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械变动
分类号: C924.21
页数: 2
页码: 86-87
摘要: 据旧志记载,明清时期,许多移民从山 西、河北和本省其他地方迁来泰安定居,也有 因任职和经商等迁入者。民国时期,迁入量较 少。
关键词: 人口变动 机械变动

内容

据旧志记载,明清时期,许多移民从山西、河北和本省其他地方迁来泰安定居,也有因任职和经商等迁入者。民国时期,迁入量较少。
  建国后,每年都有因工作调动、婚姻、学校分配、离职休养和老人跟随子女生活等迁入的人口。50?60年代迁入量较少,70?80年代迁入量较大。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自外地迁回的农民增多。进入80年代工商、建筑业发展较快,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1984年,泰城人口由解放初期的3.2万人, 发展到16万人。据1974-1984年(缺1978、1983年)8年的统计,共迁入本市239042人。
  建国前,农民常因灾荒或其它原因逃往东北和邻近省份谋生。1933年,全县5000余人逃往黑龙江省鸡东、鸡西等地定居。1942?1943年因战乱灾荒又有数千人被迫徙居外地。
  建国后,1953-1960年,县曾三次组织移民,共迁出8600人,其中1953年5月,有男女青年300人,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定居;1956-1957年组织垦荒队员8000人到黑龙江省林甸、肇州两县定居;1960年5月,组织支边青年300人,其中100人到青海定居,200人到牡丹江定居。据1974-1984年(缺19783983年)8年统计,因参军、工作调动、婚配等原因迁出人口达225189人。
  人□情况统计表续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