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3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3.3
页数: 6
页码: 61-66
摘要: 太阳辐射、地理因子、大气环流的综合作 用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泰山耸立在黄淮海平 原的东侧,既受中纬度上空西风环流的控制, 又受东南季风环流影响。
关键词: 城市气候 泰安市

内容

太阳辐射、地理因子、大气环流的综合作用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本市距黄海约200公里,干燥度介于0.42?1.16之间,大陆度为63(泰山为56)。泰山耸立在黄淮海平原的东侧,既受中纬度上空西风环流的控制,又受东南季风环流影响。泰山山麓与山顶相差近1400米,由于不同高度光、温、水气候资源的组合,山上山下具有迥然不同的山地气候特点,山下为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山上则为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特征: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高湿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雨雪。
  第一节气温
  年平均最高气温13.7°C(1953年、1961年),年平均最低气温11.8°C(1956年、1969年),年平均气温12.8C,泰山顶5.3°C。年际较差1.9℃,累年平均距平值±0.4℃。l月份平均气温一2.7℃,平均最低一&1℃ ,泰山顶平均气温-8.6℃,7月份平均气温26.2℃,平均最高31.7℃,泰山顶平均17.8℃。极端最高气温40.℃(1952年6月6日),极端最低气泡一22.4℃(1957年1月7日)。
  年际变化年际变化曲线为单峰型。1?2月和6—8月变化比较平缓,月升降在0.4℃?3℃以下;3?6月和9?12月升降在5.0℃以上,近于直线。全年有7个月(4~10月)在年均值以上,5个月(11月?3月)在年均值以下。冬季寒冷程度相对大于夏季炎热程度。
  月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各月差异较大,12月最大年际较差8℃,平均距平值最大为士2℃(2月);7月份年际较差为2.7C,平均距平值士0.8℃。
  四季变化境内春季60天,夏季100天,秋季55天,冬季150天。春季极端最高气温38.6°C(1951年5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9.6°C(1956年3月1日),累年春季平均气温12.9°C,泰山顶5.2℃,全市温差1℃以上。夏季极端最高气温40.7°C (1952年6月6日),平均最高气温31.3℃,累年夏季平均气温25.4°C,泰山顶16.9°C.逐旬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6℃以上;日极端最高气温鼻35℃的日数年均10.5天,最多35天(1952年),最少3天;平均初日6月10日,终日7月27日。秋季极端最高气温34.6℃(1952年9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一1O.3°C(196O年10月27日);累年平均气温13.6℃,泰山顶6.3℃。冬季极端最高气温21.8°C(1960年11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一22.4°C(1957年1月17日),累计年平均气温一1.1℃,泰山一7.2℃;旬极端最低气温在一15℃以下;日最低气温在一10℃以下平均19.1天,最长41天(1967-1968年),最少5天(1964?1965年);寒冷初日12月19日,终日2月19日;日最低气温≤—15℃日数平均2.9天,最长20天(1956-1957年);严寒期初日1月8日,终日1月19日。
  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四季气温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型。四季日最高气温均岀现在14?15时;日最低气温春、秋季出现在4时,夏季出现在5时,冬季出现在7时。一日中以8—13时升温最快,17-20时降温最快。夏季气温日变化最缓;其它各季基本一致。气温日较差春季13.9℃,秋季13.1℃冬季11℃,夏季10℃。
  界限温度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初日为2月24日,终日为12月6日;泰山顶初日为4月2日,终日11月10日;积温4830.6°C,泰山顶2690.O'C.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4月7日,终日10月20日;泰山顶初日为5月18日,终日9月24日;积温4326.0°C,泰山顶2060.3°C。
  霜期平均霜期初日10月16日,终日4月11日,霜期178天。
  初霜最早见于9月29日(1968,1972),最晚见于11月2日(1964年);终霜最早见于3月130(1968年),最晚见于4月10日(1958年)。最长霜期204天(1957年10月21日~1958年5月12日);最短151天(1967年10月15日-1968年3月13日)。
  地面结冰平均地面结冰初日10月31日,终日4月2日,达157天;平均最长连续结冰初日12月19日,终日2月6日,达50天;极端最长连续结冰期达90天。
  第二节降水
  降水分布不均,北部山区年均800毫米以上,西部丘陵在700毫米以下,其它地区介于700-800毫米之间。年最大降水量为1475.9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为375.2毫米(1966年),年平均降水量为715毫米,泰山顶1124.6毫米。徂探山前的楼德年均降水量比泰安多15毫米;山东部的羊流比西部的北旺多12毫米;泰山东部的黄前比西部的道朗多146毫米;泰安比济南多58毫米。历年最多降水量北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在1500毫米以上,西部丘陵在1400毫米左右;最少降水量北部山区在500毫米以上,中西部丘陵在400毫米以下。
  1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5.3毫米,泰山顶14.1毫米;7月份最多,平均217.9毫米,泰山顶332.8毫米。春季平均降水量92.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1%;泰山顶144.1毫米,占全年的12.8%。夏季平均降水量446.9毫米,占全年的62.5%;泰山顶709.3毫米,占全年的63.1%.秋季平均降水量132.6毫米,占全年的18.5%;泰山顶224.0毫米,占全年的19.9%.冬季平均降水量33.6毫米,占全年的4.7%;泰山顶42.7毫米,占全年的4.2%.
  年均降水日数北部山区80天以上,泰山顶101.7天;西部丘陵60天左右,道朗58.6天;全市年均77.3天。年最多降水日数100天左右,泰山顶131天,其它地区介于60-80天之间;最少降水日数60天以下,夏张36天。年均0.1-9.9毫米小雨日数61.4天,占降水日数的76%;10.0?24.9毫米中雨日数11.3天,占降雨日数的14%;25.0?49.9毫米大雨日数5.3天,占降雨日数7%;50.0~99.9毫米暴雨日数2.2天,占降雨日数的3%(初日7月4日,终日8月21日,平均降水量76.1毫米);100.0?199.9毫米大暴雨日数0.5天,占降雨日数的1%。雨季平均初日为6月28日,终日为8月26日;最早初日为6月9日(1971年),最晚初日为7月13日(1968年);最早终日7月310(1966年),最晚终日9月140(1964年)。25.0毫米的有效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历年平均7.9天。≥0.1毫米的雨日每月都在4天在以上,泰山顶5天以上;7月份12天,降水量204.6毫米,泰山顶15天,降水量424.5毫米。降水≤0.1毫米的无降水日最多84天(1974年10月28日?1975年1月9日),泰山顶53天 (1957年8月31日?10月22日)。
  年、季、月降水相对变率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20%,平均有±143毫米的变动区间;泰山顶相对变率为18%,平均有±202.4毫米的变动区间。春季降水相对变率为48%,降水少的年份仅31.9毫米,多者达258.5毫米,为少雨年的8倍多。据33年资料统计,有20年春季降水量少于平均值,说明本市春旱机率较高。夏季降水量变率为33%,个别年份变率很大。1964年夏季降水量为336.3毫米,1968年仅170.6毫米,多雨年为少雨年的5.5倍,约为累年平均值的2倍,少雨年仅有累年值的1/3。秋季降水量变率为37%,秋旱年份远较春季为少。秋季常出现连阴雨天气。冬季降水量变率为49%,平均降水量30.0毫米。月降水相对变率1月份93%,7月份41%。
  累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累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降雪与积雪降雪日数年均8.8天。年均初日12月5日,终日3月16日,最早初日11月8日,最晚终日4月27日;泰山顶年均27.3天,平均初日10月23日,终日4月24日,最早初日9月23日,最晚终日5月22日。最长连续降雪天数4天(1969年),泰山顶为8天(1967年)。年均降雪量25.5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3.5%;泰山顶90.3毫米,占7.8%。平均积雪初日12月18日,终日3月2日,最大积雪厚度200毫米(1957年2月2日);泰山顶平均积雪初日11月21日,终日4月8日,最大积雪厚度390毫米。
  历年平均降雪日数
  雾淞雨淞当泰山上雪霁天晴,气温降至一15℃时,南方暖湿气团乘虚而入,雾气笼罩山间,雾滴接触物体凝成冰粒,形成“雾淞”,为泰山一大景观。泰山年平均雾淞日56天。雾淞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最长连续近8日,最大结冰直径420毫米,最大结冰重量3020克/米。
  冬季泰山常有过冷却雨,雨滴0℃以下仍为液态,降落到地面、物体上立即结成坚硬光滑的冰层,形成“雨淞"。“雨淞”年平均出现13日。
  第三节气压和风
  气压气压总的规律是西部高、东部低,平原高、山区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米,气压降低11百帕。年最高气压1031.8百帕,最低964.4百帕,平均1001.6百帕,泰山顶平均845.7百帕。气压的年变化曲线呈“V”字形,1月份最高,1011.5百帕,泰山顶846.2百帕;7月份最低,988.5百帕,泰山顶841.6百帕。平均气压较差为23.6百帕,最大年较差62.4百帕。一年当中,11月至次年2月和6~8月,较差小于2百帕。春、秋季月份最大较差大于4百帕,9-10月较差在7百帕以上。夏季日较差1.9百帕。冬季在2.7百帕以上。
  气压日变化曲线呈“两峰两谷”型。冬、春季顶峰岀现在9~10时、23?24时;夏、秋出现在8?9时、22?23时。低谷出现在冬季5时和15时;春、夏季出现在3~4时和17时;秋季岀现在3时和16时。
  累年各月气压
  累年各月气压
  风年平均风速2.5米/秒,泰山顶6.6米/秒。月最大平均风速3.2米/秒,出现在3、4月份;最小风速1.8米/秒,岀现在8月份。泰山顶月最大平均风速7.8米/秒,出现在1月份;最小5.1米/秒,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的年分布均呈“两峰一谷"型。1?6月和11月平均风速在平均值以上,其它月份在平均值以下;10?5月,月最大风速在18米/秒以上,2?5月岀现最大值为20米/秒,6?9月份为14米/秒以下。本市春季风速最大,夏季最小。
  一日当中2、8、20时观测值,风速0?2米/秒的平均16次以上,3-5米/秒的平均大于10次,大于7米/秒的不足1次;14时风速较大,3?5米/秒次数平均13次,大于10米/秒不足1次。
  各月平均风速
  为13%;2、6月最小,为7%。
  受泰山、徂彳来山影响,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风。1月东北风出现频率为14%,西南风9%,东南、西北风各为1%。2~3月、10一11月东北风频率达15%以上,11月份达17%。西南风3月份始增多,频率达10%以上,5月份频率达14%,8月份频率降到8%以下。一日当中,2时东北风频率在12%以上,6、10月份为24%和22%,8月为12%;2时的西南风各月频率都在12%以下,5月份最多12%,9月最少为3%;14时西南风大于东北风。11-?12月西南风频率达16%,8月最低为8%。东北风最大频率出现在11月,
  累年各月最多风向第四节湿度和蒸发
  境内平均相对湿度为65%,7—8月最大为79%,1?6月在年均值以下,7?12月在年均值以上。最小相对湿度为0(出现在1966年11月30日,1968年1月150.2月19日)。3~6月最小相对湿度为2?6%,9?10月为7?8%。湿度最大的7~8月,最小相对湿度为18?20%。14时相对湿度≥80%的日数全年30.3天,其中夏季11.2天、冬季&3天、秋季6.2天、春季4.6天。
  累年平均绝对湿度11.9百帕,7月份最大,平均26.9百帕,1月最小,平均3.0百帕;1?7月递增,8-12月递减。累年最大绝对湿度为39.9百帕(1953年8月12日),最小为0(1966年11月30日、1969年12月27日)。
  年平均蒸发量为1799.5毫米,为年平均降雨量的2.5倍。6月蒸发量最大,平均294.6毫米;12月最小,平均48.3毫米。4?6月月蒸发量都在200毫米以上。累年月最大蒸发量为384.7毫米(1960年6月),最小为21.0毫米(1952年12月)。
  第五节云和日照
  总云量年均总云量为5.0o 一年之内,7月最多,平均6.8;1月最少,为3.4。一日之内,平均总云量2时为4.3,8时为5.3,14时为5.5,20时为4.8。
  低云量年平均低云量为1-7,7月最多,平均3.5?1月最少,为0.1。一日之内,平均低云量2时为1.5,8时为1.7,14时为1.9,20时为1.5。
  各月平均阴晴日数,以日平均云量小于2为晴天,大于8为阴天。按总云量分,年最多晴天日数为111天(1962年),最少为68天(1966年)。年平均晴天日数为94.9天,1月最多,为12.8天;7月最少,为2.5天。年最多阴天日数123天(1964年),最少73天(1965年),年平均阴天日数为92.1天。阴天日数与总云量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1月最少,为5.1天;7月最多,为11.7天。
  按低云量分,累年最多晴天日数为270天(1951年),最少日数为223天(1964年)。累年平均晴天日数为249天,1月最多,为25天;7月最少,为10.5天。累年最多阴天日数为25天(1964年),最少4天(1967年)。累年平均阴天日数12.6天,7月阴天最多,为1.8天;5、9月各有0.5天。
  平均云量2~8的云天,按总云量分,年平均178天;按低云量分,年平均103.5天。
  浓积云3~10月可见,以7~8月为最多,月平均分别为6.6次和5.9次。浓积云14时出现次数最多,2时最少。
  积雨云4—10月可见,7月最多,为5.1次;8月次多,为3.8次。积雨云20时岀现次数最多,2时次多,8时最少。
  日照累年平均时数为2654.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6%,其中春季684.3小时、夏季676.3小时、秋季617.8小时、冬季513.1小时。5月日照时数最多,达259.1小时;12月最少,仅169.5小时。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848小时(1955年),年最少为2381.8小时(1964年)。最大日照百分率出现在5、10月,分别为60%和59%;最小在7月,为47%。
  泰山顶年均日照时数为2893.0小时,百分率为65%,月最大日照百分率达74%。
  第六节地温与冻土
  地温年平均地面温度14.7°C。温度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属单峰型。夏季平均在28.0℃以上,冬季平均在0℃以下。7月份平均地温最高,为28.9℃;l月份最低,为一2.4℃,极端最高地温为66℃(1958年7月28日),极端最低为一25.4°C (1957年1月21日)。
  5~10厘米地温年平均14.℃。4—10月各月地温值均比气温高,4月差值1.7℃,7月差值1.7°C,10月差值0.7℃。l0厘米地温与气温4月差值1.5°C,7月差值1.0°C,10月差值1.6℃。各层地温极值岀现时间要比气温晚,且随深度增加,偏后时间越长。10厘米地温年极值岀现时间比气温晚1个月,40厘米以下地温年极值岀现时间晚3个月。2?10月为地温升高过程,8月达最高值;10?2月地温为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春、夏季地温比气温低,秋、冬季比气温高。
  冻土地面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土壤开始冻结。最大冻土深度为46厘米(1963年2月7日和1968年1月3日)。山地、丘陵、平原冻土时间不一。11月上旬至1月下旬是不断加深的过程,从2月上旬至3月下旬是不断解冻的过程。平均冻土期从11月21日至次年3月13日。10厘米土层平均冻结期为56天,初日12月22日,终日2月15日;最早冻结在12月28日,最晚解冻3月9日;平均最长结冻期34天(.月7日?2月9日),极端最长连续冻结期为83天(1967年12月8日至1968年2月8日),30厘米平均冻结期为27天,平均最长连续冻结期为22天,极端最长连续冻结期为58天(1967年12月240-1968年2月19日)。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