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效益与分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效益与分配
分类号: F306
页数: 2
页码: 156-157
摘要: 1958年,全市农业生产费用总支出1501 万元,占总收入的34.2%,其中生产费用 1459万元,占总支出的97.2%,管理费用42 万元,占总支出的2. 8%。
关键词: 农业经营 经营效益

内容

1958年,全市农业生产费用总支出1501 万元,占总收入的34.2%,其中生产费用 1459万元,占总支出的97.2%,管理费用42 万元,占总支出的2. 8%。1962年总支出增至 2284万元,至1970年总支岀年均保持在
  2000万元到2800万元,管理费用39万元到 58万元。1975年总支岀达到4561万元,其中 生产费用为3946万元,管理费用为62万元。 1976年以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劳务 费用提高,提留增多,故使农业成本增大,费 用支岀剧增。1980年,总支出为8101.6万 元,占总收入的40%,其中生产费用7071.5 万元、管理费用99. 3万元。1984年总支岀高 达14906万元,比1958年增加了 8. 9倍。
  二、 农业产值
  1949年为2655. 2万元。1952年达 3467. 7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1957年 为3985. 7万元。1965年完成国民经济的调 整,农业产值增加到5737. 5万元。1975年完 成第四个五年计划,突破亿元大关,达12438 万元。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1984年,农业产 值猛增至25796万元。
  三、 收益分配
  粮食分配初级社前,农民在完成国家 征购任务后,剩余粮食归己。初级社建立后开 始粮食分配,遵循“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 的原则,即先保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再留下 集体的种子、饲料、储备粮,然后安排社员口 粮。初级社时按地劳分配(初期为地四劳六, 后为地三劳七)。高级社后,一是按总人口量, 大人、小孩分等定级,以人定量;二是按总口 粮的“三七”开或“四六”开(人七劳三或人六 劳四),人的部分按以人定量分配或按人均分 配,劳的部分按工分分配(整劳力日工10分, 妇女劳力和半劳力不足7分,分值因队而 异)。对“四属”(军属、烈属、干部家属、工人家 属)、“五保”困难户给予适当照顾,略高于或 不低于社员的一般口粮水平。
  1949年,全县征购粮食1259万公斤,乡 村提留1504. 5万公斤,农民口粮9414万公 斤(每人平均132公斤)。1957年,征购3622万公斤,集体留贮1604. 5万公斤,社员口粮 13719万公斤(人均159. 5公斤)。三年自然 灾害时期粮食欠收。1961年,国家征购4432 万公斤,集体留贮2015万公斤,社员口粮仅 9203万公斤(人均103公斤)。此后,粮食总 产和分配逐步回升和提高。1975年,征购 5025. 5万公斤,集体留贮8559万公斤,社员 口粮增至19762.5万公斤(人均183.5公 斤)。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社员口粮有较大增 长,1983年为34860. 3万公斤(人均313公 斤)。次年,社员口粮达38006. 5万公斤,占总 产的87. 5%(包括集体提留部分),人均395 公斤,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现金分配初级社时,社员经济分配较 少。1958年高级社转入人民公社后,全市社 员分配总额为2065万元,人均26. 8元。至 1962年,分配总额年均在2500万元至3100
  万元之间,人均在32元至38元左右。1965 年分配总额为3929万元,人均42. 5元,但人 均40元以下的生产队有2714个,其中30元 以下的有829个。到1978年,社员分配总额 年均在3800万元至6400万元之间,人均41 元至59元左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岀现 了一批耕耙、浇水、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方 面的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经济收入增长较 快。1981年、1983年社员分配总额分别达到 11703万元和34601万元,人均为106. 9元 和309.4元。1984年人均收入411.5元,分 别是1958年和1978年的15. 4倍和6. 9倍。 是年,全市专业户发展到18556个,总收入 7014. 5万元,年均收入超过万元的有289 户;经济联合体910个,从业人员6986人,纯 收入615. 2万元,人均占有880. 6元。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情况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