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民间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288
颗粒名称: 泰安市民间信仰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6
页码: 119-124
摘要: 本文介绍泰安市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市主要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泰山石敢当习俗、东岳大帝与碧霞元君信仰习俗、松木雕刻民俗 、宁阳神童山梨花会、宁阳斗蟋等。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泰安

内容

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安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间信仰。石敢当信仰和传说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地。
  石敢当信仰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先后经历早期石敢当的萌芽阶段、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和石敢当信仰的兴盛期3个阶段。特别是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更加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它的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功能的转变;在历史的演变中,关于石敢当的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
  石敢当所表现的“平安文化”,表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这种文化现象具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突出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泰山石敢当信仰经历千年而不衰,主要是它与泰山信仰相结合,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融合,具有扎根于相关社区、群体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风格;石敢当信仰为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所认同并远及海外,它的传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石敢当信仰在国内外广大地区的传播中,产生了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造像,它们不但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还有那些以石敢当为题材,在民间口头传承的神话故事和民间艺人创作的神话戏剧、曲艺,都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非凡创造力。
  石敢当信仰和传说,所体现的平安文化,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凝聚力,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作用。
  东岳大帝与碧霞元君信仰习俗[泰安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神信仰习俗历史悠久,历史上有多位皇帝对泰山神进行过至高无上的加封,使泰山成为一座赫赫神山。加之远古的东方崇拜,“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博物志》),于是泰山就出现了一个主管人“生” 与“死”的东岳泰山神——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女神,在民间被称为“泰山老奶奶”或“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在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宋元以来其影响超过了泰山神。“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大部洲所无。”(明•张岱《琅琊文集•岱志》);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说:“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
  东岳大帝与碧霞元君信仰习俗,是全民族信仰的一种民俗事象,它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泰山文化传承的特点和风格。
  泰山神信仰,有鲜明的信仰追求,在泰山的文物上到处可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与国咸宁”“神州磊落”的字句,体现了国家与民众普遍渴求的心理认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和生命力。
  松木雕刻民俗 [肥城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肥城位于鲁中的泰山西麓,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文化底蕴深厚,桃木资源丰富,为桃木雕刻民俗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
  据古书记载,桃木雕刻民俗源于《淮南子•诠言》中后羿死于桃棒的传说,经数代的演绎和发展,健康、平安、长寿、吉祥成为桃木雕刻民俗的主要内容,并不断得到丰富,各种佩饰应运而生,成为汉民族和海外华人重要的民俗事项。
  肥城桃木雕刻民俗历史悠久,传播广泛,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民俗文化中独具内涵,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桃木味辛、气恶,故能厌伏邪气。有镇家宅、除凶祸、宜子孙、保平安、福盈门、寿百岁之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尤以北方更甚,形成了桃木雕刻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意识中,桃木雕刻大型挂件、摆件能平抑人们的心气,陶冶人们的情操,消忧驱愁,镇邪疏远,人兴财旺。肥城桃木雕刻佩饰,孩子系在手腕或挂在脖子上,可消灾驱邪,健康成长;姑娘系在荷包上,可青春永驻,心地善良;老人系在身上可健康长寿,儿孙满堂;新郎新娘挂在身上,可祛邪和睦,恩爱有加……
  肥城桃木雕刻色泽古朴典雅、造型精美别致、线条流畅自然、木质温润华贵,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肥城桃木雕刻习俗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传统俗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集民俗、装饰、艺术于一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影响。
  宁阳神童山梨花会[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神童山梨花会历史悠久。据狐仙洞石刻记载:“永乐四年,郭士贵、刘福恩等众人孟春相邀,自带酒食,徜徉梨园、眠洞涧。”永乐四年为1406年;狐仙洞位于鹿家崖山天仙洞沟南侧,由此俯瞰山下梨园一览无余;“徜徉于梨园”更是梨花游的直接记录;“孟春”为3月中旬,正是梨花盛开之时;众人自备酒食,相邀共游是神童山梨花会民俗活动的写照。由此可知神童山梨花游民俗活动至少可追溯至明初甚至更早。
  神童山梨花会资源十分丰富,据《宁邑鹿氏祖谱》记载。鹿氏先人于唐僖宗时由徐州逃难至此,先祖于南山黄土崖广植梨树。另清据咸丰元年(1851年)版《宁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陈家村孙振宗善植梨果,乡邻求教莫不悉心教授。据1987年版《宁阳县地名志》记载,老黄崖梨树甚繁茂。2000年林木普查,葛石镇现有梨园面积8760亩,号称“万亩梨园”,百年以上的老树多达360余株。
  宁阳神童山梨花会一般在清明前后四五天,会期10天,规模盛大,是华东六省一市的一大民俗盛会。
  宁阳县神童山梨花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梨花游、敬香活动及宗教人文景点游、葛石物资交流大会4部分组成。
  宁阳斗蟋[宁阳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斗蟋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宁阳人祖辈就有玩斗蟋蟀的习俗,每年夏秋时节,斗养蛐蛐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宁阳所产蟋蟀个大性烈,勇猛善斗,具有勇往直前不服输的精神气质,是蟋蟀品种中的极品。宁阳蟋蟀闻名全国,被视为蟋蟀中的王牌。
  斗蟋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讲究“寻、听、捕、辨、养、赏、斗”,在我国古代宫廷生活及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斗蟋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当时和后代的文学、美术、体育、音乐、习俗、思想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并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贾似道编撰的《促织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斗蟋的专著。民国时期李石孙所著的12卷《蟋蟀谱》将斗蟋写得如诗如画、妙趣横生。
  斗蟋自古以来以养、斗、赏为主,发展到现在,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而且发展成为一项特色产业。每年立秋,数十万斗蟋爱好者潮涌宁阳,使宁阳斗蟋成为一个品牌,以宁阳为中心辐射全国,带动了旅游、服务、餐饮、制造、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如今宁阳已成为全国最大、最著名的蟋蟀交易市场。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
宁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泰山石敢当习俗
相关专题
松木雕刻民俗
相关专题
宁阳神童山梨花
相关专题
宁阳斗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