地宜林面积的20.5%,至1956年完成荒山造林4200亩,栽各种树木69万余株,成为山区发展林业的榜样。1953年后,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出现了造林互助组。1954年发展为初级林业合作社,实行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成绩甚佳。1955年高级林业社对林区土地和林木均折价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至1957年林地面积比1949年增加1.35倍。
  1958年大炼钢铁,伐木作燃料,又兴办公共食堂,乱砍树做燃料,林业遭受严重损失。1963年进行第一次林业资源普查,有林地面积10.73万亩,疏林地2.4万亩,宜林荒山荒滩17.83万亩,“四旁”隙地1.42万亩,“四旁”植树467.1万株。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大力发展集体林业,1963?1965年三年造林20.91万亩,“四旁” 植树906万株,形成建国后林业生产的一次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毁林、盗林现象不断发生。但在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后,发动社员开展“四旁”植树,绿化平原,造林面积增长较快。1974年进行第二次林业资源普查,有林地面积53.98万亩、疏林地7.83万亩、天然灌木0.57万亩、未成林地2.75万亩、宜林山滩荒地17.14万亩。1980年进行第三次林业资源普査,有林地61.52万亩、疏林地26.24万亩、灌木林地0.5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8.57万亩、无林地6.23万亩、“四旁”及林网折合面积102.74万亩,森林覆盖率22.5%。1981年贯彻全国五届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落实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政策,林业又有较大发展。至1984年,四年造林18.96万余亩,“四旁”植树2366万株,义务植树1388.3万余株。是年,市获中央绿化委员会“全国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单位”奖状。是年底,全市有林面积达74.46万亩,森林覆盖率比1980年增长了1.5%。
  四旁植树统计表
  单位:万株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