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39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分类号: F726.2
页数: 2
页码: 118-119
摘要: 1940年1月,泰安县抗日民主政 府设贸易局主管物价。1945年9月改由工商 管理支局负责管理解放区的物价。
关键词: 物价管理 物价机构

内容

机构1940年1月,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设贸易局主管物价。1945年9月改由工商管理支局负责管理解放区的物价。
  建国初至1957年间,先后由县政府工商科、泰城和范镇交易所、县市场管委会管理物价。1963年4月,改由市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市物价工作。时有专职管理物价人员4~5人、各部门专职与兼职物价管理人员19?39人。“文化大革命”中管理机构被解散。1974年9月,县计划委员会管理物价。1981年县成立物价局,次年3月改称市物价局。1983年11月,市物价局下设物价检查所,具体承担物价管理工作1984年,专职物价管理人员23人;各部门专兼职物价管理人员45人。
  管理建国前,敌战区的物价处于无政府状态,使百姓受尽“朝买一百,夕买五十”之苦。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物价工作。建国初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繁荣市场,稳定物价”的政策,并实行“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现金管理,增加商品投放量,很快制止住通货膨涨,稳定了物价。
  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由于货币投放量增大,物价处于上涨趋势,7月始冻结物价。1957年8月,县执行国务院通知精神,决定棉花、棉布、油脂、油料一律不准进入集市,并解除物价冻结。
  1958年“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失调,物资短缺,物价上涨。1961年始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统一管理物价,对城镇人民生活必需的18类商品价格和收费价格一律不许变动,对部分供应不足的主要消费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名酒、名烟、糕点、糖果、自行车和钟表、针织品等按高价敞开供应,以回笼货币。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物价指数比1962年同期下降10.8%,平价上升0.26%,高价商品价格指数下降49.2%。到1965年,取消高价商品,物价总水平比1964年下降3?7%。“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物价管理机构取销,商品价格乱而不稳。1967年,贯彻中央《进一步节约闹革命,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加强资金、物资和物价管理的若干规定》,冻结物价,国家统购物资一律不准私自买卖和交换,各项收费标准不得自行降低。其间,虽物价总水平没有大的变动,但变相涨价较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物价体制改革。1979年,按国家规定提高粮棉油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总水平为23.8%;11月,国家提高猪肉、鲜蛋等8种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平均提高35.8%。1982年8月,贯彻国务院发布的《物价管理条例》,市规定计划外采购的日用工业品及主要生产资料,当地有牌价的按主管部门核定的牌价销售;无牌价的,物价局核准后销售。对百货、文化品、针织品、五金交电等965种三类产品的定价权,先后下放给各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实行工商、企业协商定价。1984年,按照放开物价政策的规定,将农副产品议购议销价、收购价的管理权和计划外物资的供应价格放开,部分工业品实行浮动价格,扩大企业的价格自主权。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