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经营管理
分类号: F306
页数: 2
页码: 155-156
摘要: 计划管理农业合作化时期,生产计划 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结合本社的具体情况制 订。
关键词: 农业经营 经营管理

内容

计划管理农业合作化时期,生产计划 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结合本社的具体情况制 订。人民公社初期,生产和经营由公社集中管 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分配, 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均无自主权。1962年确定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此后生产队按 国家计划制订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生产经 营较前灵活。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 家从价格、税收、信贷和农副产品收购方面调 整了农业政策.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变为指导 性的计划指标。生产队和联产承包组织或农 户开始从市场需求出发,制订生产经营计划,
  沿袭多年的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计划管理 体制逐步得到改革。
  劳动管理 建国前,农民分散经营,户自 为主。互助组时期,实行互换工日或粮工兑换 方式。农业合作化时期,一般是全社划分为若 干生产队,劳力由社委会统一配给各队;各队 又分为若干生产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劳 动。实行“按劳取酬”,并逐步实行“四小”管理 制度(即小段计划、小段包工、小组作业、小段 检查验收),作业组对农活的管理则实行定人 员、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定奖惩 的“六定一奖”的办法,责任到人。人民公社初 期,劳动实行军事化,劳力按营、连、排、班组 合,大兵团作战。1962年贯彻落实《农村人民 公社工作条例》,下放管理权限,恢复了“劳动 定额”和“四小管理”制度,以生产队为单位组 织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推广大寨经验, 实行自报公议的“大寨记工法",评政治工分, 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1970年全国北方 地区农业会议后,这种管理办法得到纠正。 1972年7月24日《人民日报》以“钟声不灵 政策灵”为题,报道了徂徕公社劳动管理的经 验,推动了全县劳动管理的开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推行联产 承包责任制,劳动管理由高度集中趋向相对 分散,农民自行安排劳动,解放了劳动力。
  财务管理农业合作化以前,生产资料私有,农户经营自理。合作化后实行全社统一 经济核算,统一分配,民主理财。每年的决分 方案和重要开支项目,由社委会和社员代表 大会讨论决定。人民公社化初期,实行公社统 一核算,随意平调财物,财务管理混乱。后随 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的确立,至 1962年底,财务管理逐步纳入正轨。“文化大 革命”时期,正常的财务制度又被废止,直到 1978年后才得以恢复。至1984年,大队(村) 建立了适应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财务管理制 度。
  物资管理初级农业合作社时期,按照 自愿互利的原则,将社员私有的牲畜、农具交 社统一管理和使用,由社付给适当的报酬。高 级农业合作社时期,各社均设置专职物资保 管员,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和使用制度,严 格岀入库手续,定期清查,防止损失、浪费、贪 污和盗窃。人民公社初期,实行“一平二调”、 逐级“共产",物资管理无章可循。据统计,市、 社、生产大队三级平调财产物资总额为1200 万元,其中社员个人占550万元,严重挫伤了 群众的积极性,物资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 重。1960年底开始纠正“共产风”,市、社、生 产大队三级发还退赔款800余万元。同时,财 产物资管理制度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中 再一次冲击了物资管理秩序。1976年后整顿 物资管理,重新建立规章制度。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得以充实和完善。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