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行政区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305
颗粒名称: 第一编 行政区域
分类号: D63
页数: 15
页码: 37-51
摘要: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山脉南麓,地理座标:北纬35。东与莱芜市接壤,东南与新泰市为邻,南隔汶河与宁阳县相望,西与肥城县相连,西北 至东北与长清、历城、章丘县搭界,版图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泰安至首都、省会及部分市、县政府驻地直线距离为:北京416公里。
关键词: 行政区划 行政区域

内容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山脉南麓,地理座标:北纬35。52'〜36。29',东经116°50'〜 117。29'。东与莱芜市接壤,东南与新泰市为邻,南隔汶河与宁阳县相望,西与肥城县相连,西北 至东北与长清、历城、章丘县搭界,版图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
  泰安至首都、省会及部分市、县政府驻地直线距离为:北京416公里(铁路全程567公里)。 济南52. 5公里(铁路全程71公里,公路全程62公里)。青岛284公里。淄博105公里。济宁 98. 25公里。聊城105公里。莱芜47公里。新泰63公里。肥城31公里。宁阳56公里。东平 (后屯)63公里。曲阜66公里。
  第一章
  春秋时期,齐在境内中部设博邑,鲁在博 邑之南设龙邑、阳关邑。战国时期(至前350 年),全境悉为齐地,境内有阳关邑、博邑、梁 父邑。
  秦代,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博邑改为 博阳县,济北郡治所设博阳。
  汉初设泰山郡,改博阳为博县,泰山郡治 设博县。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境 内东部设奉高县,郡治迁奉高;境南部又设钜 平县、梁父县,均隶泰山郡。
  东汉时期,境内建置同西汉(梁父改为梁 甫)。
  三国魏、西晋时期,梁甫复改为梁父;直 到南朝刘宋时期,境内设博县、奉高县、钜平 县、梁父县,隶兖州泰山郡。
  北魏时期,博县改为博平,泰山郡治迁博 平,境内之奉高、钜平、梁父隶泰山郡。
  北齐时期,博平复改博县,泰山郡废。博
  建 置
  县设东平郡治,境内设县隶兖州东郡。
  隋开皇初,东平郡废,境内设博平、梁父 县,隶鲁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博平改 为汶阳,寻又改为博城。
  622年(唐武德五年),博城设东泰州, 627年(贞观元年),州废,省梁父入博城。自 此,境内仅设一县。
  666年(乾封元年),博城县改名乾封县; 668年(总章元年),复改博城;705年(神龙元 年),又改为乾封,隶河南道兖州。
  五代十国时期,乾封县先后属梁、唐、晋、 汉、周等朝。
  972年(北宋开宝五年),乾封县治移岱 岳镇。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改乾封为奉 符,辖太平镇、静封镇,隶京东西路袭庆府,县 治移岱岳镇东南三里新城。
  1136年(金天会十四年),于奉符设泰安 军治所。1182年(大定二十二年),泰安军改为泰安州,治所设奉符旧治,隶山东西路。《山 东通志》谓泰安取“安益求安”之意。
  1268年(蒙古至元五年),泰安州直隶中 书省。
  明洪武初,省奉符县入泰安州,隶山东布 政使司济南府。
  清初,建置因明之旧。1724年(清雍正二 年),泰安州改直隶州,十三年升为府,设泰安 附郭县,隶山东省。泰安县得名始此。
  中华民国建立后,泰安县直隶山东省,后 隶济南道。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于 1938年把泰安划归“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 兼保安司令公署”。1948年4月,改隶“第十 五行政督察区”(只短期存在)。
  在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下,先后设五个县:
  泰安县1938年8月,抗日民主政权领 导下的泰安县以津浦铁路为界,分为东西两 部分,路东部分建立“泰安东部人民抗日武装 联合办事处",后隶“泰莱历章淄博新七县行 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2月,泰安县抗日民 主政府建立,隶“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
  泰西县1939年7月,泰安县铁路以西 部分建立“泰安县(西区)各区联合办事处”。 同年10月10日,建立泰安县西区抗日民主 政府,隶“泰西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3年1月,隶“晋冀鲁豫边区冀鲁豫第十 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7月,泰安县 (西区)改称泰西县;10月,改隶“冀鲁豫第一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次年9月,隶“山东省鲁 中南第七专署”,寻隶“山东省鲁中南泰西专 员公署。” 1949年6月,泰西县并入泰安县, 隶“泰山区专署”。
  泰历县1941年1月,津浦路东侧南上 高镇、西羊楼、逯家庄到上埠东一线以北地区 设泰北行署(县级)隶泰山专署,此线以南地
  区仍为泰安县。1943年11月,泰北行署辖区 与历城县南部地区合并,建立泰历县,隶“鲁 中第一行政专员公署。” 1945年10月,泰历 县撤销,原泰安部分复归泰安县,隶泰山区专 署。
  泰宁县1938年6月,在泰安县南部地 区和宁阳县部分地区建立“泰宁边区自治 会",隶泰山区专署。1940年8月,改称“八路 军驻泰宁边区办事处”,隶属不变。1942年2 月,建立泰宁县,改隶泰南办事处(后改为泰 南专署)。1949年复隶“泰山区专署”。1952年 9月,泰宁县撤销。
  泰泗宁县1942年12月,泰安、泗水、 宁阳三县交界边区成立“泰泗宁联防办事 处”。次年8月,正式建立泰泗宁县建制。1945 年10月,泰泗宁县省入泰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泰安、泰宁两县 隶“泰安专员公署”(泰安专署驻泰城)。 1952 年9月,泰宁县改称徂阳县。1956年3月,徂 阳县撤销,原泰安部分复归泰安。1958年6 月,泰安城区暨周围部分村庄划为泰山市;同 年11月29日,泰山市与泰安县合建泰安市, 隶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市复隶泰安专 署。1963年5月16日,泰安市改为泰安县, 隶泰安专署。1982年3月,泰安县复改为泰 安市,隶泰安专署。1985年5月,泰安专署改 建地级市,原泰安市改建泰山区、郊区两个县 级行政区。
  附记:日军侵占泰安后,1938年5月,泰 安伪县署隶伪鲁西道,道尹公署设在泰城(次 年迁往济宁)。1940年后伪县署隶伪泰安道, 道、县署驻泰城。
  1940年3月,日伪以范镇为中心设“泰 莱特别自治实验区”(县级政区)辖山口、姚 庄、峪、梭村4个区和12个乡。第二章境 域
  旧志记泰安附郭县设立之后,境域东西 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东北西南 相距一百九十里,西北东南相距二百五十里; 东六十里至莱芜县界,西六十里至肥城县界, 南六十里至宁阳县界,北八十里至历城县界; 东南八十里至新泰县界,又东南一百三十里 至泗水县界,又东南二百二十里到费县界;西 南一百二十里至汶上县界,又西南一百五十 里至东平县界;西北四十里至长清县界;东北 一百五十里至章丘县界。版图面积3219平方 公里,合482. 85万亩,其中平原面积1121平 方公里,合168. 16万亩;丘陵面积1047平方 公里,合157. 05万亩;山区面积1051平方公 里,合157. 65万亩。这一幅员一直保持到抗 日战争前夕。
  1945年10月,人民政权区划调整,境内 东南部的石莱、放城地区划给新泰。由津浦铁 路东侧的西望向东经南旺、徂徕山长岭到徂
  徕山东麓以南地区划归泰宁县1949年6 月,泰西县撤销,将砖舍向东北延伸到武庄、 南庄、岔河店,再向西北延伸到魏家庄、红庙、 营盘、东片马以西的安驾庄、边院地区划归肥 城。此期的版图面积为1708平方公里,合 256. 20万亩,其中平原面积396平方公里, 合59. 41万亩;丘陵684. 6平方公里,合 102. 69万亩;山区628平方公里,合94. 20 万亩。
  1956年,徂阳县撤销,一镇四区回归泰 安。原来属泰安县的柴汶河以南,黄泉庄向北 至员外庄、三圣宫一线以东地区,分别划归新 泰和宁阳两县。1956年6月至1985年5月 泰安县(市)境域未变,与莱芜、新泰、宁阳、肥 城、长清、历城、章丘毗邻;东至崅峪鲁东冶, 南至良庄查家宣洛,西至道朗西张家庄,北至 下港高本村以北的长城岭,版图面积2065平 方公里。
  第三章区 划
  泰安建县后,县以下建置为乡,民国时期 改乡为区,抗日战争时期仍沿区名。建国后, 先设区,后改人民公社,再改为办事处。
  第一节乡
  乡作为县二级行政建置有两个时期: 1735-1910年(宣统二年)为8乡建置;1958 年3~11月为36个乡(镇)建置。
  8乡暨城厢共110个地方,其中8乡辖 97个地方:东北兴仁乡12个地方,正东好义 乡14个地方,东南敦厚乡10个地方,东南崇
  礼乡12个地方,正南中正乡11个地方,正南 和平乡14个地方,西南贤亲乡11个地方,正 西乐利乡13个地方。
  36乡(镇):上高、刘家庄、岗上、山口、下 港、下里、砚池河、麻塔、黄前、祝阳、范镇、邱 家店、渐汶河、崅峪、茌家庄、上庄、北望、茅 茨、延东、柏子、西住、西遥、西界、大坡、马庄、 洪沟、北集坡、满庄、篦子店、夏张、玄家楼、道 朗、辛庄、粥店34个乡,泰安、大汶口两个镇。
  乡作为三级建置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 期为1928年夏划10个区后,地方改为乡镇 直到1958年3月;第二个时期是1984年3月至1985年5月。
  第二节区
  区作为县二级行政建置有两个时期: 1912〜1928年设十五个区;1928〜1937年设 十个区。
  十五区共辖118个地方:
  城区地方十:州前、东隅、南隅、北隅、上 西隅、下西隅、一天门、雪花桥、对松山、山顶。 (区公所驻遥参亭)
  晋化区地方十:栗林、王士林、颜张、羊 娄、凤台、上高、西张、曲沟、旧县、孙逮。(区公 所驻金陵寺)
  兴仁区地方九:山口、黄前、祝阳、上中 梭、下梭、上石碑、下石碑、东故县、范家庄。 (区公所驻山口)
  好义区地方九:崔家庄、茌家庄、苏家庄、 上下庄、留送、板桥湾、渐汶河、焦家林、上下 峪。(区公所驻渐汶河)
  中正区地方十:东牛、西旺、赵庄、满庄、 北集坡、迎驾庄、宅子、白峪、洪沟、淳于。(区 公所驻丁家洪沟)
  汶阳区地方九:大汶口、崔村、上大吴、下 大吴、上柏子、下柏子、西遥、南留、灌庄。(区 公所驻大汶口)
  梁父区地方七:朱家庄、东良庄、东梁父、 西梁父、茅茨、南北望、阳关。(区公所驻朱家 庄)
  徂阳区地方九:前后王、山阳、韩家庄、柴 城、尧山、沈于村、隽洛、楼德、延东。(区公所 驻大汶口)
  敦厚区地方八:坡里、天宝寨、时家庄、上 宫、下宫、山东、汶西。(区公所驻宫里)
  崇礼区地方三:石莱、放城、华村。(区公 所驻石莱)
  乐利区地方四:粥店、辛庄、下旺、六郎 坟。(区公所驻天平店)
  贤亲区地方八:夏张、城子寨、白楼、过 村、鱼池、道朗、西故县店、况洞。(区公所驻夏 张)
  和平区地方七:侯村、下西界、上西界、砖 舍、孝门、东向、西牛。(区公所驻马庄)
  明德区地方七:上埠、下埠、上南仇、下南 仇、洛河、西徐、吴家店。(区公所驻边院)
  新安区地方九:上安、下安、膏腴、上庄 炉、上李、下李、张侯、孙柏、栾任。(区公所驻 安驾庄)
  十个区共辖105乡、12镇、1790余个村 庄。十区驻地及所辖较大村镇:
  一区区公所驻遥参亭,辖城关、省庄。
  二区区公所驻道朗,辖道朗、夏张、粥店。 三区区公所驻洪沟,辖北集坡、满庄。
  四区区公所驻山口,辖山口、黄前、燕庄、 下港、麻塔。
  五区区公所驻渐汶河,辖邱店、旧县、崅 峪、上庄。
  六区区公所驻天宝,辖天宝、山阳、良庄、 茅茨。
  七区区公所驻宫里,辖宫里、楼德、石莱、
  放城。
  八区区公所驻大汶口,辖大汶口、西住、 西遥、房村、茶棚。
  九区区公所驻东向,辖东向、边院、西界、
  临汶。
  十区区公所驻安驾庄,辖安驾庄、孙伯。 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民主政府区划:
  泰安县
  1938年5月〜1940年12月,全县各区 先后设区公所(沿用老区建置)。
  第一区(省庄)1940年2〜12月
  第三区(赵庄)
  第四区(山口)
  第五区(颜张)
  第六区(良庄)
  1940年3〜12月
  1940年5〜12月
  1939年9月〜1940年
  12月
  1939年5月〜1940年12月
  第八区(大汶口)1940年3〜12月
  1941年1月,泰北行署成立后,泰安(南 部)县重新划为:
  徂徕山区1941年10月撤销
  崅峪区 1941年1月〜1945年8月
  旧县区1941年〜1945年8月 赵庄区1941年1月〜1942年8月
  徂阳区(良庄)1941年1月〜1945年8月 天宝区1941年1月〜1945年8月 王庄区(汶河)1944年7月〜1945年8月 望山区1941年1〜10月 大汶口区1941年1月〜1945年8月 1945年10月,泰历县撤销,4个区划归泰 安县,泰安县南部划岀了 3个区。全县调整为 岱峰、祝山、下港、崅峪、旧县、栗林、赵庄等7 个区。1946年7月,建立城关区。12月,将祝山 区分为祝阳、山口 2个区;崅峪区分为崅峪、范 镇2个区。全县辖10个区。1949年6月,泰西县 撤销,增设4个区,全县辖14个区。
  泰北行署、泰历县
  1941年1月一1945年10月先后设: 岱东区1941年1月〜1944年6月 汶阳区1941年1月〜1944年6月 栗林区1944年6月〜1945年10月 岱峰区1941年1月〜1945年10月 黄山区1941年1月〜1945年10月 下港区(卧龙)1944年1月〜1945年10月 仲宫区1942年12月〜1944年10月 泰西县
  1938年5月至1941年7月辖二区(夏张、道 朗)、三区(北集坡)、八区(西住)、九区(边院、 西界)、十区(安驾庄、孙伯)。
  1941年7月至1945年8月辖十个区: 原二区划为六、七、十3个区;原九区划为四、 五2个区;原十区划为一、二、三3个区;原三 区部分划为九区;原八区部分划为八区。
  1946年1月,将10个区划为7个区:一区
  (安驾庄)、二区(边院)、三区(大汶口)、四区 (夏张)、五区(东向)、六区(满庄)、七区(道 朗)。
  1949年6月,边院、安庄二区归肥城,其余 区归泰安。
  泰宁县
  1939年12月〜1945年8月先后设东庄、尧 山、放城、石华、蒙边、娄峪、高平、刘杜、围山、
  岔河、仲里、泉林12个区,辖泰安的石莱、放 城、华丰、尧山等地区。
  泰泗宁县 1943年8月〜1945年10 月,先后设尧山、柘沟、白顶、佥河、东庄5个 区,辖泰安的尧山、楼德、西柳、柴城等地区。
  建国后区划
  1949年10月〜1958年9月泰安县区划:
  1949年10月〜1950年8月,全县设城关、 岱峰、山口、下港、祝阳、范镇、崅峪、徂徕、栗 林、赵庄、龙山、夏张、黄山、临汶14个区。
  1950年8月〜1954年5月,地名区改为 数字区(1952年9月,临汶区划归徂阳县)。
  1954年5月〜1955年9月,增设十四区
  (粥店)、十五区(麻塔)。1955年9月〜1956年2月,数字区改地 名区:城关(一区)、上高(二区)、山口(三区)、 下港(四区)、祝阳(五区)、范镇(六区)、峪 (七区)、徂徕(八区)、邱家店(九区)、篦子店 (十区)、满庄(十一区)、夏张(十二区)、道朗 (十三区)、六郎坟(十四区)、麻塔(十五区)。
  1956年3月,撤销徂阳县,大汶口镇和 西住、西遥、临汶、良庄4区划归泰安县。此后 直到1958年3月,全县设18个区、2个镇, 辖196个乡公所、1021个行政村、17个居民 委员会。
  1958年3~8月,全县先设65个乡、690 处高级社、2个镇、13个街道办事处;后改设 34个乡、2个镇、678处高级社。
  1958年6~11月,泰山市辖12个办事 处、12处高级社。
  第三节人民公社
  1958年9月中旬,撤36个乡(镇),改建 26处人民公社。公社制度实行到1984年3 月。
  1959年1月,26处公社调整为泰山、上 高、山口、下港、麻塔、祝阳、范镇、徂徕、崅峪、 邱家店、良庄、大汶口、西界、满庄、夏张、道朗、篦子店17处人民公社,辖1750个大队; 同年6月,又增设西住、粥店2处公社。1959 年1月始,公社下设管理区(简称管区)。
  1960年1月,19个公社改为泰山、山口、 麻塔、下港、范镇、崅峪、徂徕、徂阳、邱家店、 北集坡、大汶口、满庄、夏张、道朗14个公社。
  1962年3月,14个公社调整为泰山、省 庄、山口、麻塔、下港、祝阳、范镇、崅峪、徂徕、 邱家店、良庄、西住、大汶口、北集坡、满庄、夏 张、道朗、粥店18个公社,共辖管区109个、 生产大队836个。
  1982年4月,撤销泰山公社,17个公社 辖管区114个、生产大队853个。
  泰山公社1958年9月〜1961年,辖新 华、岱庙、旧镇、泰前、东关5个管区。
  1961〜1963年底,辖泰前、五马、王庄、 宅子、七里、涝洼6个管区。1964年1月〜 1982年4月,辖新华、岱庙、全红、东关4个 管区、21个居委会、17个生产大队。
  省庄公社辖省庄、桑家疃、上高、苑庄、 羊楼、岗上、刘家庄、黄山头、安家林(1970年 增设)9个管区、73个生产大队。
  山□公社 辖山口、石汶、西太平、张家 户、大兰沃、迓庄(1982年4月增设)6个管 区、42个生产大队。
  下港公社辖盘坡、上港、下港、下里、石 屋志5个管区(茅茨舍管区1969年底并入下 港管区)、41个生产大队。
  祝阳公社辖祝阳、赵家汶、徐家楼、宋 家庄、横岭、姚庄、梭庄7个管区、55个生产 大队。
  范镇公社辖范镇、梭村、杨庄、埠东、辛 店(1976年8月增设)、田庄(1981年2月增 设)6个管区、39个生产大队。
  崅峪公社辖崅峪、纸房、化马湾、韩家 庄(改为土山河)、王家庄子、茌家庄、埠上、先 锋(1975年增设)8个管区、60个生产大队。
  徂徕公社辖上庄、崔家庄、李家峪、邓
  家庄、桥沟、留送(1980年1月增设)6个管 区、34个生产大队。
  邱家店公社辖旧县、颜张、渐汶河、南 王庄、邱家店、燕家庄6个管区、39个生产大 队。
  北集坡公社辖北集坡、庵上、夏村、篦 子店、洪沟、对臼、栗家庄7个管区、55个生 产大队。
  满庄公社辖满庄、河北、南留、东林、东 牛、河口、淳于(1980年春增设)7个管区、53 个生产大队。
  夏张公社辖南寨、大西牛、故县店、李 上章、玄家楼、王士店、夏张、况洞8个管区 (1982年增设夏张、况洞二管区)、65个生产 大队。
  道朗公社辖高庄、鱼池、黄山、道朗、薛 峪、大圈、池子崖、房庄8个管区、54个生产 大队。
  粥店公社辖七里、堰堤、曹家村、卧牛 石、北黄、大河、辛庄7个管区、55个生产大队。
  麻塔公社辖麻塔、大津口、红河、宋家 庄、黄前5个管区、26个生产大队。
  大汶□公社辖大汶口、柏子、大吴、西 遥、西界、马庄、程杨、石墙8个管区、74个生产 大队。
  西住公社辖西住、涝坡、周泉、乡城、向 阳5个管区、10个生产大队。
  良庄公社辖良庄、山阳、茅茨、凤凰、延 东、宣洛6个管区、37个生产大队。
  第四节办事处
  1982年3月撤县改市后,泰山公社(辖城 区及近郊区)撤销,在原泰山公社辖区内设泰 前、财源、岱庙3个办事处。
  1984年6月,17处公社均改建为办事处, 全市共有20个办事处,辖77乡、11镇、865个 行政村。1984年办事处基本情况表第四章城 镇
  第一节泰 城
  泰城城址原为岱岳镇,岱岳镇建于何时 无考。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乾封县治移岱 岳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乾封县改为 奉符县。在乾封城东南三里筑新城,治所迁新 城。(《道光县志》图标明奉符旧址在泰城正 南)。金大定二年(1162年),还治旧城,旧城 为土城。有明一代,泰安州治所设泰城。嘉靖 生间,济南通判王云兴奉檄重修,改筑石城, 周七里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护城河 宽三丈,深二丈,城有四门:东曰静封,西曰望 封,南曰乾封,北曰登封。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重修一次。崇祯十二年(1639年)守道蔡 懋德增修四隅,并建角楼四座。泰安升府后, 泰城为府和附郭县治所。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春,知县奉旨重修城池,城墙高厚广狭如 旧制。四门改称东迎暄、南泰安、西岳宴、北仰 圣,城门各建敌楼一座,并增建石桥四座。乾 隆三十九年、咸丰三年、民国十二年曾三次重 修城池。
  泰城古建筑山城一体,颇具特色。城厢有 岱庙、灵应宫、天书观、书院等数十座庙宇祠 观。清代泰城南门外为京省通衢,冠盖往来络 绎不绝。据道光《泰安县志》记载,城内横贯东 西的升平街和遥参亭一带四民辐辏,熙来攘 往;西门外自旧校场到社首山一带,烟火数千 家,主要街道百货杂陈;沿=河集市,粮食、蔬 菜、果品、水产、木炭和各种器物一应俱全。北 门外“西通新街,东连铜器行,市肆鳞次。每当 香客云集,锣鼓喧天,直达红门以上。夜来,灯 火如繁星罗布
  津浦路通车后,泰城商业续有发展,以民
  国十三、十四年最称繁荣,城内大小店铺150 多家,升平街、大关街、财源街、车站街一线为 商业区。泰安城、厢区有街巷52条,一般宽4 一5米,石条铺路,坎坷不平。城西关有电灯 公司和面粉公司,还有数十间手工作坊,中小 学校10余处。建国前夕,泰城人口 3.2万,面 积2. 5平方公里。
  1948年8月,泰安地、县两级机关进驻 泰城。
  1954年,原城区改称城关镇,又称泰安 镇(1954〜1958. 6).
  1957年,泰城开始市政建设。1958年筑 青年路以前,城内街道无法行驶机动车辆,街 道过窄,不能绿化。
  1960年,泰城面积扩展至6. 3平方公 里,人口达9. 2万人,工厂17家,大中专、中 学17所,医院、疗养院3所。
  1960年初,曾拟定泰安城市发展规划, 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实施。直到70年代末, 泰城整体面貌变化不大。1978年,国务院批 准泰城为开放城市。1980年以后,泰城和泰 山景区建设全面展开。
  1984年,泰城城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 人口 15. 2万。主要道路35条,长61公里,面 积50万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占95%以上; 新修街巷35条,下水道25公里;公共交通路 线8条,总长249公里;设置路灯800余盏, 照明率96. 7%;供水线路86公里,普及率 86. 7%;液化气年供应量250吨;人工湖3 个,游园花坛绿地总面积550420平方米,绿 化复盖率达37%,人均绿地3. 7平方米。
  1984年,泰城有工业企业103个,大、中 专院校和技工学校25所,中学10所,大型文 化设施9处,各类医院、疗养院12处,干休所8处,旅馆、招待所床位1万多张。泰城是津 浦铁路与泰肥铁路和辛大铁路交会处。泰城 每日发出公路班车180对,其中跨省班车4 对,跨地区班车31对,区内班车86对。泰城 邮局设有直拨北京、济南等主要城市的自动 拨号电话。泰城已初具小城市规模,是泰安地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集 镇
  北宋时期,境内有静封、太平两镇。(《中 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 二镇为金置。)由于政治地理和交通地理的变 化,境内集镇盛衰随之变化。
  民国初期,部分交通方便的农村集市,逐 渐发展成集镇,最繁荣者为大汶口镇。大汶口 镇位汶河北岸,曾是西汉、东汉、魏晋时期钜
  平县治所。北魏以后,钜平县废,大汶口逐渐 衰落。汶河古渡为旧泰安八景之一。建国后, 文物部门曾在那里发现规模较大的东汉墓群 和画像石墓。据考,明隆庆五年(1571年),修 汶河堤碑文首次提到大汶口名称。津浦路通 车后,大汶口商贾云集,成为粮油集散地,境 内煤炭也由此外运。民国初期,汶阳区公所设 此。1928年,大汶口改建为镇。1930年前后, 大汶口有店铺50余家,市面为全县集镇之 冠。30年代初,境内有主要集镇12处,即大 汶口、楼德、范镇、崔家庄、山口、夏张、渐汶 河、颜张、旧县、邱家店、东北堡、东向,大者万 余人,小者二千多人;店铺多者50多家,少者 10余家。
  建国后,大汶口、范镇、山口、夏张先后作 为区、人民公社、办事处驻地。其它公社、办事 处驻地逐渐发展成新兴集镇。
  行政区划续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