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34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7
页码: 78-84
摘要: 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水灾、风灾、 雹灾、虫灾。建国35年来农作物自然灾害受 灾面积10万亩以上5次,20万亩以上3次,30万亩以上5次,40万亩以上6次,50万亩 以上2次,60万亩以上2次,70万亩以上3 次,80万亩以上1次,90万亩以上3次,100万亩以上2次。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灾害影响

内容

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水灾、风灾、雹灾、虫灾。建国35年来农作物自然灾害受灾面积10万亩以上5次,20万亩以上3次,
  30万亩以上5次,40万亩以上6次,50万亩以上2次,60万亩以上2次,70万亩以上3次,80万亩以上1次,90万亩以上3次,100万亩以上2次。成灾面积10万亩以上4次,20万亩以上7次,30万亩以上8次,50万亩以上1次,60万亩以上1次,80万亩以上1次。
  第一节旱灾
  旱灾发生频繁,范围很广。境内日降水量V5.0毫米的连旱日数平均209天,历年最长连续干旱日数平均104天,极端最长连续干旱日数204天(1969年9月30日?1970年4月22日)。
  年均干旱机率22%,大旱机率2%。春季干旱率为51%,夏季为26%,秋季为19%,冬季为20%。以春旱、夏旱危害最重。资料表明,若春季降水量高于130毫米,随后就会出现季降水量低于70毫米的旱年1?2年。春旱平均2?3年一遇。35年来春旱最重的是1965年,季降水仅27毫米。夏季降水量大于600毫米,随后就会出现季降水小于350毫米的旱年1~2年。夏旱最重的是1968年,季降水量171毫米。秋旱最重的是1966年。夏旱、秋旱均为4~5年一遇。
  全市年均干旱面积30万亩,成灾面积10万亩。百余年来境内最严重的旱灾为1876年的旱灾,当时道殣相望。
  旱灾年表
  1919年“春、夏大旱,夏张掘地1.5米,不见湿土 ”。
  1926年夏,大旱,3月不雨。
  1934年麻塔大旱,春作物无收。
  1938年东部大旱,玉米未收,谷未吐穗, 民逃往东北。
  1940?1943年天大旱,西住一带地龟裂,秋作物减产五成以上,夏张村村有饿殍, 北集坡人相率逃往东北。
  1965年,大旱,受灾面积24万亩。
  1973年,大旱,受灾面积32万亩。
  1974年,大旱,受灾面积35.7万亩。
  第二节水灾
  境内山地降水较多,泰山主峰区往往形成暴雨中心,沟谷河道落差大。连续暴雨日数6?8天,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常常造成水灾。6~9月暴雨日数占全年总次数的92.9%,暴雨机遇为6月2?3年一遇,7?8月1年一遇,9月3~5年一遇。水灾多发生在谷口河滩地带,大水溺毙人畜,倒庐毁禾。
  水灾年表
  1918年“五月,大雨,汶水溢,冲倒民房无数
  1921年7月,雨四十日,汶水溢。
  1953年夏、秋涝,受灾秋作物92601亩,坍塌大小地堰28008条,倒塌房屋1329间,砸死5人,伤8人。下港灾最重,水淹禾苗11210亩,河堤决口52处,冲垮大小地堰11759条,倒塌房子981间,死3人,伤4人。
  1958年6月27日,刘家庄水库工地遭狂风暴雨袭击,大坝合拢口被冲决,淹死民工61人,伤300余人,物资损失严重。
  1961年8月10日夜间,14日中午两次遭大风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199.8毫米,最多391毫米。10座水库、两座塘坝决口,庄稼、房屋、树株均遭严重损失,人畜也有伤亡。
  1962年7月13日至8月14日,阴雨31天,大雨10多次。全市平均降水量505毫米,部分地区达600毫米。10公社发生水灾。受灾严重农田24000亩,绝产4640亩,约计减产143.5万公斤。冲毁地堰41747条、房屋537间、栏圈135间、墙149条、桥梁3座、水库4座、塘坝6座、树3714棵,冲走大麻3500多公斤、禽畜25头。8月12日晚,下港公社3小时降水270毫米,洪水冲坏木营水库,冲坏土地1800亩,绝产近千亩,其中486亩土地变为河底;冲坏房屋75间、栏圈20间、地堰8700余条、树3700棵,淹没水井26眼。
  1963年7月30日21点30分,徂探山2小时降雨200毫米。山洪暴发,峰岩坍塌,山顶至黄石崖15里山沟,平均刷深3米,最深8米。山内李家庄村侯培玉全家罹难。沟中255座谷坊仅剩3座,2座塘坝1座冲光,1座被填平。茅茨村水深1.5米,倒房824间、栏圈210间、门楼79间,受灾群众1100多人,财产损失严重。
  1975年7月中旬,境内普降大雨,平均雨量300毫米。受灾面积45000亩,绝产8500亩,毁房3321间,冲决大小水库、塘坝20座、桥涵3处,倒塌地堰1800条。
  1977年5月13日境内受暴风雨袭击6小时,受灾棉田25470亩。
  1978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全境平均降水355毫米,7月13日20?21点,夏张降水108毫米,玄家楼管区200毫米。河道9处决口,1814亩农田受灾,绝产500亩,塌屋1076间、栏圈420间。全境受灾面积110000亩,严重者45000亩,绝产4000亩,毁房屋1270间、塘坝12座、地堰3500条,倒塌大小建筑350处,其中小水电站1处。
  1979年7月21日夜,泰山降雨110毫米,罗汉崖一带山洪暴发,50多米的塘坝全部倒塌,10秒钟水泄空,最大泄空量600立方米每秒。一块重19吨的石头被冲出350米远,3户社员房屋几乎全被冲光,死2人,重伤4人,轻伤22人。损失10万多元。
  第三节风灾
  境内风灾种类有大风、干热风、龙卷风三种成灾率很高。
  大风境内较高山峰都在700米以上,风口多、风力极值大。主要风口有17个,都分布在山区。风力极值10级以上的风口有下港的芹村,麻塔的牛山口,夏张的梨园,北集坡的大西旺,徂徕的宽店、樱桃园,西住的涝坡,良庄的山阳、茅茨,崅峪的王家庄。北部的山口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南部山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或西南风。
  风速7.0米/秒以上,风力达8级以上的大风机率每年有18.5天。泰山顶受高空气流的影响,8级以上的大风机率每年达133.5天,占全年总日数的36%,最多达180天。
  大风机率最多的是3,4.11月份,平均每月有2.1天,8?9月份平均2.5天。最大风速分布和大风的日数分布基本一致,岀现大风次数最多的地方风力也大。泰山顶每年最大风力都在12级以上,泰安最大风力多在9级以下,1955年2月14日和1978年6月30日曾岀现瞬时风速41.3米/秒的记录。
  主要风灾出在4、5月和7、8月。4、5月的风灾以北集坡的大西旺,大汶口的颜谢,西住的的涝波,良庄的山阳、茅茨较重,严重时,地瓜、花生要重播。5月6级以上的大风可使平原上麦倒伏,减产2~3成。7、8月份大风主要影响平原地区的高秆作物。7月底8月初,遇有5、6级以上的大风即可成灾。6、7、8月多雷雨大风,风力极值10级以上,拔树倒屋,酿成重灾。1978年5、6月份境内722个大队两次遭风灾,风力一般在8?9级;6月30日出现12级大风,持续8分钟,受灾面积46万亩,造成严重减产的9万亩。春播高秆作物15%被刮断,夏玉米80%被刮倒,两次大风共刮坏房屋6.5万间,倒树25万棵,刮断线杆400多根,损失苹果1200万公斤。
  干热风俗称“西南火风”,每逢小麦乳熟至成熟期间都有发生,轻者减产5%,重者减产10%以上。以日最高气温≥32°C。14时饱和差≥35百帕或相对湿度≤30%、14时风速3米/秒定为轻干热风日;日最高气温235℃,14时饱和差240百帕或相对湿度W25%,14时风速5米/秒定为重干热风日。干热风最早出现在5月5日,集中岀现在5月20~23日、5月26日?6月1日、6月4~7日3个阶段。以第二时段危害最重。重干热风平均3~5年一遇。下港、麻塔、祝阳2?3年一遇,省庄、邱家店、大汶口、西住、良庄南部5?10年一遇。
  龙卷风龙卷风多在7、8月份出现于汶河两岸和丘陵地带。因此造成危害的有大汶口、北集坡、道朗、崅峪、祝阳等地。1939年7月,有龙卷风自徂徕山疾驰大汶口镇,顿时将火车站20间仓房顶掀进路沟内,并拔倒大树,卷走枕木。1955年8月底,道朗大马庄发生一次龙卷风,下午5时许,庄西北浓积云迅速发展,云底搅动非常激烈,呈土黄色的龙卷逐渐下垂,渐渐及地后向庄西南奔来,并伴有刺耳轰鸣声。转瞬间,3间草屋被揭顶,3眼水井被吸干,一块长约100米、宽20米地块上的庄稼全部被拔掉。1968年6月中旬,祝阳发生一次龙卷风。风南起自东张家庄西,经赵家汶、公家汶村西、拉马沟村东到小安门水库消失。南北行程3.5公里,宽30?40米,沿途将1人卷起移动3、4米后落地。
  风灾年表
  1926年“六月五日大风,声如雷,一夜乃息。禾伤、木拔、菜枯,肖家林石表摧倒”。
  1953年夏秋两季,大风成灾,受灾面积数万亩,秋禾折断,重者30%,轻者15%。
  1958年6月27日,狂风暴雨,刘家庄水库决口。
  1960年2月24日夜2点,刮起9~12级大风,遭灾麦田12350亩,绝产3886亩,刮坏房子26965间,损失柴草316000公斤、花生种1250公斤。
  1961年7月5日、6日下午,两次刮起7~8级大风,持续1小时,受灾面积420634亩,毁坏房屋6098间,倒大树1917棵。8月10日凌晨和14时,又刮两次6~8级大风,伴有雨。
  1962年5月15日晨1点,刮6-8级大风,并有雨。7月21日上午10时,刮6~7级大风。20万亩高秆作物遭灾,毁房屋2151间,折断大树3357棵。
  1964年6月12.13、14日刮8~9级大风,伴有雹和雨,刮走麦秸近40万公斤、小麦5000公斤,折断树17860棵,毁坏房屋栏圈7990间。
  1971年5月12日晚,刮6~7级大风,伴有雹,毁坏房屋2119间。6月20日下午,刮7?8级大风,伴有雹,毁坏房屋3500间,刮倒电杆8根、水泥杆2根,伤17人。
  1975年7月30日,大津口一带刮7~8级大风,绝产8500亩。
  1977年5月13日,狂风暴雨,风力高峰10级以上,棉苗损失严重。
  1978年10月26日夜,良庄、西住刮9级以上大风。毁坏房屋5596间、树1万余株、电杆64根、烟筒1个,工棚100多间。
  1980年7月24日18点15分,刮起8级大风,短时阵风9级以上。30%的作物刮倒,毁坏房屋1300余间、树株5万余棵,损失苹果650万公斤。9月1日下午6时,刮8~10级大风,7公社236个大队受灾,损失苹果130万公斤、树83640棵,毁房屋3470间,电杆60根。
  1983年5月,刮8级以上大风,麦田倒伏3万余亩,树木倒折5000余株,毁坏房屋220间。
  第四节雹灾
  每年春末夏初,境内都有冰雹发生,泰山顶最多,达7次;麻塔后棚、粥店曹家庄、祝阳金井一带达4次以上;省庄、夏张、大汶口、满庄、徂徕、良庄等地多在2次以下。
  冰雹多伴以暴风雨,最早出现在4月10日,泰山顶出现在4月8日;最晚出现在10月2日,泰山顶为10月20日;集中出现在麦收前后。
  冰雹平均直径一般为5~10毫米,最大30毫米。罕见直径一般为50-70毫米,最大在100毫米以上。地面最大积雹厚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下,平均降雹持续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最长在30分钟左右。降雹地带多在山区狭谷地带和山脉南侧。
  冰雹路线有3条;北路自麻塔的长城岭东南移经木口峪、后棚至黄前分为两支,北支经祝阳办事处北部进入莱芜,南支沿石汶河南下,至渐汶河终止。后棚、金井、向水涯、大石碑等地为冰雹加强地。
  中路自麻塔的牛山口东南下,经大津口、李家泉、刘家庄、宦家峪、曲口店、南王庄、崔家庄、化马湾进入新泰。宦家峪、南王庄、化马湾为冰雹加强地。
  南路自粥店石=京沪线东南下,雹云受徂徕山阻挡后折向西南,并分成两支。北支绕徂徕山南侧,经涝坡、薛庄、东良庄进入新泰;南支经西住、乡城进入宁阳。整个南路以陡山庄、洪沟、庵上、乡城等地为冰雹加强地。
  省庄、山口、祝阳、麻塔、西住等办事处雹灾较重,危害机遇为3~5年一遇;范镇、夏张、满庄、粥店、良庄等办事处较轻,危害机遇为10年一遇。
  雹灾年表
  1912年5月,范镇遭雹灾,冰雹大者如茶碗,小者如核桃,持续约半小时。
  1914年夏张、省庄遭大雨雹。
  1924年麦收时节,普遍遭受雹灾,小麦几被砸净。
  1928年范镇遭雹灾,粮食减产一半。
  1936年5月28日,夏张、王士店一带雹
  灾。小麦、早春作物受灾严重。
  1945年5月29夜,崅峪徐家冶、化马湾一带降雹,成灾面积5200亩,重者减产5~6成。
  1953年6月4日14时,6个区部分乡村遭受不同程度的雹灾,五区成灾面积4931亩,六区减产4成的600亩。
  1955年6月1日12时,产麦区22个乡遭受雹灾,降雹持续时间最长达半小时,63225亩麦田受灾,减产158万公斤。
  1961年7月5、6日下午,4个公社遭雹灾,成灾面积6300亩,约计减产5~6成。
  1962年5月15日早1时,3个公社的53个大队遭雹灾,冰雹大者如茶杯,小者如栗子,持续10?20分钟。受灾面积52844亩。7月21日上午10时,10个公社遭雹灾,绝产1372亩,减产计500万公斤,25人被砸伤。
  1963年6月140,8个公社117个大队遭雹灾,成灾面积65073亩,损失粮食270万公斤、大麻14万公斤。西住公社受灾最重。
  1964年6月12?14日,14个公社405个大队遭受雹灾,禾苗被毁,庄稼砸成光秆,受灾面积48万亩。
  1970年6月23日夜和24日凌晨,麻塔、省庄等3个公社18个大队7110亩庄稼受雹灾。冰雹大者如茶碗、核桃,一般如山楂。7月20日晨,降雹,最大冰雹数斤重,小者如核桃、花生。13个公社381个大队35万亩庄稼遭灾,绝产12.2万亩,砸坏房屋28758间、瓦250万片,王家洪沟砸死骡子1头。
  1971年5月20日晚,9个公社173个大队遭雹灾,降雹持续20分钟。冰雹大者如核桃,小者如花生。6月29日下午,10个公社147个大队遭雹灾,冰雹大者如鸭蛋,最大0.6公斤,小者如山楂、花生,地面积雹2~3指,多到4指。受灾面积126628亩,绝产17100亩。
  1978年5月下旬,2个公社的45个大队遭雹灾,受灾面积6.5万亩。
  1980年9月1日下午,7个公社236个大队遭雹灾。
  第五节虫灾
  境内庄稼和林木受到不同程度的虫害。危害庄稼的害虫多为蚜虫、蝗、蝻和粘虫。通过防治,近年来已逐渐得到控制。森林害虫主要为红蜘蛛、毛虫和食心虫等,1949?1980年,累计病虫害面积1445204亩,其中1982年132225亩、1984年142407亩。
  虫灾年表
  1912年,蝗虫自南遮天蔽日进入良庄一带。
  1914年,良庄蝻生。
  1916年秋,蚜虫生,高梁尽枯。
  1919年6月21日,“中部和东部飞蝗大至,缀禾稼至地。7月1日,蝻生,岸谷几遍,厚者系二寸,侵及村屋,缘壁入人家,谷菽食尽,唯蒺藜存。”
  1923年,飞蝗蔽日,自西南进入邱家店一带,半天时间,庄稼尽毁。
  1925年7月,飞蝗自西南遮日而来,进入北集坡一带,将高梁、玉米、谷子悉数吃光。
  1926年,邱家店遭蝗灾,减产5成。
  1927年秋,范镇遭蝗灾,崅峪一带飞蝗蔽日。地面墙壁爬满蝗虫。未几,蝻虫成堆,玉米、谷子基本被吃光。
  1930年,省庄一带,飞蝗自西南遮天盖地而来,呼呼作响,部分落在地下,食尽庄稼。
  1934年,粥店一带蝗蝻遮地,毁禾无数。
  1940年6月,良庄一带飞蝗遮天蔽日自西南而来,落地瞬间将禾苗食尽。7月初,蝻生,良庄乡捕蝻者逾万人。
  1943年秋,道朗、夏张、西往、崅峪发生严重蝗灾,庄稼大部绝产。夏张一带,蝗虫落在树上,竟将树枝折断。
  1944年夏初,夏张蝗、蝻成灾。
  1949年,虫灾。
  1953年,豆虫、仔蝗、金针虫、蛴螬为害,大豆受害面积9420亩,经10天扑打,捉虫348275公斤。
  1960年,邱家店公社粘虫成灾,减产3成。
  1961年6月份后,境内有78万亩作物发生不同程度虫害,以粘虫害最为严重。
  1962年入夏,作物普遍发生虫害,受灾面积102000亩,其中玉米钻心虫害88700亩。
  1963年,虫害面积13367亩。
  1964年,虫害面积19749亩。
  1967年,粘虫害,全县减产一半以上。
  1970年,虫害面积9732亩。
  1971年,虫害面积10万亩。
  1972年,虫害面积7万亩。
  1973年,虫害面积40亩。
  1978年5月,范镇42000亩庄稼遭蝗灾,每平方米有400?500只蝗虫。
  第六节其他灾害
  雷击境内每年3~11月都能闻雷。累年平均闻雷日数7月最多,为13.6天;8月9.3天。7、8月份最多闻雷日数分别为20天和16天。
  雷击现象山区多于平原,岭地多于洼地。下港、徂徕、崅峪、良庄、北集坡、道朗雷击事故较多,为1年1遇。祝阳的金井,山口的响水涯,省庄的贝家庄,邱家店的颜张、桂林官庄,夏张的玄家楼,大汶口的申村、程家庄,西住的朱家庄,道朗的羊山为雷击区。1961年6月,道朗羊山村遭雷击,一次死伤5人。
  1953、1957、1965、1975、1980年5个年份,夏张每年遭雷击死1人。
  1964年6月,西住乡城村吴某,在树下避雷雨,被雷击死。
  1970年6月,范镇遭雷击,死1人。
  地震1668年7月25日,郯城、莒县发生8.5级地震,地震波及泰安造成严重灾害。康熙《泰安州志》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戊时,忽有白气冲起,天鼓忽鸣,城随大震,声如雷鸣,音如风吼,隐隐有戈甲之声。或自东南震起,或自西北震起,势若掀翻,树皆扑地。城垣、房屋塌坍大半,城市、乡村人皆露处。当夜连震六次。自后常常震动,至次年六月十二日犹震。城西南故县村地裂深不见底,宽狭不等,其长无际。城东梭庄地裂出水。祝山崩裂,石上有文,人不能辨。泰山顶庙皆自鸣有声。
  或见马蹄其大如斗,或见大人之迹,其长尺许。”
  羊流、留送等庄地陷。
  鼠灾1980年崅峪公社发生鼠灾。
  1981?1982年,北集坡公社鼠灾严重, 屋里、院中、地里老鼠结队而行,崖坝布满鼠洞,老鼠缘玉米棵而上,把半成熟玉米啃坏, 大片花生被扒掉,部分地块绝产。同期,麻塔公社发生鼠灾,田间、室内外老鼠难以计数, 衣物被咬坏,春玉米绝产。
  1982年西住公社发生鼠灾,春玉米绝产,雏鸡、幼免被咬死,玉米、花生大面积毁坏。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