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境内树种有银杏、油松、赤松、黑松、侧柏、柞树、橡树、枰柳、桑、核桃、桃、杏、花椒、软枣、柿子、苹果、板栗、山楂、石榴、樱桃、梨、猕猴桃、茶、紫穗槐、白腊、黄荆、葛条、杞柳、胡枝子、藤萝、雀舌黄杨、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桧、皂角、刺槐、国槐、白杨、旱柳、白榆、法桐、枫杨、泡桐、日本落叶松、华山松、水曲柳、赤杨、红松、长白落叶松、水杉、沙兰杨、健杨等。计有木本植物68科,167属,439种,其中乔木228种、灌木184种、藤木27种。其中有乡土树种、引进树种、珍贵树种、选育良种。
乡土树种主要有油松、赤松、黑松、刺槐、国槐、毛白杨、旱柳、白榆、楸树、泡桐等。
引进树种主要有果树、松树等。1934年从烟台引入国光、红玉、倭锦、黄魁等苹果,从肥城引进肥桃。1939年从美、日引进苹果、桃、杏、梨、柿优良品种。1952年由东北引进日本落叶松。1956年、由西北地区引进华山松;同年由东北引进水曲柳和赤杨。1957年由东北引进辽东桤。1960年由东北引进红松。1973年引进原产于欧洲的健杨。1974年由黑龙江南部及长白山引进长白落叶松。1980年引进原产于德国的沙兰杨等。
珍贵树种主要有银杏和水杉两种,为珍贵用材及观赏树种。
选育良种有八里庄苗圃工人杨忠和选育的小叶杨与钻天杨自然杂交种,定名“八里庄杨”,耐干旱及适宜瘠薄土、轻度盐碱土栽植。1978年获省委、省革委科技成果奖,已在全省推广。
第一节种子
群众采集清末民初,树种全系群众自采。泰山林场于1949年秋,采集侧柏、刺槐、枰柳、黄楝、椿树、五角枫、松树、国槐、胡桃、银杏等树种1866.5公斤,其中侧柏种最多。1954年实行林业合作化,县政府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方针。推动了树种采集。三年调整时期共采种20万公斤,其中国营林场采种4万公斤。1970-1976年全县采种86.43万公斤。1982年后采种较少,至1984年共采种21.37万公斤。
外地调入1922年,泰山森林种苗交换所成立,经营国内外苗木种子,每年出售2~2.5万公斤左右,供育苗造林之需。1948年4月,境内解放区开展造林,由专署贷来树种0.75万公斤。1952年,从山西调入油松、刺槐、紫穗槐,从黑龙江、内蒙古调入蒙古栎,从胶东调入赤松等树种。蒙古栎曾在泰山林场、徂徕山林场大量播种,因条件不适停止引用。
基地育种自60年代始,建设育种基地,培育当地树种。1962年建母树林5处,成片种子基地12处。1963年采收树种5.3万公斤。1964年采种3.24万公斤。1965年采种达11.5万公斤,其中紫穗槐种最多,松类、刺槐次之。70年代初,扩大母树林面积,并新建一批种子园。1973年泰山林场划定母树林1005亩,其中落叶松105亩、黑松120亩、油松376亩、刺槐100亩、侧柏200亩、华山松100亩;在桃花峪建种子园250亩,其中落叶松150亩、刺槐50亩、黑松50亩;徂徕山林场建种子园84亩,其中刺槐20亩、落叶松44亩、油松20亩。1981年,泰山林场与徂徕山林场建种园试验林77亩、优树汇集区170亩。
母树林的亩常年产量约为落叶松10~15公斤、黑松250公斤、油松500公斤、侧柏500公斤、刺槐500公斤、华山松400公斤。
第二节育苗
苗圃育苗清末,为发展林业,将南关演武厅辟为苗圃,面积48亩,培育柏、榆、桑、杨、核桃、刺槐、杏等苗木,供公、私荒山河滩造林,为县内第一个苗圃。
民国初年,以原金铃寺庙地(后为学田)建小崔庄苗圃,面积22亩,培育侧柏、刺槐、杨树等苗木供各乡镇绿化公路。
1925年,山东省泰沂模范森林局在城东建八里庄苗圃,面积51.2亩,培育苗木供国营林场造林。
1931年,县建设局在皇宫院旧址(今岱宗坊西)建苗圃,并令各基层林业公会设圃,全县育苗面积共202.75亩,岀苗301400株。
1940年,伪山东省第一林务局泰安办事处在岱宗坊、天外村、西眼光殿、梳妆楼(今地委院附近)各设苗圃1处,培育侧柏、刺槐、楸、枫等苗木,供泰山造林。
1948年5月,泰山林场接管皇宫院、天外村、八里庄、小崔庄苗圃,继续经营。
1951年9月,泰安县林业事务所建夏张狗跑泉苗圃,面积49.9亩,以育桑苗为主。
1952年,南关苗圃育苗761780株、八里庄苗圃育苗468710株、小崔庄苗圃育苗992101株、狗跑泉苗圃育苗3411765株。后因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体制变化,部分苗圃改作他用,部分移交农村。1952年,皇宫院苗圃一部分移交山东泰安林业学校作为实习苗圃,一部分改建为华东军区黑热病防治所;天外村苗圃改建泰山疗养院。小崔庄苗圃于1955年由邱家店区政府改为农田;狗跑泉苗圃由当地贾家岗村代管。1955年后育苗体制改变,国营苗圃减少。至1984年,市属苗圃仅八里庄1处,面积25亩。是年,国营林场苗圃共育苗78亩。
群众育苗泰山、徂徕山及沿河村庄农民向有育苗习惯,多在宅旁、院隙及不便耕种之零星地培育杨、柳、榆、槐、椿等苗木,赶集岀售。
1955年,大规模地进行林业生产,兴起群众性育苗热潮。次年育苗2100亩。1961年,执行县委“百亩林三亩苗,每百户一亩苗”和“生产队自给性的育苗地,免征农业税”的规定,发动队队育苗。1965年育苗达4760亩。“文化大革命”中,群众育苗受到挫伤。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发出“四旁”(村、宅、路、水)植树上《纲要》的指示,发动群众植树,育苗面积回升。1975年全县育苗12694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育苗成为农民的一项副业生产。1979-1982年累计育苗37738亩。
1982年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改革,育苗逐步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并推广育苗专业户,发展重点户。至1984年育苗专业户达4299个,年产苗数千万株,以经济树种为主,商品苗木居多。麻塔办事处出现20个育苗专业村、2500个育苗专业户,育苗3000多亩,全年出苗1000万株。大北岭村农民王玉亮育山楂苗、苹果苗岀售,三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专业户。是年,全市育苗面积达13790亩,比1978年增长40.7%。其中育苗面积较多的办事处有省庄2710亩、下港1300亩、祝阳1200亩、麻塔1120亩、山口1021亩。
第三节造林
清末,官绅豪富开始在泰山、徂徕山圈地造林。民国建立后,政府提倡绅民承领荒山、荒滩植树造林,官有林和民有林并举。至1926年,全境新植各种树木472.84万株,湖桑7.98万株。后经1925-1930年的战乱,泰山林木受到重大损失1931?1937年,政局比较稳定,历年植树达3402万株,泰山、徂徕山、卧牛山、梁父山、扈鲁山、蒿里山、牟汶河、泮河等地均成林区。泰山前面西起樱桃园东至卧龙峪,柏、杨、橡、槐成林。车家岭一带橡树成片,大众桥一带有混交林,山后药乡一带林木茂密。但“七七”事变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造林积极性提高。道朗二起楼村率先造林,三年恢复时期造林1025亩,占该地宜林面积的20.5%,至1956年完成荒山造林4200亩,栽各种树木69万余株,成为山区发展林业的榜样。1953年后,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出现了造林互助组。1954年发展为初级林业合作社,实行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成绩甚佳。1955年高级林业社对林区土地和林木均折价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至1957年林地面积比1949年增加1.35倍。
1958年大炼钢铁,伐木作燃料,又兴办公共食堂,乱砍树做燃料,林业遭受严重损失。1963年进行第一次林业资源普查,有林地面积10.73万亩,疏林地2.4万亩,宜林荒山荒滩17.83万亩,“四旁”隙地1.42万亩,“四旁”植树467.1万株。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大力发展集体林业,1963?1965年三年造林20.91万亩,“四旁” 植树906万株,形成建国后林业生产的一次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毁林、盗林现象不断发生。但在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后,发动社员开展“四旁”植树,绿化平原,造林面积增长较快。1974年进行第二次林业资源普查,有林地面积53.98万亩、疏林地7.83万亩、天然灌木0.57万亩、未成林地2.75万亩、宜林山滩荒地17.14万亩。1980年进行第三次林业资源普査,有林地61.52万亩、疏林地26.24万亩、灌木林地0.5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8.57万亩、无林地6.23万亩、“四旁”及林网折合面积102.74万亩,森林覆盖率22.5%。1981年贯彻全国五届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落实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政策,林业又有较大发展。至1984年,四年造林18.96万余亩,“四旁”植树2366万株,义务植树1388.3万余株。是年,市获中央绿化委员会“全国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单位”奖状。是年底,全市有林面积达74.46万亩,森林覆盖率比1980年增长了1.5%。
四旁植树统计表
单位:万株
第四节林种结构
防护林境内防护林多分布于山区、大汶河及其支流沿岸、路边、渠旁、村落四周,树种主要有杨、柳、松、柏、榆、楸、栋、刺槐、泡桐等。1920年县实业局及沿河各地林业公会动员群众广植河岸林木。1933年国民县政府在留送村南河道三叉口滩地营造保安林一片,栽杨柳等树2.42万株。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发动群众营造防护林。1964年,良庄公社茅茨大队开始营造防风固沙林,后向全社推广,造方田防护林网9.2万亩。“文化大革命”冲击了造林业,1970年全县仅造防护林1700亩。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后,植树造林逐步回升。1975年,全县营造防护林3930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造林业的发展。1980年,全号防护林面积达246444亩,其中下港公社有29811亩,为全县之冠。后因管理不善出现乱砍滥伐现象,至1984年,全市防护林减至222894亩,占有林面积的29.9%。
用材林建国前民营林场造林,大部分以用材为目的,树种以杨、柳、刺槐等为主。因遭受战争破坏,至1948年,用材林所剩无几。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营造用材林,1949年全县共种植1250亩。“大跃进”中,毁树严重。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调动了社员营造用材林的积极性。1964年全县种植用材林62039亩。1978年后,实行林业承包制,推动了用材林的发展。1980年,全县达到157623亩,其中麻塔公社有29794亩,为全县之首。1984年,全市用材林190457亩,占有林面积的25.6%。
经济林境内栽培的经济树木主要有果树、桑树、茶树等。30年代初,全县有桃、梨、山楂、杏等果树和桑树31.84万株。1934?1939年,先后由冯玉祥、马伯声等人,在大众桥、泰山南麓、东关、御碑楼建果园4处,面积共1050亩。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营造经济林。1956年,全县种植果树12500亩。1964年,先由道朗白马寺林场引种茶树,继而推广到省庄、山口、祝阳、下港、麻塔、徂徕、良庄、北集坡、夏张、粥店等公社,年产茶在32?83担左右。到80年代中期,茶树面积保留不多。“文化大革命”中,群众营造经济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67年仅植2256亩。1978年后,把经济林的营造承包给农户,因而发展较快。1980年,全县有经济林208956亩,其中下港公社最多,达95284亩。1984年,全市经济林达277828亩,占有林面积的37.3%。
其他林60年代,化马湾一带种植紫穗槐。70年代泰山、徂彳来山林场建立实验林和种子园。80年代始种植速生丰产林,发展农田林网和粮林间作带,树种主要是各种杨树和泡桐。西住公社在良父村的农田林网、省庄公社二十里铺村的二年生1一214杨速生丰产林为境内重点。1980年,全县其他林面积613.6亩。1984年发展到53456亩,占有林面积的7.2%。
第五节造林效益
一、防护效能
境内营造的各种林,对于改善环境,保护土壤、防风固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泰山林场营造的水源涵养林(包括风景林),占造林面积的79%,有效地防止了泰山的水土流失。40年代初,在泰山西南溪建黑龙潭水库,经历年对其淤沙量的测定,1945?1950年淤泥沙13万立方米,1951?1956年为3万立方米,1957年后基本无淤积,水土流失甚微。徂徕山造林前,每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866立方米,造林四年后为39立方米。西住区东良父村,1956年在荒滩中营造河岸防护林4337亩,使1500米河床缩为600米,农田扩大,林木挂淤,土壤得以改良,粮食亩产由15-25公斤,增至300公斤。崅峪公社化马湾大队造林前有“六岭三沟一座山,一条害河围村转"之说,1964年完成了荒岭、滩地以植紫穗槐为主的防护林后,变为“棉槐根系如打桩,表土冲不动,水土不外扬”的好田,粮食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良庄公社茅茨大队营造防风固沙林共35条,长32.5公里,后推广到全公社,共营造9.2万亩方田林网,消除了风沙,减少了旱涝灾害。据省水土保持实验站对良庄防护林网的测定,风速减低40%,气温下降1℃,相对湿度增加9?19%,土壤含水量增加24%,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该社北宋大队1974年粮食亩产145公斤,1980年达到了450公斤。
二、木材蓄积与采伐
木材蓄积1949年全县蓄积木材10.2万立方米。建国后,林业迅速发展,木材蓄积量逐步增长。1957年木材蓄积达21.87万立方米。1966年为53.2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中林业受到破坏,1967年木材蓄积量降至40.43万立方米。1975年林业普查,全县木材蓄积量回升到44.21万立方米。1980年再次林业普查.全县立木蓄积量156.65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树25.83万立方米、中龄树76.37万立方米,成龄树13.72万立方米、疏地林0.88万立方米、林网间作和“四旁”树林蓄积39.54万立方米。西隹公社北滕村大队林木蓄积达5000立方米,户均&2立方米。1984年,全市木材蓄积142.25万立方米。木材蓄积量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1984年木材蓄积量分布表
单位:万立方米
木材采伐建国前,木材采伐由树主确定。建国后,国营林场以抚育采伐为主,集体林木多采取径级择伐。所产木材部分由政府调拨支援地方煤炭生产,大部分解决民用。
1949年全县采伐木材3000立方米。1973年采伐量最多,达33954立方米。1949?1984年共采伐51.8万立方米,年均1.44万立方米。木材采伐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三、林业产值
1949年,全县林业产值38.4万元。50年代林业产值增长较快,1957年达到264万元。60年代林业产值发展很不平衡,最少的1961年为89.3万元,最多的1965年为465.3万元。70年代林业产值稳定增长,由初期的350万元左右,增至后期的540万元左右。80年代林业产值增长较快,1984年达1357万元,比1949年增长34.34倍。
第六节林业区划
1980年10?1981年11月,县组成专门班子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的全面区划工作,把境内林业划分为7个区域。
下港、麻塔水源林干果林区包括下港、麻塔两个公社和谷山、药乡两个林场(国营)及县蚕种场,总面积为51.4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3%。该区内林业用地259478亩、有林地面积241251亩、宜林地13705亩。林木蓄积量36514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5%。本区系石汶河、芝田河发源地,是黄前水库集水区,是全省历史上盛产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品的重要产区;是建国以来境内造林成效好,且最集中的成片林区。经营好现有林木,建立干果生产基地,是这个区的中心任务。
泰山风景林、用材林区包括泰山林场的泰安市(县)部分、泰山公社全部(包括泰城)、粥店公社泰肥铁路以北的25个大队,省庄公社泰佛公路以西的9个大队,总面积22528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5%,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5161亩、有林地面积116659亩、宜林地3773亩,林木总蓄积量28678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该区为中央划定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区,应从生态平衡和旅游事业岀发,对山林树株加强保护管理,并逐步更换一些绿化树种。对人口比较集中的泰城区,利用一切空隙地,广植花草树木,提高覆盖率,以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吸毒防尘、消除噪音则是该区的主要任务。
泰西水源林木本油料区包括道朗、夏张两个公社,总面积为34116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3%,其中林业用地63557亩、有林地48862亩、宜林地8185亩。林木总蓄积量9422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该区以石灰岩山地褐土为主,土层厚薄不一,水土流失较重,搞好水土保持、改建残次林分、加快造林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是该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泰莱平原农田林网区包括祝阳、山口、范镇、邱家店等公社和省庄公社泰佛公路以东64个大队,北集坡公社津浦铁路以东30个大队,以及农学院农场、林校苗圃、八里庄苗圃等,总面积为69222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9%。林业用地面积5489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2348亩、宜林面积6979亩。林木总蓄积量为2109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该区位于土、水、肥条件较好,是粮食作物的集中产区,林业生产主要是结合沟、渠、路、村建立农田林网和桐粮间作,绿化所有“四旁”隙地,以村为单位建立小片的用材林基地。达到村庄树成片,农田林成网,增加覆盖率,改变小气候,预防干热风,粮林双丰收。
金牛山水果林干果林区包括满庄公社、粥店公社泰肥铁路以南30个大队、北集坡公社津浦铁路以西24个大队,总面积为37193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3%.林业用地24817亩,其中有林地20678亩、宜林地3410亩。林木总蓄积量5643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该区金牛山为中心的水果集中产区较有名气,如梨园大队的梨,肖家林、黄家林的樱桃,卧牛石的柿子,姜家庄的苹果等。
徂徕山用材防护林区以徂徕山林场为中心,包括崅峪、徂徕两个公社,西住、良庄两个公社的18个大队,总面积52288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3%,林业用地面积186543亩,其中有林地120189亩、宜林地21888亩。林木总蓄积量为4192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5%。该区所属山地,一般土层较厚,适宜松类、刺槐和楸树等速生用材树的生长。虽然建国以来新造林已经采伐利用,但部分林地树种单一。其发展方向为重点搞好营林、加强森林保护、进行抚育间伐、利用片状和带状阶伐,造成空带和“天窗"进行重新造林,栽植更适合的树种,并大力发展经济林。
汶河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区包括大汶口公社、西住公社25个大队,良庄公社24个大队,土地面积407258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3.4%。林业用地33484亩,其中有林地23450亩、宜林地4380亩。林木总蓄积量15194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该区处徂徕山前,地势北高南低,大汶河、柴汶河流经境内,因地形影响,西住、良庄是县内风沙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地区,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因素。研究林带构成、栽植适生树种、加速林网建设、发挥防护林的效益、利用大汶河滩涂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是该区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