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育苗
分类号: S723.1
页数: 2
页码: 160-161
摘要: 清末,为发展林业,将南关演 武厅辟为苗圃,面积48亩,培育柏、榆、桑、 杨、核桃、刺槐、杏等苗木,供公、私荒山河滩 造林,为县内第一个苗圃。
关键词: 林业 育苗

内容

苗圃育苗清末,为发展林业,将南关演武厅辟为苗圃,面积48亩,培育柏、榆、桑、杨、核桃、刺槐、杏等苗木,供公、私荒山河滩造林,为县内第一个苗圃。
  民国初年,以原金铃寺庙地(后为学田)建小崔庄苗圃,面积22亩,培育侧柏、刺槐、杨树等苗木供各乡镇绿化公路。
  1925年,山东省泰沂模范森林局在城东建八里庄苗圃,面积51.2亩,培育苗木供国营林场造林。
  1931年,县建设局在皇宫院旧址(今岱宗坊西)建苗圃,并令各基层林业公会设圃,全县育苗面积共202.75亩,岀苗301400株。
  1940年,伪山东省第一林务局泰安办事处在岱宗坊、天外村、西眼光殿、梳妆楼(今地委院附近)各设苗圃1处,培育侧柏、刺槐、楸、枫等苗木,供泰山造林。
  1948年5月,泰山林场接管皇宫院、天外村、八里庄、小崔庄苗圃,继续经营。
  1951年9月,泰安县林业事务所建夏张狗跑泉苗圃,面积49.9亩,以育桑苗为主。
  1952年,南关苗圃育苗761780株、八里庄苗圃育苗468710株、小崔庄苗圃育苗992101株、狗跑泉苗圃育苗3411765株。后因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体制变化,部分苗圃改作他用,部分移交农村。1952年,皇宫院苗圃一部分移交山东泰安林业学校作为实习苗圃,一部分改建为华东军区黑热病防治所;天外村苗圃改建泰山疗养院。小崔庄苗圃于1955年由邱家店区政府改为农田;狗跑泉苗圃由当地贾家岗村代管。1955年后育苗体制改变,国营苗圃减少。至1984年,市属苗圃仅八里庄1处,面积25亩。是年,国营林场苗圃共育苗78亩。
  群众育苗泰山、徂徕山及沿河村庄农民向有育苗习惯,多在宅旁、院隙及不便耕种之零星地培育杨、柳、榆、槐、椿等苗木,赶集岀售。
  1955年,大规模地进行林业生产,兴起群众性育苗热潮。次年育苗2100亩。1961年,执行县委“百亩林三亩苗,每百户一亩苗”和“生产队自给性的育苗地,免征农业税”的规定,发动队队育苗。1965年育苗达4760亩。“文化大革命”中,群众育苗受到挫伤。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发出“四旁”(村、宅、路、水)植树上《纲要》的指示,发动群众植树,育苗面积回升。1975年全县育苗12694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育苗成为农民的一项副业生产。1979-1982年累计育苗37738亩。
  1982年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改革,育苗逐步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并推广育苗专业户,发展重点户。至1984年育苗专业户达4299个,年产苗数千万株,以经济树种为主,商品苗木居多。麻塔办事处出现20个育苗专业村、2500个育苗专业户,育苗3000多亩,全年出苗1000万株。大北岭村农民王玉亮育山楂苗、苹果苗岀售,三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专业户。是年,全市育苗面积达13790亩,比1978年增长40.7%。其中育苗面积较多的办事处有省庄2710亩、下港1300亩、祝阳1200亩、麻塔1120亩、山口1021亩。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