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28
颗粒名称: 第六编 林业
分类号: F316.23
页数: 18
页码: 159-176
摘要: 境内山岭连绵,河道纵横,具有发展林业的自然优势。泰山、徂徕山的次生林,历史悠久。自清末开始大面积造林营林,并推广群众植树。民国建立后,造林业续有发展。
关键词: 林业建设 林业管理

内容

境内山岭连绵,河道纵横,具有发展林业的自然优势。泰山、徂徕山的次生林,历史悠久。自清末开始大面积造林营林,并推广群众植树。民国建立后,造林业续有发展。至1933年,泰安已成为全省林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
  “七七"事变后,森林遭受浩劫。游击区的山林和日伪军事据点周围的林木,遭到毁灭性破坏。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进占泰城,泰山南麓林木遭严重破坏。至建国前夕,全境实有林地面积12.27万亩,仅占总面积的5%。
  建国后,人民政府陆续建立林业机构,充实力量,兴办林场果园,全面推进林业建设050年代为消除荒山秃岭,防治自然灾害,以营造防护林为主。60年代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突出木材生产,重点发展用材林。80年代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及林粮间作林。至1984年,除药乡、徂徕山林场外,市属林场2处、办事处林场1处、市与办事处合营林场18处、村林场81处;办事处林业工作站20处;林业专职人员1174人,其中技术人员80人;全市林地面积74.46万亩,其中防护林24.64万亩、经济林20.9万亩、用材林15.76万亩;鲜干果品总产量分别为2851.5万公斤和235万公斤;林业总产值1357万元;木材蓄积量142.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4%,居泰安地区各县市首位。
  第一章植树造林
  清末以来,境内树种有银杏、油松、赤松、黑松、侧柏、柞树、橡树、枰柳、桑、核桃、桃、杏、花椒、软枣、柿子、苹果、板栗、山楂、石榴、樱桃、梨、猕猴桃、茶、紫穗槐、白腊、黄荆、葛条、杞柳、胡枝子、藤萝、雀舌黄杨、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桧、皂角、刺槐、国槐、白杨、旱柳、白榆、法桐、枫杨、泡桐、日本落叶松、华山松、水曲柳、赤杨、红松、长白落叶松、水杉、沙兰杨、健杨等。计有木本植物68科,167属,439种,其中乔木228种、灌木184种、藤木27种。其中有乡土树种、引进树种、珍贵树种、选育良种。
  乡土树种主要有油松、赤松、黑松、刺槐、国槐、毛白杨、旱柳、白榆、楸树、泡桐等。
  引进树种主要有果树、松树等。1934年从烟台引入国光、红玉、倭锦、黄魁等苹果,从肥城引进肥桃。1939年从美、日引进苹果、桃、杏、梨、柿优良品种。1952年由东北引进日本落叶松。1956年、由西北地区引进华山松;同年由东北引进水曲柳和赤杨。1957年由东北引进辽东桤。1960年由东北引进红松。1973年引进原产于欧洲的健杨。1974年由黑龙江南部及长白山引进长白落叶松。1980年引进原产于德国的沙兰杨等。
  珍贵树种主要有银杏和水杉两种,为珍贵用材及观赏树种。
  选育良种有八里庄苗圃工人杨忠和选育的小叶杨与钻天杨自然杂交种,定名“八里庄杨”,耐干旱及适宜瘠薄土、轻度盐碱土栽植。1978年获省委、省革委科技成果奖,已在全省推广。
  第一节种子
  群众采集清末民初,树种全系群众自采。泰山林场于1949年秋,采集侧柏、刺槐、枰柳、黄楝、椿树、五角枫、松树、国槐、胡桃、银杏等树种1866.5公斤,其中侧柏种最多。1954年实行林业合作化,县政府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方针。推动了树种采集。三年调整时期共采种20万公斤,其中国营林场采种4万公斤。1970-1976年全县采种86.43万公斤。1982年后采种较少,至1984年共采种21.37万公斤。
  外地调入1922年,泰山森林种苗交换所成立,经营国内外苗木种子,每年出售2~2.5万公斤左右,供育苗造林之需。1948年4月,境内解放区开展造林,由专署贷来树种0.75万公斤。1952年,从山西调入油松、刺槐、紫穗槐,从黑龙江、内蒙古调入蒙古栎,从胶东调入赤松等树种。蒙古栎曾在泰山林场、徂徕山林场大量播种,因条件不适停止引用。
  基地育种自60年代始,建设育种基地,培育当地树种。1962年建母树林5处,成片种子基地12处。1963年采收树种5.3万公斤。1964年采种3.24万公斤。1965年采种达11.5万公斤,其中紫穗槐种最多,松类、刺槐次之。70年代初,扩大母树林面积,并新建一批种子园。1973年泰山林场划定母树林1005亩,其中落叶松105亩、黑松120亩、油松376亩、刺槐100亩、侧柏200亩、华山松100亩;在桃花峪建种子园250亩,其中落叶松150亩、刺槐50亩、黑松50亩;徂徕山林场建种子园84亩,其中刺槐20亩、落叶松44亩、油松20亩。1981年,泰山林场与徂徕山林场建种园试验林77亩、优树汇集区170亩。
  母树林的亩常年产量约为落叶松10~15公斤、黑松250公斤、油松500公斤、侧柏500公斤、刺槐500公斤、华山松400公斤。
  第二节育苗
  苗圃育苗清末,为发展林业,将南关演武厅辟为苗圃,面积48亩,培育柏、榆、桑、杨、核桃、刺槐、杏等苗木,供公、私荒山河滩造林,为县内第一个苗圃。
  民国初年,以原金铃寺庙地(后为学田)建小崔庄苗圃,面积22亩,培育侧柏、刺槐、杨树等苗木供各乡镇绿化公路。
  1925年,山东省泰沂模范森林局在城东建八里庄苗圃,面积51.2亩,培育苗木供国营林场造林。
  1931年,县建设局在皇宫院旧址(今岱宗坊西)建苗圃,并令各基层林业公会设圃,全县育苗面积共202.75亩,岀苗301400株。
  1940年,伪山东省第一林务局泰安办事处在岱宗坊、天外村、西眼光殿、梳妆楼(今地委院附近)各设苗圃1处,培育侧柏、刺槐、楸、枫等苗木,供泰山造林。
  1948年5月,泰山林场接管皇宫院、天外村、八里庄、小崔庄苗圃,继续经营。
  1951年9月,泰安县林业事务所建夏张狗跑泉苗圃,面积49.9亩,以育桑苗为主。
  1952年,南关苗圃育苗761780株、八里庄苗圃育苗468710株、小崔庄苗圃育苗992101株、狗跑泉苗圃育苗3411765株。后因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体制变化,部分苗圃改作他用,部分移交农村。1952年,皇宫院苗圃一部分移交山东泰安林业学校作为实习苗圃,一部分改建为华东军区黑热病防治所;天外村苗圃改建泰山疗养院。小崔庄苗圃于1955年由邱家店区政府改为农田;狗跑泉苗圃由当地贾家岗村代管。1955年后育苗体制改变,国营苗圃减少。至1984年,市属苗圃仅八里庄1处,面积25亩。是年,国营林场苗圃共育苗78亩。
  群众育苗泰山、徂徕山及沿河村庄农民向有育苗习惯,多在宅旁、院隙及不便耕种之零星地培育杨、柳、榆、槐、椿等苗木,赶集岀售。
  1955年,大规模地进行林业生产,兴起群众性育苗热潮。次年育苗2100亩。1961年,执行县委“百亩林三亩苗,每百户一亩苗”和“生产队自给性的育苗地,免征农业税”的规定,发动队队育苗。1965年育苗达4760亩。“文化大革命”中,群众育苗受到挫伤。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发出“四旁”(村、宅、路、水)植树上《纲要》的指示,发动群众植树,育苗面积回升。1975年全县育苗12694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育苗成为农民的一项副业生产。1979-1982年累计育苗37738亩。
  1982年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改革,育苗逐步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并推广育苗专业户,发展重点户。至1984年育苗专业户达4299个,年产苗数千万株,以经济树种为主,商品苗木居多。麻塔办事处出现20个育苗专业村、2500个育苗专业户,育苗3000多亩,全年出苗1000万株。大北岭村农民王玉亮育山楂苗、苹果苗岀售,三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专业户。是年,全市育苗面积达13790亩,比1978年增长40.7%。其中育苗面积较多的办事处有省庄2710亩、下港1300亩、祝阳1200亩、麻塔1120亩、山口1021亩。
  第三节造林
  清末,官绅豪富开始在泰山、徂徕山圈地造林。民国建立后,政府提倡绅民承领荒山、荒滩植树造林,官有林和民有林并举。至1926年,全境新植各种树木472.84万株,湖桑7.98万株。后经1925-1930年的战乱,泰山林木受到重大损失1931?1937年,政局比较稳定,历年植树达3402万株,泰山、徂徕山、卧牛山、梁父山、扈鲁山、蒿里山、牟汶河、泮河等地均成林区。泰山前面西起樱桃园东至卧龙峪,柏、杨、橡、槐成林。车家岭一带橡树成片,大众桥一带有混交林,山后药乡一带林木茂密。但“七七”事变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造林积极性提高。道朗二起楼村率先造林,三年恢复时期造林1025亩,占该地宜林面积的20.5%,至1956年完成荒山造林4200亩,栽各种树木69万余株,成为山区发展林业的榜样。1953年后,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出现了造林互助组。1954年发展为初级林业合作社,实行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成绩甚佳。1955年高级林业社对林区土地和林木均折价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至1957年林地面积比1949年增加1.35倍。
  1958年大炼钢铁,伐木作燃料,又兴办公共食堂,乱砍树做燃料,林业遭受严重损失。1963年进行第一次林业资源普查,有林地面积10.73万亩,疏林地2.4万亩,宜林荒山荒滩17.83万亩,“四旁”隙地1.42万亩,“四旁”植树467.1万株。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大力发展集体林业,1963?1965年三年造林20.91万亩,“四旁” 植树906万株,形成建国后林业生产的一次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毁林、盗林现象不断发生。但在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后,发动社员开展“四旁”植树,绿化平原,造林面积增长较快。1974年进行第二次林业资源普查,有林地面积53.98万亩、疏林地7.83万亩、天然灌木0.57万亩、未成林地2.75万亩、宜林山滩荒地17.14万亩。1980年进行第三次林业资源普査,有林地61.52万亩、疏林地26.24万亩、灌木林地0.5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8.57万亩、无林地6.23万亩、“四旁”及林网折合面积102.74万亩,森林覆盖率22.5%。1981年贯彻全国五届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落实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政策,林业又有较大发展。至1984年,四年造林18.96万余亩,“四旁”植树2366万株,义务植树1388.3万余株。是年,市获中央绿化委员会“全国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单位”奖状。是年底,全市有林面积达74.46万亩,森林覆盖率比1980年增长了1.5%。
  四旁植树统计表
  单位:万株
  第四节林种结构
  防护林境内防护林多分布于山区、大汶河及其支流沿岸、路边、渠旁、村落四周,树种主要有杨、柳、松、柏、榆、楸、栋、刺槐、泡桐等。1920年县实业局及沿河各地林业公会动员群众广植河岸林木。1933年国民县政府在留送村南河道三叉口滩地营造保安林一片,栽杨柳等树2.42万株。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发动群众营造防护林。1964年,良庄公社茅茨大队开始营造防风固沙林,后向全社推广,造方田防护林网9.2万亩。“文化大革命”冲击了造林业,1970年全县仅造防护林1700亩。1973年全国造林工作会议后,植树造林逐步回升。1975年,全县营造防护林3930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造林业的发展。1980年,全号防护林面积达246444亩,其中下港公社有29811亩,为全县之冠。后因管理不善出现乱砍滥伐现象,至1984年,全市防护林减至222894亩,占有林面积的29.9%。
  用材林建国前民营林场造林,大部分以用材为目的,树种以杨、柳、刺槐等为主。因遭受战争破坏,至1948年,用材林所剩无几。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营造用材林,1949年全县共种植1250亩。“大跃进”中,毁树严重。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调动了社员营造用材林的积极性。1964年全县种植用材林62039亩。1978年后,实行林业承包制,推动了用材林的发展。1980年,全县达到157623亩,其中麻塔公社有29794亩,为全县之首。1984年,全市用材林190457亩,占有林面积的25.6%。
  经济林境内栽培的经济树木主要有果树、桑树、茶树等。30年代初,全县有桃、梨、山楂、杏等果树和桑树31.84万株。1934?1939年,先后由冯玉祥、马伯声等人,在大众桥、泰山南麓、东关、御碑楼建果园4处,面积共1050亩。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营造经济林。1956年,全县种植果树12500亩。1964年,先由道朗白马寺林场引种茶树,继而推广到省庄、山口、祝阳、下港、麻塔、徂徕、良庄、北集坡、夏张、粥店等公社,年产茶在32?83担左右。到80年代中期,茶树面积保留不多。“文化大革命”中,群众营造经济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67年仅植2256亩。1978年后,把经济林的营造承包给农户,因而发展较快。1980年,全县有经济林208956亩,其中下港公社最多,达95284亩。1984年,全市经济林达277828亩,占有林面积的37.3%。
  其他林60年代,化马湾一带种植紫穗槐。70年代泰山、徂彳来山林场建立实验林和种子园。80年代始种植速生丰产林,发展农田林网和粮林间作带,树种主要是各种杨树和泡桐。西住公社在良父村的农田林网、省庄公社二十里铺村的二年生1一214杨速生丰产林为境内重点。1980年,全县其他林面积613.6亩。1984年发展到53456亩,占有林面积的7.2%。
  第五节造林效益
  一、防护效能
  境内营造的各种林,对于改善环境,保护土壤、防风固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泰山林场营造的水源涵养林(包括风景林),占造林面积的79%,有效地防止了泰山的水土流失。40年代初,在泰山西南溪建黑龙潭水库,经历年对其淤沙量的测定,1945?1950年淤泥沙13万立方米,1951?1956年为3万立方米,1957年后基本无淤积,水土流失甚微。徂徕山造林前,每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866立方米,造林四年后为39立方米。西住区东良父村,1956年在荒滩中营造河岸防护林4337亩,使1500米河床缩为600米,农田扩大,林木挂淤,土壤得以改良,粮食亩产由15-25公斤,增至300公斤。崅峪公社化马湾大队造林前有“六岭三沟一座山,一条害河围村转"之说,1964年完成了荒岭、滩地以植紫穗槐为主的防护林后,变为“棉槐根系如打桩,表土冲不动,水土不外扬”的好田,粮食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良庄公社茅茨大队营造防风固沙林共35条,长32.5公里,后推广到全公社,共营造9.2万亩方田林网,消除了风沙,减少了旱涝灾害。据省水土保持实验站对良庄防护林网的测定,风速减低40%,气温下降1℃,相对湿度增加9?19%,土壤含水量增加24%,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该社北宋大队1974年粮食亩产145公斤,1980年达到了450公斤。
  二、木材蓄积与采伐
  木材蓄积1949年全县蓄积木材10.2万立方米。建国后,林业迅速发展,木材蓄积量逐步增长。1957年木材蓄积达21.87万立方米。1966年为53.2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中林业受到破坏,1967年木材蓄积量降至40.43万立方米。1975年林业普查,全县木材蓄积量回升到44.21万立方米。1980年再次林业普查.全县立木蓄积量156.65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树25.83万立方米、中龄树76.37万立方米,成龄树13.72万立方米、疏地林0.88万立方米、林网间作和“四旁”树林蓄积39.54万立方米。西隹公社北滕村大队林木蓄积达5000立方米,户均&2立方米。1984年,全市木材蓄积142.25万立方米。木材蓄积量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1984年木材蓄积量分布表
  单位:万立方米
  木材采伐建国前,木材采伐由树主确定。建国后,国营林场以抚育采伐为主,集体林木多采取径级择伐。所产木材部分由政府调拨支援地方煤炭生产,大部分解决民用。
  1949年全县采伐木材3000立方米。1973年采伐量最多,达33954立方米。1949?1984年共采伐51.8万立方米,年均1.44万立方米。木材采伐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三、林业产值
  1949年,全县林业产值38.4万元。50年代林业产值增长较快,1957年达到264万元。60年代林业产值发展很不平衡,最少的1961年为89.3万元,最多的1965年为465.3万元。70年代林业产值稳定增长,由初期的350万元左右,增至后期的540万元左右。80年代林业产值增长较快,1984年达1357万元,比1949年增长34.34倍。
  第六节林业区划
  1980年10?1981年11月,县组成专门班子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的全面区划工作,把境内林业划分为7个区域。
  下港、麻塔水源林干果林区包括下港、麻塔两个公社和谷山、药乡两个林场(国营)及县蚕种场,总面积为51.4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3%。该区内林业用地259478亩、有林地面积241251亩、宜林地13705亩。林木蓄积量36514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5%。本区系石汶河、芝田河发源地,是黄前水库集水区,是全省历史上盛产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品的重要产区;是建国以来境内造林成效好,且最集中的成片林区。经营好现有林木,建立干果生产基地,是这个区的中心任务。
  泰山风景林、用材林区包括泰山林场的泰安市(县)部分、泰山公社全部(包括泰城)、粥店公社泰肥铁路以北的25个大队,省庄公社泰佛公路以西的9个大队,总面积22528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5%,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5161亩、有林地面积116659亩、宜林地3773亩,林木总蓄积量28678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该区为中央划定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区,应从生态平衡和旅游事业岀发,对山林树株加强保护管理,并逐步更换一些绿化树种。对人口比较集中的泰城区,利用一切空隙地,广植花草树木,提高覆盖率,以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吸毒防尘、消除噪音则是该区的主要任务。
  泰西水源林木本油料区包括道朗、夏张两个公社,总面积为34116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3%,其中林业用地63557亩、有林地48862亩、宜林地8185亩。林木总蓄积量9422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该区以石灰岩山地褐土为主,土层厚薄不一,水土流失较重,搞好水土保持、改建残次林分、加快造林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是该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泰莱平原农田林网区包括祝阳、山口、范镇、邱家店等公社和省庄公社泰佛公路以东64个大队,北集坡公社津浦铁路以东30个大队,以及农学院农场、林校苗圃、八里庄苗圃等,总面积为69222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9%。林业用地面积5489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2348亩、宜林面积6979亩。林木总蓄积量为2109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该区位于土、水、肥条件较好,是粮食作物的集中产区,林业生产主要是结合沟、渠、路、村建立农田林网和桐粮间作,绿化所有“四旁”隙地,以村为单位建立小片的用材林基地。达到村庄树成片,农田林成网,增加覆盖率,改变小气候,预防干热风,粮林双丰收。
  金牛山水果林干果林区包括满庄公社、粥店公社泰肥铁路以南30个大队、北集坡公社津浦铁路以西24个大队,总面积为37193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3%.林业用地24817亩,其中有林地20678亩、宜林地3410亩。林木总蓄积量5643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该区金牛山为中心的水果集中产区较有名气,如梨园大队的梨,肖家林、黄家林的樱桃,卧牛石的柿子,姜家庄的苹果等。
  徂徕山用材防护林区以徂徕山林场为中心,包括崅峪、徂徕两个公社,西住、良庄两个公社的18个大队,总面积52288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3%,林业用地面积186543亩,其中有林地120189亩、宜林地21888亩。林木总蓄积量为4192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5%。该区所属山地,一般土层较厚,适宜松类、刺槐和楸树等速生用材树的生长。虽然建国以来新造林已经采伐利用,但部分林地树种单一。其发展方向为重点搞好营林、加强森林保护、进行抚育间伐、利用片状和带状阶伐,造成空带和“天窗"进行重新造林,栽植更适合的树种,并大力发展经济林。
  汶河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区包括大汶口公社、西住公社25个大队,良庄公社24个大队,土地面积407258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3.4%。林业用地33484亩,其中有林地23450亩、宜林地4380亩。林木总蓄积量15194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该区处徂徕山前,地势北高南低,大汶河、柴汶河流经境内,因地形影响,西住、良庄是县内风沙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地区,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因素。研究林带构成、栽植适生树种、加速林网建设、发挥防护林的效益、利用大汶河滩涂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是该区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民营林场
  1909年(清宣统元年),省《推广种树办法》,规定山河荒地有业主者归业主自栽;公地劝令富绅集股栽植.收入以二成为地方公益,八成归集股利息。艮国建立后.政府提倡绅民承领荒山荒滩营造民有林。境内泰山,徂徕山及汶河沿岸的民营林场不断发展。至1937年,有较大林场12处:
  黄道沟林场在黄道沟村西北,刘贯如等6人于1913年创办,植杂色树5000余株。
  东兴林业公司林场在下梭地方,刘玉珠承领,1918年创办,至1925年共植杂色树13.4万株。
  泰安林业公司林场在泰山西麓,泰城
  杨茂泰等创办于1919年,至1925年,共植树9000余株。
  泰山长寿桥林场1919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创办,共植柏、槲、杨等200余亩。
  卧虎山林场在城西曹家村,1923年张廷桂等创办,植刺槐2万余株。
  拦住山林场在泰山中部,1923年由乐昌祺创办。
  金鸡山林场在徂徕山南麓山东地方 (今属新泰),1923年由李秀升创办。
  琵琶山林场在安驾庄地方(今属肥城),1923年朱辅文等创办。
  松棚林场在徂徕山南麓朴里地方(今属新泰),1923年刘春菊创办。
  西峪林场在徂徕山东麓西峪地方,1923年创办。
  后寺庄林场在徂徕山南麓汶西地方 (今属新泰),1924年朱永宝创办。
  黄西河林场在泰山黄岘岭以西黄西河一带,1931年建,面积2400余亩,附设苗圃。为当时民营林场之最,共栽橡子、刺槐等1万余株。初由商人张灏、农民车鸿轩与地方士绅合营,后归马伯声经营。
  抗日战争期间,以上林场的承领人或亡或逃,无人经营管理。1948年泰安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管理,将占用公地之林场划归国营林场,将地主富农的私有林场按土改政策处理。
  第二节国(公)营林场
  泰安县农会林场有林地3处.一在岱宗坊附近,1909年植柏树1000余株;一在眼光殿附近?1926年共植柏树4500余株、橡树1000余株;一在天外村附近,种植杂色树。1930年后该林场由县建设局接管。
  农商部第二林业实验场在泰山盘道东葛条沟附近,1919年农商部创办,次年改属泰沂模范森林局。至1922年共栽树11.8万余株,以柞树为多,刺槐次之。1929年改属山东第二林区事务所。1935年改属山东省第一林务局。
  泰沂模范森林局林场有林地2处,一在泰山凌汉峰下,一在傲徕峰之南。1920?1925年共栽树26万余株,侧柏最多,柞树、刺槐、榆、枰柳次之。1929年改属山东省第二林区事务所。1935年改属山东省第一林务局。
  山东第一林务局药乡林场1920年创办,在泰山北麓药乡,面积7000余亩。
  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林场在泰山南麓,1921?1926年共栽树1400余株,柞树最多。
  示范林场(即中山纪念林)有林地2处,一在泰山眼光殿,1928年5月山东省政府驻泰安时营造,称“省府纪念林”,1929年3月12日改为“中山纪念林”;一在蒿里山,1929年3月12日泰安县政府营造。两处共植树3.6万余株。1930?1937年,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政府于此举行“植树活动”以提倡造林,故称“示范林场”。
  抗日战争期间,以上林场均由伪政府第一林务局泰安办事处接管。但因日军进山扫荡,实际无人经营管理,林木遭严重破坏。1948年8月泰安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泰山、徂徕山公有土地的森林,建立了4个林场:
  泰山林场1948年9月,鲁中南第一行署创建,名为泰历林场,辖泰山、柳埠、灵岩、五峰、崮山林场,总面积26万亩。旋隶属省农林厅。1952年,将柳埠林场划归历城县,五峰和崮山林场划归长清县,总面积减为24万亩.改名泰安专署泰山示范林场。1958年又改为山东省泰山林场,隶属省林业厅。同年,将药乡林场划归山东省泰安林校,总面积减为21万亩。1960年归属济南市.名为济南市泰山林场。1961年改属泰安地区=1965年调查核实总面积为17.7万亩。1982年4月归属泰安市管理,名为泰安市泰山林场。1984年,总面积为17.9万亩,全场下设9个林场、6个科室,职工562人,其中技术人员23人。有拖拉机9台,载重汽车4辆;建筑面积18002平方米,其中住宅7921平方米。
  林场经营范围南至泰山南麓的环山公路,北至清凉山,东至柴草河,西至界首,西北至灵岩,地跨泰安、长清、历城3县(市),为全省最大的国营林场。
  泰山林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草木本植物874种,其中木本植物有62科318种、草本植物有72科556种,药用植物111科462种。
  林场宜林面积14.9万亩,经营面积13.96万亩。树株以乔木居多。乔木以松类为主,油松、赤松、华山松、落叶松等面积占53%,刺槐占8%,麻栎、栓皮栋、槲树等占19%,侧柏占10%,核桃、板栗、苹果等经济林占5%,其他树种占5%。灌木类主要有荆条、胡枝子、酸枣等;竹类主要有刚竹、毛竹等。建国后,先后引进的树种有东北红松、白栋、辽东桤、水曲等,西北、华北的华山松、华北落叶松、榛子,南方的水杉、柳杉、木荷、毛竹、茶等,及日本落叶松、湿地松、火炬松、花旗松等优良品种百多种。
  1984年,林场用材林为26510亩、经济林6131亩、防护林57784亩、其它林49207亩,森林覆盖率为77.99%,木材蓄积量34.79万立方米。建场以来,共生产等内材2565立方米、小规格材19551立方米、枝柴965.5万公斤。年产核桃、板栗、苹果等果品25万公斤左右。三岔的红星苹果以色泽鲜艳,个大汁多,清香可口,而成为泰山名产之一。林场重视林业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其中泰山山顶松树腐烂病的研究获省林业厅科研成果三等奖。
  80年代初,林场发挥地处风景区的优势,制定了林工商综合发展的方针,开发旅游业,年增加收入30万元以上。
  徂徕山林场1953年,山东省农林厅在徂徕山封山育林,并由徂阳县人民政府建光华寺苗圃和礤石峪林场,1956年3月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徂徕山林场,隶属泰安专署。1958年改属泰安市。1962?1984年,先后隶属省林业厅、山东省建设兵团及泰安地区。林场下设9个营林区、1个纤维板厂、7个科室,有职工557人,其中技术人员38人。林场经营范围由徂徕山区和汶河滩区两部分组成,地跨泰安、新泰两市,总面积13.6万亩,为山东省第二大国营林场。
  徂徕山属瘠薄的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大。1953年,公私合作造林时,因树种选择不当成活率很低,到1955年造林2万亩,仅存活2000亩。次年建场后,实行“造林六项基本措施",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成活率大有提高。至1964年造林任务基本结束,年均造林1.5万亩。1965年后,即转入营林阶段,主伐更新和部分低产林改造。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实有森林面积9.9万亩,其中赤松、油松、黑松等针叶林5.6万亩,占60%;刺槐为主的阔叶林2.7万亩,占28%;核桃、板栗、苹果等果树2678亩,占2.8%;其它树种有杨树、栎类、侧柏、赤杨、枰柳、日本落叶松等。1984年活立木蓄积量达3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79%。
  1971年和1978年发生两次大面积松毛虫灾害,毁松林1400亩。1970?1980年间,曾4次对松毛虫进行飞机化学防治,其中两次灭虫效果在98%以上。1982年成立了森保站,开展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曾在省的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
  林场海拔700米以上以油松为主,在山中、下部的阳坡上,以刺槐为主,间有栎类、侧柏等;沟谷坡脚为板栗、核桃经济林;阴坡上以赤松、黑松为主;沟谷中以枰柳为主;河滩上以毛白杨、杂交杨为主,并混生紫穗槐;其它还有苹果、桃、杏、梨、葡萄、柿子等。此外,还有散生的黄连木、五角枫、银杏、合欢、水杉、泡桐、臭椿等;野生灌木主要有黄荆、酸枣、胡枝子、连翘、葛藤等。
  林场自进入成林以来,累计生产等内木材9600立方米、小规格木材2.25万立方米、枝柴830万公斤、紫穗槐条290万公斤,干果22万公斤、鲜果267.5万公斤。
  徂徕山林场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昔日的穷山秃岭,已成为山清水秀,林茂果丰的富庶之地。该场于1963年出席了华东地区先进集体代表大会,荣获国务院“荒山造林先锋”锦旗;1965年被林业部誉为“瘠薄石质山区大面积营造用用材林的样板”。80年代初,先后有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来徂彳来山林场考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药乡林场1948年9月属泰历林场。1954年属泰山林场。1958年改为山东泰安林业学校实习林场。场址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北邻历城县柳埠乡,西接长清县万德乡,东南为麻塔办事处,总面积19412亩。1984年森林覆盖率为82.7%。
  谷山林场1959年12月建于下港过马滩,总面积20880亩,隶属泰安市林业局。1984年下设3个区、10个班,职工74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有林面积20443亩,其中用材林15763亩、经济林80亩、防护林4590亩;森林覆盖率97.86%。木材蓄积量38000立方米。有拖拉机2台;房屋建筑面积2108平方米,其中住宅708平方米。
  第三节集体林场
  1953年始,各地成立林业互助组,实行集体造林。1954年,全境成立林业生产合作社105处。1962年2月开始兴办社队林场。至1975年共有340处,其中道朗社办1处、良庄社队合办1处、大队办338处。1976年公社林场增至4处,大队林场减至95处。1983年实行专业承包。1984年办事处林场仅存道朗白马寺1处,村办林场减至81处。
  第四节合营林场
  1962年6月始,国家与集体合资兴办林场。收益分配比例为山区“国六社四”,平原 “国三社七”。至1965年,建立国、社合营林场15处,国家投资30.85万元,造林2.93万亩;县队合营林场6处,投资0.77万元,造林0.11万亩。至1964年,共建23处,其中山区18处(下港17处、夏张1处)、平原5处(徐家汶、岔河、南宋、颜谢、省庄各1处).1976年减为22处。1984年为18处,林区面积2.54万亩。
  第三章林果生产
  第一节林果品种
  清乾隆四十七年《泰安县志》记载,有栗、山楂、桃、杏、梨、柿、李、林禽、沙果、石榴、樱桃、葡萄、核桃、白果、枣、木瓜、木梨、棠棣、文光果等数十种。1934年冯玉祥住泰山时,从烟台、肥城引种国光、红玉、倭锦、黄魁等苹果及肥桃。1939年马伯声从美、日引种苹果、桃、杏、梨、柿和葡萄等优良品种;抗日战争末期,又从青岛引种红星、金帅苹果,输入日本大紫和那翁等樱桃。建国后,采用引进和自行
  筛选等方法,繁育良种。.至1984年共引进良种50余种,其中苹果有玫瑰红、秀水、红富士、烟青、烟红、烟红密、锦丽、绿光、金矮生、辽伏、世界一、新红星、陆奥等;板栗有红光、金丰、海丰、玉丰、青丰、大粒青、石丰、烟泉、烟青、青毛软翅、粘底板、燕山红等;桃树有早香玉、雨花露、早白风、大久保、春星、四月半、黄金桃、黄肉桃、北京二号等;梨树有晚三吉、霞大香水、莱阳茌梨、长把梨等;葡萄有巨峰、黑奥林、红玫瑰、葡萄园皇后;山楂有大金星、敞口、大红袍、黑红;草莓有水晶、鸡心、鸡冠、狮子头;杏树有红荷包、二花槽;核桃有元丰、上宋六号。
  第二节林果种植
  清末,泰城迎胜村、王庄、凤台、白家河、邱家店、崔家庄等处均有大片梨园;泰山、徂徕山有栗林、山楂林、柿林;夏张、粥店、满庄、
  化马湾等处的20多个村庄有樱桃树,尤以金牛山周围的东林、西林、鸡鸣返、王士店等村所产樱桃为多;桃、杏、石榴、枣等遍布各村。1933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泰安有“桃树9.2万株、梨9.2万株、山楂1.84万株、杏11.6万株。”1934年,冯玉祥在泰山大众桥至张庄一带建苹果园400余亩。1936年,泰城东关陈姓在卧龙峪下建苹果园70亩;御碑楼北山明姓栽苹果200亩。1939年马伯声在泰山南麓建仁德果园,栽苹果、桃、杏、梨、柿和葡萄等380亩,成树0.7万多株。此后又新植金帅、红星等苹果,增加巴梨、林肯梨和日本樱桃。其后,历经战乱,果园毁坏严重。
  建国后,果园不断发展。1956年开始建集体果园,1959年发展到670处,面积2.9万亩。1980年始,果园实行专业承包经营制。至1984年,全市共有果园1374个,总面积12.62万亩,其中山阳、黄前国营果园2处25亩。
  果园及面积统计表
  单位:个、亩
  第三节果品产量
  1933年《中国实业志》统计,泰安4种果品常年产量为“桃28000市担、梨39500市担、山楂12000市担、枣34000市担",外销于南京、上海、天津、青岛、济南等地。1949年干鲜果总产量为190万公斤。1984年增至3086.5万公斤,是1949年的16.2倍。果品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公斤
  第四节林果名产
  泰山女儿茶明代汪子卿《泰山志》记泰山“茶”类:“薄产岩谷间,山僧间有之,而城市则无也。山人采青桐芽曰女儿茶,泉崖阴趾茁如菠薐者曰仙人茶,皆清香异南茗……”《岱史》亦记载了同样内容。明万历年间文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泰山无佳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清人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扇子崖“崖北旧多青桐,曰青桐涧。”今泰山中路壶天阁下有女儿茶室备有女儿茶,供游人小憩品尝。
  泰安板栗泰安板栗又称泰安明栗,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曾是明、清“贡品”。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泰安县志》载,泰安“果擅楂,栗之利”。板栗大部分产于下港、麻塔等地,今仍有明朝的栗树。百年以上的老栗树有的最高株产100-150公斤。泰安板栗果实均匀、色泽光亮、壳薄、内衣皮易剥、肉质细、水分少、糯性大,适宜制作糖炒栗子。本世纪初,泰安板栗开始销往国际市场,主要出口日本、欧美及东南亚地区,被誉为“泰安甘栗”。1984年全市总产183.5万公斤,居全省首位。
  泰安山植泰安名产果品之一,栽培历史悠久。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泰安山楂栽植株数18400株,常年产量12000市担,外销5040市担,主要销至南京、上海、青岛等地。主要产区在泰山东麓的木口峪、羊栏沟等地,至今还有些上百年的老龄树,株产量最高者达500公斤。主要品种为大货山楂,结果早,产量高,果实个大,色泽红艳,果肉白色或黄白色。每百克含钙85毫克,居各种水果之首;含维生素C89毫克,仅次于红枣和猕猴桃。山楂还具有药用价值。1984年全市总产103.3万公斤。
  金帅苹果全市各地均有种植,有“烟台青香蕉,泰安黄金帅”之说。具有结果早、产量高、糖分多、果锈轻、易管理、耐贮藏等特点。果型呈圆形高桩、端正、皮薄,单果重150?200克。成熟后为金黄色,肉质细嫩,脆爽多汁,香味浓郁,成为泰安的名产。1984年全市总产836万公斤。
  三岔红星苹果因产于泰山林场三岔分场而得名。1963年始,三岔分场栽植红星苹果。该场地处泰山极顶西部,海拔800米左第六编林业
  右,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年降雨量900余毫米,年平均气温10.8℃,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因此果面呈紫红色,腊质厚,有光泽,硬度高,耐贮藏,个大汁多,清香可口,是泰山特有的名产。1984年总产量为18万公斤。
  第一节病害和虫害
  病害全市有林果病源真菌4门、7纲、19目、26科、53属、94种。主要是:松腐烂病,危害各种松树;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立枯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均危害落叶松,主要分布于泰山、徂徕山;油松疱锈病,危害油松、赤松,分布泰山和药乡;刺槐紫纹羽病,危害刺槐、松树,分布泰山、徂徕山、白马寺;泡桐炭疽病、泡桐丛枝病,危害泡桐,分布全市;苹果腐烂病、核桃腐烂病、板栗干腐病,全市均有分布。
  虫害全市森林害虫有10目、90科、400种。主要是:松毛虫,危害赤松、油松、黑松;油松毛虫,危害侧柏和赤松,分布市内松林区。松毛虫,危害侧柏、油松,分布泰山、徂探山、道朗。刺槐小皱蝽,危害刺槐、紫穗槐;毛黄鳃金龟子,危害各种果树苗木根部;橡实象鼻虫,危害麻栎、板栗;钩金针虫,危害各种苗木根部;大蓑蛾,危害杨、刺槐、栎、泡桐、法桐、茶榆、国槐、紫穗槐、板栗、枫杨、楸;栗瘤蜂,危害板栗;苹果红蜘蛛,危害苹果、海棠;山楂红蜘蛛,危害山楂、苹果、梨等;栗红蜘蛛,危害板栗、麻栋;桃食心虫,危害苹果、梨、杏、桃、李、梅、枣、沙果、海棠,分布于全市。
  第二节防治
  药物防治建国初,开始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50年代,幼林小树,病虫少,面积小,防治方法以人工捕捉、摘茧采卵、拔除病株为主,兼施百部、砒霜、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及滴滴涕、“六六六”等农药。1956年,泰山林场、药乡林场用可湿性“六六六”喷杀松毛虫、松梢螟、刺槐尺蠖获显效。60年代中期,病虫害迅速扩大,突发性食叶虫时有大量发生,使用有机氯、有机磷类、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制剂有显效。但长期使用能增强病虫害的抗药性并带来环境污染。1982年岱道庵果园试用“辛硫磷微胶囊剂”,安全效高,提供了新的化防途径。在喷药技术上,泰山林场、谷山林场使用电动喷雾器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用药少,效率高,杀虫效果好。1971年徂徕山林场使用了飞机喷药。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始于1978年。徂徕山林场用巨斧螳螂治松毛虫获良效。泰山林场、药乡林场护育各种益鸟,大大减少了虫害。近年,大力推广使用昆虫信息素防治病虫害。1979年始,先后在向阳、东华、东林、姜家庄和大兰沃5个果园用桃小食心虫信息素,进行虫情测报和诱捕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全境有4万余亩推广应用。
  益鸟和益虫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益鸟和益虫主要有如下种类:益鸟:(1)绿啄木鸟,主要以森林害虫为食。(2)大斑啄木鸟,对杨、柳、榆、槐等树的蛀干虫有很大抑制作用,吸食害虫27种,其中蛀干虫17种、食叶虫9种、地下害虫1种。(3)三道眉草,啄食农林害虫数10种。(4)大山雀,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育雏期间正是松毛虫危害最重的老龄阶段,该鸟大量捕食松毛虫对护林极为有益。
  第四章病虫害防治(5)灰喜鹊,取食30多种昆虫,在松林内以食松毛虫为主,还吃袋蛾、刺蛾、夜蛾、尺蠖、金龟子、蚂蚱及蝉等。分布于全市。
  益虫:(1)松毛虫天敌有巨斧螳螂、大草蛉、柞蚕饰腹寄蝇、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颊寄蝇、野蚕黑疣姬蜂。(2)刺槐小绉蝽天敌有虎斑食虫虻。(3)柏毛虫天敌有松毛虫脊茧蜂。(4)松梢螟蛾天敌有食毒蛾黑疣姬蜂。(5)榆兰金花虫天敌有蝎敌。(6)苹果卷叶蛾天敌有螟蛉瘤姬蜂。(7)美国白蛾天敌有日本追击蝇。(8)青杨天牛天敌有赤腹茧蜂、天牛肿腿蜂。(9)金龟子天敌有金毛长腹土蜂。除松毛虫脊茧蜂分布于泰山和道朗外,其余均分布全市。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第五章林业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县农桑会。1909年(清宣统元年)改设农务会,主管农林业。
  1912年设县劝业所。1920年改为实业局。1928年改成县建设局。1933年改称建设科,主管农林水等事宜。1938年日本侵略军入境后,机构人员均不复存在。
  1940年1月,泰安、泰西两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建设科,因形势不允许,没有开展林业工作。
  1948年泰安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内设林业股,负责管理林业。1951年9月改设县林业事务所,行政上受县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由泰安专署林业局领导。1955年8月,改设县林业科,工作人员10人,其中技术员1人。1957年改称县林业局。“文化大革命”初期,林业局被解散。1971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设农林局。1973年改设林业站。1975年5月恢复县林业局,工作人员9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1982年3月后,改称市林业局。1984年,局内设人秘科、林业站、果树站、森保站,工作人员23人,其中技术人员16人(工程、农艺师5人),管理全市的林业工作。
  基层林业站始建于1955年2月,当时下港区设林业站,工作人员2人。次年增设麻塔、道朗、夏张、徂徕、西往、山口6个区的林业站,工作人员共14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1958年均改为公社林业站。1960年增设崅峪、大汶口、祝阳、良庄、满庄、邱家店、北集坡7个公社林业站,共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1964年又增设粥店、泰山、省庄、范镇4个公社林业站。至此,18个公社全部设有林业站,工作人员32人,其中技术人员17人。1982年3月,将泰山公社林业站分为泰前、岱庙、财源办事处林业站。1984年全市办事处林业站共20个,工作人员增至67人,其中工程师、农艺师6人。负责各办事处的林业管理工作。
  1956年8月设县绿化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9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解体。1982年2月恢复该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5人、委员29人。在林业局内设有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二节林政
  清宣统元年,抚部院批咨议局呈请推广种树办法之请摺中说:“以富国利民之道,其惟种树乎。我东省农业最勤,惟于种树之利益不讲求”,以“致山童野赤,四望濯濯,财匮民穷,莫不由此”。因此,遂设“劝业道”,制订“推广种树办法",提倡植树造林。1911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泰山长寿桥一带造林200余亩,为首位大面积造林者。1913年,群众集资兴办了黄道沟林场。1914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森林法(援用)》,次年制定了《森林法实施细则》和《造林奖励条例》。1931年山东省发布《森林管理规则》。1932年民国政府又颁布新《森林法》,使造林业有法可依。这之后相继岀现国家投资、公众集资和个人创办林场的热潮,如植树万亩以上的泰山森林公司、东岳和岳西林业公司。到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入境前,共创办22个林场,林木生长良好。日本侵略军入境后,林业大为衰落。至建国初仅有林地面积12.27万亩。
  1948年泰安解放后,鲁中南第一行署立即建立泰山林场。次年又颁发了''保护和奖励培植林木的暂行办法”。1950年上级把泰山的封山造林列为华东地区十大工程之一。土地改革结束后,出现公私合作造林,群众私人合作造林。1952年10月,公布了《泰安县护山护林条示及林业方针政策》,规范了群众护林行为,推动了造林业的发展,当年造林6000亩。1954年兴办初级林业合作社和林业互助组181个,社员达5810人。次年建成高级农业社,把林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并执行“社员留适当自留树,余者全部折价入社”的政策。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末年,全县集体造林24436亩,是50年代林业发展的高峰。
  1958年的“大跃进”使林业遭到严重损失。60年代初中共泰安市委调査报告曾指岀:“自五八年以后,林木破坏十分严重。仅下港、泰山、徂徕三个公社调查,乱砍、火灾损失各种树木、果树、幼苗等达八十七万五千株,占三个公社林木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1959年,市贯彻国家对林业生产提岀的“生产基地化、经营林场化、培养丰产化”的方针,建成国营谷山林场1处。1961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后,市委提岀了“以集体、个人植树造林、护林为主,国营造林为重点”的方针。1963年10月,县委决定进行“林木确权发证”工作。至1964年1月,对全县678个大队发了林权证,占总数的81.7%。是年冬,全县组织248人的宣传队,对全县确权发证工作进行宣传和检査,纠正了246个大队发证中的偏差,对没有发证的27个大队,做了示范发证。1965年,普遍制订护林公约和林业生产规划,整顿林业专业队伍,专职人员由3412人增加到4162人;组建国社营林场、县队合办林场21个,全县当年造林达67600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业政策废驰,林业生产又遭破坏。1969年,泰安县革命委员会以泰革生发(69)第224号文下达了《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树木》的紧急通知后,贯彻无力,效果不佳。至1976年,仅徂彳来山林场的王庄和庙子两个林区,乱伐面积4300亩,破坏成残林的有3700亩,损失林木110万株;泰山毁林179起,损成林2170亩,砍伐成林树26万株;不少护林人员因制止毁林而被毒打。1977年,境内有的公社以搞农田基本建设为由,毁掉县队合办林场或伐掉河滩防护林改成农田,又造成不少的损失。
  1978年后,贯彻国家相继颁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制止乱砍滥伐的布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关于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通知》、《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指示、决议、法规,有效地保护了现存林,推动了群众性的植树活动。至1984年,全市共植树28万亩。
  1981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全县进行了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并以泰政发(81)第263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做好林木确权发证工作的意见》,还制定了“处理问题,解决纠纷”的10条具体办法,全县共发证27.5万份,占总数的98%;划定自留山、滩4.5万亩,包给了2.7万农户,每户平均1.62亩;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大队780个,占全县总数的91.8%。
  第三节防火
  建国前,泰山、徂徕山林场时有火灾发生,全赖人工用扫帚、铁锨、砍刀等工具扑灭。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森林防火工作。60年代建立森林防火线120公里,主防火线宽12米,支防线宽8米。80年代初,森林防火线增至200公里;使用的灭火工具除传统工具外,增加了风力灭火机械;交通工具主要使用汽车和摩托车;通讯器材为无线电对讲机。1984年仅泰山林场建防火线130公里,林道135公里、公路35公里、了望台4座、通讯线路104.5公里,为森林防火提供了有利保证。
  建国后至1984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1124起,烧毁林地1467亩。其原因是林内上坟烧纸、生活用火及乱抛烟头所致。火灾易发生时间大都在每年的1?4月和10-12月,尤其1?3月为高峰期,占火灾总数的55%。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