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价格1909-1918年主要农产品价格逐年涨落幅度在10%左右。至1937年,农产品价格无较大波动。抗日战争时期, 日商抢购粮食、油料、棉、麻等物资,导致物价急剧上涨。1938-1942年主要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比1933年上升43.26倍。解放战争时期,战事频仍,物价不断上涨。1948年面粉每百公斤涨至834万元,小麦百公斤涨至76万元,玉米百公斤50万元,猪肉每公斤12万元。
建国后,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较大。1952?1982年国家定价多次调整。粮食价格指数以1952年为基数,1956年提高11.1%;1962年提高16.1%;1967?1970年提高41.2%;1979年提高46.7%。1979年,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总水平为23.8%,其中粮食统购价提高39.4%.1981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收购价提高22.4%,油料提高49.4%,棉花提高74%,生猪提高35.9%,鲜蛋提高21.9%。农产品提价后,1979?1982年全县农民增加收入17099万元,人均155元。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一般随着收购价格的提高而适当提高,其中1979年提高幅度最大:猪肉提高24.9%,鲜蛋提高28.6%,小麦提高12.3%。但销售给城镇居民的粮油不提价,亏损由国家补贴。
抗战前几个年份主要农副产品销售价格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农副产品销售价格续表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及指数
建国后几个年份粮油出□价格续表
工业品价格民国初期至“七七”事变前,工业品价格比较稳定,食盐、白糖、白酒、煤油每公斤分别保持在0.18-0.19元、0.30?0.40元、0.20?0.30元、0.27?0.37元之间。“七七”事变至建国前,价格起伏变化较大。
建国后,工业品价格,随着工业品的更新换代及成本、产销情况的变化,在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在不同时期,对部分产品价格作了适当调整。
1957年食盐、白糖、煤油产品每公斤价格分别为0.23元、1.48元、0.80元;精装“前门”牌香烟每合0.36元、青岛牌香烟每合0.21元。当年棉布价格比建国初提高23.5%、火柴提高33%、肥皂提高12.5%,纸张价格亦有所提高。1962年食盐每公斤调至0.26元。1965年白糖每公斤调为1.70元、煤油每公斤调为0.86元。1972-1974年,陶瓷制品、塑料用品、化纤布及制品等适当降低;1974年医药价格比1957年降低20%。
60年代始,收音机等一般家电价格呈下降趋势。1964年销售的上海产交流电“凯歌”牌收音机每架85.13元,到1974年降至56.20元,降价28%。1980年销售的南京产12“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每台422元,进口日本12“松下”黑白电视机,每台销价515元,1984年后分别降价8?10%;进口的14、20彩色电视机同时降价16.2%和27.3%。
1984年,白布、布鞋、食盐、白糖的价格分别比1957年增长20%、85%、14%、16%; 化肥、煤油、手表分别下降10%、7%和25%。
抗战前几个年份主要工业品销售价格续表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工业品销售价格和指数(牌价)
服务性收费服务性收费项目较多,主要有旅店、澡塘、理发、照相、汽车客运、服装加工以及文化娱乐等。
旅店:1930年泰城旅店每人日食宿费0.8?1.00元,岱顶为2?3元。1950年泰城住宿每人每天0.62-0.80元,马车店大通铺0.20元;岱顶为1.00?2.00元。1957年泰城单人房间每人每天1-20元,2?4人和5~10人房间、大通铺,冬季每人每天分别收费1.00元、0.80元、0.40元,其它季节略低些;1965年分别增至1.20元、1.00元、0.80元。1980年8月,全县实行优质优价,每人每天一等的单人房间3.00元、2床位的2.50元; 二等3床位的1.40元、4床位的1.30元、5床位的0.70-1.00元,三等的0.30?0.60元。1981年,县整顿所属和公社招待所收费标准,每人每天一等的3.00元、二等的0.9?1.50元。
澡塘:1950年泰城铭德池洗澡,1人次为0.20元、搓背0.10元、修脚0.20元。“文化大革命”始修脚、搓背服务取消。1980年洗澡调整为0.25元,1988年提至0.30元。1984年铭德池改建开业,大池1人次为0.30元、浴盆0.80元。
理发:1950年泰城理发每人次剃光头0.10元、理分头0.15元、刮脸0.05元。1962年剃光头、理分头分别提为0.15元、0.20元,女理发为0.40元、烫发2.50元。:1975年男理发调为0.25元、女理发为0.50元。1983年再次调整价格,男理发0.35元,女理发0.80元、女式烫发4.00元。1984年后价格放开。乡镇理发收费一般低干泰城。
照相:1957年,照相一寸(加洗3张)为0.36元、二寸(加洗3张)为0.70元。1980年一寸、二寸分别提至0.38元、0.96元,洗相1张为0.06元。至1984年价格未变。
汽车客运:分长途公共汽车、市内和市郊公共汽车、游览客运汽车和岀租客车收费。1957年通往莱芜、肥城的长途汽车每人票为0.90元。1964年泰城开通第一条公共汽车。1970年先后开通市郊至各公社的公共汽车,其票价与长途汽车相同。1978年先后开通安阳、开封、石家庄、天津、烟台等省内外百余城镇长途汽车,共247个车次,票价按省统一规定的每人公里0.024元计算。1980年8月,市内公共汽车价格1?3站为0.03元、4?8站为0.10元、9站以上为0.15元;通往各公社的票价每人公里按0.027元计算;同年并开通了泰城至泰山游览的客运汽车。1983年后,长途公共汽车每人公里票价按0.027元计算。1984年8月,市物价局对游览客车收费进行调整和统一,通往中天门的吉普车、轿车、面包车、中型客车每人分别为0.60元、2-00元、1.20元、1.30元。是年,市物价局对出租客车也作岀规定(出租汽车始于80年代初),泰城曲阜区间8小时内的岀租价格轿车70元、吉普车70元、中吉普车75元、小面包车95元、面包车130元、中客车170元、大客车140元;泰城灵岩寺区间6小时内的岀租上述七种车价格分别为60元、60元、60元、80元、100元、115元、120元。
服装加工:1955?1964年,加工一件单制服上衣为0.70元,1965年增至1.10元。1966年6月县整顿服装加工收费,88种制服618种规格提价20%,加工一件国防服上衣,甲级门市部为1.40元,1?2级门市部为1.30元。1980年8月提高收费标准,加工一件国防上衣为1.70?1.90元,1984年增为2.20?2.70元。
电影票及戏票:1957年故事片甲、乙级票混合价每张0.15元,甲级戏票每张0.20元。1965年泰山影剧院甲级戏票调至0.25元。1979年电影票每张提至0.20元。次年,甲级戏票每张增为0.60元;新建的泰山影剧院名人演出为1.20-2.50元。1984年底,电影票每张提高到0.25元。
泰山、岱庙门票:1950-1962年游人参观免费。1963?1978年,岱庙每张门票为0.03元,次年调为0.05元,1980年调至0.10元。1981年游览泰山开始收票,每张0.10元。1983年后泰山、岱庙分别调至0.50元、0.30元。
劳务收费标准民国时期,劳务收费,一般由同行公议,如木工、泥工日工价合当时币值二角多钱。建国后,个人工价由出、用工双方议定。随着服务行业的增多,国营、集体单位所用临时人员的工资标准,逐步由县物价管理部门核定。1978年前,劳务工资中,木工、泥工工价日1.5元左右。1979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1980年日为2.5~3元,1984年为5元左右。
第三节交换比价
建国前,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价呈扩大趋势。抗战期间,比差更大。1945年与1937
年相比,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320倍,主要工业品价格上升1533倍。建国后,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剪刀差。1950-1953年4月,全县执行一斤皮棉、八斤小米的交换比价。1956年后,对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工业品销售价格一般不动,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逐步使以粮食为中心的比价趋于基本合理。鉴于工农业主要产品内部比价、交换比价均不合理,自1979年4月起,较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与1956年相比,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48.8%,农村主要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6.8%。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农产品与工业品交换比价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工农业品综合比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