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管理
分类号: S22
页数: 2
页码: 154-155
摘要: 1958年1月6日,泰安地区拖拉机站下 放泰安县,县里始有农机管理机构。
关键词: 农机管理 农业机械

内容

1958年1月6日,泰安地区拖拉机站下放泰安县,县里始有农机管理机构。1958?1984年间,先后出现国有国营、社有社营、队有队营、户有户营四种农机管理形式。1984年农机管理和操作人员达13900人。
  国营1958年“大跃进"中,国营县拖拉机站将职工、机具,下放给7个公社,改为集体性质,因公社不具备经营管理条件,1961年将下放的职工和农机具收回,重建县站,业务是为生产队代耕,按国家规定收费。因收费低于作业成本,作业量越大,亏损越多。1968年拖拉机站再次下放,分配给6个公社经营。1971年又恢复县站,业务主要对社营站进行管理、供应材料、维修机具。1976年始不再负责农机管理业务,开始制造农机具及配件。当年,建泰安县农机管理局。1984年,市农机站已成为生产轻型悬挂双铧犁和20余种农机配件的厂家。
  社营1967年5月15日,大汶口公社建成全县第一个社营拖拉机站。1973年全县18个公社均建立拖拉机站,实行独立核算,国家补贴,职工亦工亦农,在经营服务上实行以农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1976年建县农机局后,各公社陆续建农机管理站,并逐步形成公社、管区、大队三级农机管理网。1979年后,生产队、农户作业不再依靠社营站。国家亦取消对社营站的无偿投资和补贴。1982年始,社营站开始多种经营。次年,农机管理站和拖拉机站成为农机服务公司,自负盈亏。1984年相继分开或撤销。
  队营1956年颜张、下庄两村从县水利局购买汽油机抽水灌溉农田,村(队)集体经营农业机械由此开始。1958年渐汶河大队购置热托一25型拖拉机1台,进行农田作业。60年代后,村队购置农机具逐渐增多。1967年徂徕公社上庄大队成立第一个农机队。1975年90%以上的村(队)有了农业机械,平均每村(队)拥有动力227马力。1979年村 (队)营拖拉机3711台、61258马力,分别占全县拖拉机保有量、总动力的83%和82%。1984年村营拖拉机减至2194台.49180马力。
  户营1979年3月,北集坡公社石灰窑官庄农民张兴木自购泰山一12拖拉机1台,县内户营农机由此开始。1983年贯彻中央1号文件后,经营农机具的个体户、联营户迅速增加。1984年户营拖拉机3154台,42846马力,占全市拖拉机保有量和马力数的近57%和42%;载重汽车、柴油机、电动机、磨面机等机械被广泛使用;经营农机的各类专业户、联户共1929户,农机服务总收入721.6万元。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