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传统中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289
颗粒名称: 泰安市传统中医药
分类号: R242
页数: 9
页码: 125-133
摘要: 本位介绍泰安市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市主要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安驾庄梁氏正骨、洪徳堂于氏中医皮肤病疗法、王氏正骨、孟氏正骨、宁阳许氏烧烫伤膏贴、张氏万应膏、伏山纪氏中医皮肤疮疡疗法、伏山李氏中医治疗面瘫法等。
关键词: 传统中医药 泰安

内容

安驾庄梁氏正骨[肥城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驾庄梁氏正骨由梁增生先生始创于清雍正末年,取字号“德兴堂”,距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增生,字莲峰,安驾庄人,精岐黄并发明接骨,凡跌打车轧皮不破而骨碎者先接好,以膏药贴患处,再用竹木逼挺,勿使错位,不数日结成一片,愈后能负重,其效实过西人,世传遗术,远近赖之”。
  安驾庄梁氏正骨主治四肢闭合性和简单幵放性骨折与脱臼。其手法复位独特,刚柔并用,力度适宜,快速敏捷,杉树皮小夹板固护,药分三期施治,内服汤剂,外敷膏药,加速骨伤创面愈合,后期导之以功能锻炼,附加中药汤洗,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用药注重固护和恢复人体正气,贯彻“扶正祛邪、驱邪安正”之学术思想,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药“治本正原”“活血通络”之功效。
  梁氏膏药,药材选配严谨,熬制工序独特,治疗骨伤奇效。梁氏正骨手法复位,不开刀手术,病人痛苦小,无新增创面,感染概率低,疗效好,治愈快,康复后能负重。
  1925年,梁氏医师曾被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接进北京为其夫人诊治骨伤。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梁氏医师一天接诊医治32名震灾骨伤患者。梁氏一族不仅在临床上医术精湛,而且在理论上颇有建树,著有《梁氏骨伤科辑要》《内科辨览》《祖传手法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中药内服外敷在骨伤科临床上的应用》等。
  梁氏正骨不仅丰富了中华中医药宝库, 而且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洪徳堂于氏中医皮肤病疗法[肥城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德堂”于氏中医皮肤科始创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于继成(1838一1899)长于治疗疮疡顽癣,取字号“益寿堂”。
  第三代传承人于连河(1898一1948)行医于肥城市边院、过村及泰安西南一带,1925年迁至宁阳县华丰镇湖村,行医于曲阜北汶河南、华丰磁窑一带,改堂号为“洪德堂”。第五代传承人于洪文,著有《洪德堂皮肤病治验》1部,积累临床医案7卷,特别是他的《皮肤通天论》,使“洪德堂”有了独立完整的临床指导辨证理论体系,理、法、方、药自成一体。
  在继承传统医学整体论、平衡论、求本论、辨证论的基础上,“洪德堂”经过历代前人的总结归纳,形成了“皮肤通天论”,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更加深入准确。
  坚持“三正”原则:即正统中医中药、正宗道地药材、正规炮制方法。“洪德堂”重用汤剂治本,内服外用,标本兼治。根据不同疾病分别采用内服汤剂、熏洗法、敷熨法、涂抹法、膏药外贴法等,具有“简、廉、便、验”的特点。
  “洪德堂”现有家传的治疗各种皮肤病有效处方175个,其中内服汤剂处方150个, 外用烫洗方10个,膏药方3个,散剂方4个, 酊剂方8个。
  “洪德堂”于氏皮肤科从理论指导到临床治疗用药都对传统中医学有所创新,很多内容填补了传统医药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氏正骨[岱岳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氏正骨已有近百年历史。早年王氏正骨的第一代传人王凤谦赴少林寺习武,兼学中华传统医学正骨,学成后遍访名医,医术不断丰富提高,30年后回到家乡泰安行医,专治跌打损伤。其子孙均继承祖业,成为名医,使王氏正骨发扬光大,成为泰安知名中医正骨世家,父子均被当时的泰安县医院聘为骨科医生。
  王氏正骨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王佃木,自幼随祖父学习正骨,少年时便可独立行医,后成为良庄镇卫生院院长。为使祖国中医学发扬光大,他不断充实自己,自学了《中医基础学》《骨伤学》《解剖学》等理论,还参加中医学的函授学习,系统掌握了中医正骨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将家传的中医正骨医术与现代中西医理论结合起来,不断总结,勇于探索,取其精华,纠其谬误,增其内涵,充其新法,使王氏正骨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完善,疗效更加显著。他以王氏百年正骨的实践撰写了《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论文,在山东省骨伤学术交流会上,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王佃木从医30年来,累计诊疗各类骨伤患者达40余万人次,治愈率达95%以上。先后荣获“山东四大中医正骨师”“岱岳区十佳名中医”“岱岳区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大众日报》《泰安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孟氏正骨[岱岳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氏正骨疗法源自新泰市高孟村孟氏先祖孟玉堂,他自清朝嘉庆年间(1796一1820)开始行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后经孟氏数代人的探索、研究、实践,将原来单纯治疗断胫折臂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正骨医学专科。现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以疗效显著、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理论系统完整、技术精湛而享誉省内外。
  孟氏正骨疗法遵循三个原则,即整体辨证原则、筋骨并重原则、内外兼治原则。
  整体辨证原则: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骨伤与筋伤的治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辨证施治。
  筋骨并重的原则:即人体内筋与骨互为依存,相互为用,治伤时必须筋骨并重,即使是单纯的筋伤和骨伤,从治疗开始就要注意发挥骨的支持和筋的运动作用,这样才能加速创伤愈合,达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内外兼治的原则:即治表必须治本,做到内外协调用药。孟氏膏药、接骨散、生骨胶囊无任何毒副作用,且治愈率较高,病程缩短了近二分之一。病人痛苦少、费用低、疗效快、无后遗症是孟氏正骨疗法的特色。
  宁阳许氏烧烫伤膏贴[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许氏烧烫伤膏贴系宫廷秘方。民国初期,一位宫廷御医隐居东庄崔解,将其秘方传授于当地人许化真,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经过几代传人不断改革创新,许氏烧烫伤膏贴已由最初单纯的治疗烧伤、烫伤发展到能治疗各种农药、电、水、火、碱等烧烫伤的良药。
  此药膏由冰片、香油、黄柏、大黄、石膏等20多种中药材熬制成膏,然后把膏浸润在纱布上,经高温消毒后加工而成。止痛快,疗效显著,不留疤痕。该药膏治愈了包括黑龙江、湖北、福建、江苏、四川等省和泰安、新泰、泗水、宁阳及周边20多个县、市、区的许多烧伤、烫伤病人,口碑极好。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宁阳县东庄医院及宁阳县城均设立了专科门诊。
  许氏烧烫伤膏贴因系家族传承,后继乏人,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许氏烧烫伤膏贴的秘方和医术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张氏万应膏[东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旧县(今属东平县)张氏万应膏由太平天国将士杨信山传入洪范池镇龙王庙内,由历代掌门师徒薪火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最后一代住持张裕山还俗,将生产工艺与秘方带回旧县老家,传给张氏后人,历经数代,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张氏万应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对五劳七伤、中风偏瘫、挛急偏枯、气疼咳嗽、风湿风寒积聚、负重伤力等症状,由表及里、直达病灶、起效迅速、标本兼治。能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骨折中后期和陈旧性关节疼痛,风湿寒邪引发的颈肩、腰腿痛及骨质增生、急性扭挫伤、闪挫疼痛、股骨头坏死、风湿类关节炎以及各种痈凉肿疔毒等外科疾病。
  此膏药由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乳香、生没药、血竭、生麻黄、桂枝、全当归、川续断、何首乌、杜仲、天麻、川芎、麝香、穿山甲、蜈蚣、冰片、樟脑、麻油等100多味名贵药材加工熬制而成。
  该膏药使用方法独特:如痰喘气急咳嗽,贴肺腧穴、华盖穴、膻中穴;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两肩井穴、两曲池穴;赤白痢贴丹田穴;疟疾,男子贴左臂、女子贴右臂;腰疼贴命门穴;小肠气、痞气贴膀胱穴;偏正头风贴风门穴;心气疼痛贴中脘穴;岔气贴章门穴;寒湿脚气贴两足三里穴;一切无名肿毒、痞块、疠疮、臁疮、杨梅顽疮、跌打损伤,不必寻穴皆贴患处;五劳七伤遍身骨节疼痛、腰腿软,贴两膏肓穴、两肾俞穴、两足三里穴。
  张氏万应膏,以其独特的疗法和显著疗效,影响辐射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地。
  伏山纪氏中医皮肤疮疡疗法[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氏中医皮肤疮疡专科起源于明朝后期,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宁阳县志》记载,其祖先纪朝德曾在明朝太医院任医官,著有《医证经验集解》8卷。传人纪开泰是清朝雍正监生,著有《医学箕裘集》24卷。其治病策略即:“洞察标本,调整阴阳,虽病危重,投以药方,亦可治愈。”
  纪氏一族堪称中医世家,其后人继承了家族悬壶济世的传统和精湛的医术,并创造了一套中医外科治疗疮疾、溃疡、淤肿的方法。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行医足迹遍布北京、济宁、曲阜、泰安、汶上、东平等地。
  伏山纪氏中医皮肤疮疡专科治疗方法主要有七步:一是诊断,查看疮疡的情况和皮肤颜色,看属阴属阳,用手指按压,看疮疡是否有脓。二是创面消毒。三是幵刀,根据疮的大小,要避开血管和神经,开口要顺着肌肉的走向。四是放脓,放得要彻底。五是药捻填充,将创面清洗干净后,将祖传的药捻子填充其中,用于压迫止血、化腐生机。六是包扎伤口。七是幵出中药汤剂。
  传承人纪洪来,中医师,现就职于后伏山村卫生所。他深得祖传奥旨,在诊治各类疾病时尽显特色,对祖传“复方紫草膏”进行改良,对治疗烧伤、烫伤、褥疮及一些外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伏山李氏中医治疗面瘫法[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伏山李氏中医治疗面瘫法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李方更幼读私塾,科举不第,转而习医悬壶济世,游历四方,师从多人,晚年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中医治疗面瘫及腰腿疼痛绝技。
  李氏中医治疗面瘫法利用自家研究的方剂和针灸及穴位贴,配以膏药,治疗面瘫、腰痛、腿痛等疾病有独特的疗效。100多年来,李氏家族几代行医,为宁阳、肥城、汶上、东平等县市的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深得患者信赖。
  100多年来,伏山李氏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经历了历史的检验,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它是中医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增生
相关人物
王佃户木
相关人物
纪宏来
相关人物
于连河
相关人物
于洪文
相关人物
于继成
相关人物
王凤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德兴堂
相关机构
益寿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
岱岳区
相关地名
宁阳县
相关地名
东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张氏万应膏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