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130-131
摘要: 民国建立前夕,中等人家可维持生活,贫 苦农民多以糠菜度日,极贫者以出卖劳力为 生。农村短工日工钱合高粱1-5-2. 5公斤, 长工年工钱折合高粱200公斤左右,女工50 公斤左右。
关键词: 人民生活 农民生活

内容

民国建立前夕,中等人家可维持生活,贫苦农民多以糠菜度日,极贫者以出卖劳力为生。农村短工日工钱合高粱1-5-2.5公斤,长工年工钱折合高粱200公斤左右,女工50公斤左右。一般年景,全年人均粮食50公斤。灾年农民成批逃亡东北开荒谋生。乞丐、破产农民约占总人口的1%。1912?1926年间,长工年平均工钱折合高粱300公斤左右,女工125公斤左右,短工日工钱折合高粱2.5?3公斤。1929年全县人均粮食146.7公斤。仅1942?1944年农民逃亡东北等地者约70500人、饿死6800人。1949年农民人均口粮132公斤,现金收入不足20元。
  土改完成后,农民生活初步改善。1952年,人均口粮159公斤,部分农民添置了耕畜、农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均口粮达202公斤。人民公社化以后,受“大跃进”影响,丰产不丰收,继之三年自然灾害,社员口粮锐减,以糠菜代口粮。经过三年调整,人均口粮增至173公斤,其中小麦35.5公斤,现金收入为42.5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人均口粮保持在138?195公斤之间(其中小麦34?47公斤),平均168.6公斤,比1965年下降0.3%;现金收入41.8-54.2元之间,人均47.09元,比1965年仅增长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显著改善。1980年人均口粮为236公斤(其中小麦64.5公斤,比1969年增长81.69%),现金收入为81.8元。1984年人均口粮达到395公斤,现金收入411.5元。泰前办事处人均收入572.9元,为全市之首,财源办事处为537.3元,收入最低的房村办事处人均323元。
  1982年,农村岀现万元户,到1984年全市共有286个万元户。是年底,农村储蓄余额7128万元,人均63.91元。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主食由以粗粮为主改为以细粮为主,蔬菜副食品增加;穿着大有改观,年轻人讲究打扮;大部分农民住房改建、重建为新瓦房,少数农民建了楼房;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日趋增多。1984年,农民人均住房12.4平方米。
  1984年农村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统计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