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31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6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泰安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鲁西台背 斜、鲁中断隆带。
关键词: 区域地质 泰安市

内容

泰安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鲁西台背斜、鲁中断隆带。境内有太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地层岀露不全。岩性分布受四条弧形大断裂的控制,断块隆起的南部近弧形断裂,升幅大,为大面积太古界变质岩系;隆起的北部,升幅小,形成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带状单斜地块。寒武、奥陶系地层还分布在弧形断裂带的条带上。第三系地层分布于断陷沉降盆地。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在平原和河谷地带。变质岩系地层总面积达1348.55平方公里。灰岩及隐伏总面积337.80平方公里。
  太古界变质岩系是20多亿年以前形成的,经过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构造复杂,岩性多变,主要岩性有:片麻岩类(斜长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片麻岩、中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片岩类(云母片岩、绿泥片岩、透闪片岩、阳起片岩、滑石片岩等)、脉岩类(阳起石岩、石英岩、辉石岩等)。太古界地层总厚度大于12000米。
  古生界寒武、奥陶地层为4~6亿年前形成的一套滨海一一海相碎屑岩与碳酸岩沉积,岩性为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硅质灰岩,总厚度约1500米以上。新生界下第三系地层为0.6-0.3亿年前形成的陆相碎屑沉积。由石灰岩、砂页岩、泥质灰岩、粘土岩、石膏层、砾岩组成,厚度达2000米,在南留村和北臭泉村附近有出露。
  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层为晚近时代冲洪积坡洪积沉积,在河岔平原多具二元结构,上覆粘土、亚粘土,下伏砂砾石层,厚度10-15米。
  泰安弧形断裂以南的泰城地区主要为第四系沉积(200万年)、寒武系灰岩沉积(约6亿年)及下第三系红色砂砾岩零星出露。蒿里山上寒武系出露最好,曾发现东亚晚寒武式的标准化石一一蒿里山虫化石。岱道庵至孙家疃小断层以东为第三系页岩隐伏区,以西至中七里埠至南店子一带为石灰岩隐伏区,上覆盖第四系洪积冲积层。
  第二节构造
  泰安市区域地质构造属鲁西旋卷构造体系,境内有燕山期多次构造活动形成的四条弧形大断裂。泰安、南留断裂在境内,新泰、肥城断裂部分伸入境内,泰安断裂向南凸出,其它三条断裂均向北凸出。各断裂有内外两条平行断层构成,并有多条直交的横强断层和斜交的扭性断层派生,每断裂弧北侧形成太古界与古生界断块隆起,南侧形成新生界断陷沉降盆地。泰安断裂北侧为泰山凸起,南侧为泰莱盆地;新泰断裂北侧为徂彳来山隆起,南侧为楼德、西住盆地;肥城断裂东南收敛段出露本县。
  境内东南部岩浆岩和沉积岩交会处有铁矿床,西南部第三系地层有硫磺、石膏、岩盐等非金属矿藏。
  第三节地震 .
  根据山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泰安为6度区。有资料可查的境内地震共发生过25次,均为构造地震,其中公元前1768年(夏帝发七年)泰山发生的地震为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早的地震。地震多发生在断裂交会地带,震源浅,震级低。泰山北部和东部为NS≥5.0的强震震中分布区。除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郯城一莒县地震波及泰安造成灾害外,境内地震均未成灾。
  经国家地震部门宏观考察和微观测定,查明境内已发生地震的震中位置在北纬35。48'?36°24',东经116°55'?117。30'之间;震级最高5级,最低2级;震中烈度最高6度,最低4度。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2月19日至4月3日发生地震8次,震级最高4.5级,最低3.5级。1969年7月11日至1985年11月28日发生地震12次,震级最高3.4级,最低2级,其中黄前震群连续地震4次,震级最高3.4级,最低2.5级。
  地震年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