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民间曲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284
颗粒名称: 泰安市民间曲艺
分类号: J826
页数: 6
页码: 67-72
摘要: 本文介绍泰安市民间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市著名民间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端鼓腔、山东柳琴、汶河大鼓 、宁阳渔鼓、东平渔鼓等。
关键词: 民间曲艺 泰安

内容

端鼓腔[东平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鼓腔又称“端公腔”,是东平湖湖民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扬州香火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微山湖端鼓腔一脉相传。
  关于端鼓腔的起源,传说始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由唐王李世民许愿敬河神的故事演化而来。据实际调查,至少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已十分盛行。
  东平湖沿岸老湖镇、大安山、戴庙乡有渔民近5万人,大多和南四湖的渔民有亲戚关系,现在东营市东营区黄河办事处有3处渔民村,2000多居民,就是由东平县老湖镇迁移过去的,同时也把端鼓腔带到了黄河河口、渤海岸边。
  东平湖端鼓腔演出内容和形式与微山端鼓腔基本一致。只是演出地点,由过去的湖面改为湖岸;除在节会中演出外,也成为婚娶寿宴、修续家谱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娱乐形式。但演出仍需供“金龙四大王”“柳爷”(蛇神)之神位,先鸣炮、展鼓,再起舞歌唱。
  端鼓腔演唱时无管弦乐器伴奏,只有几面圆形的单面羊皮鼓,鼓柄末端大铁环上套有9个小铁环,伴奏者用竹篾敲打鼓面,同时晃动铁环,颇有声势。端鼓腔过去的演出有大班小班之分:如敬自己先祖,可由小班演唱,4个人表演,唱一天一夜,供猪头、鸡、鱼、水果;而在停止捕鱼欢庆丰收时,则由大班演唱,十四五个人表演,唱四天四夜,供整猪、整羊、鸡、鱼等。端鼓腔的唱腔为联曲体,常用曲牌有“七字韵”“十字韵”“上河调”“下河调”“卫调”“榔头调”等。端鼓腔的曲目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内容以扬善惩恶、忠孝节义、家庭伦理、修身立德为主。经常演唱的曲目有《刘文龙赶考》《张相打嫁妆》《魏徵斩小白龙》《秃尾巴老李》《会情郎》《鸡黎明》《张老爷下水》《六个大样》《八个中样》《十二个小样》等。其中《刘文龙赶考》有词3000多句。端鼓腔的剧目能唱十天半月不重复。
  端鼓腔是渔民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渔民群众亲情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东平湖民俗文化的代表。使之传承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山东柳琴[泰安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柳琴又有花鼓、肘鼓子、拉魂腔、锣鼓冲子等诸多名称。原属山东花鼓之东路,因伴奏乐器为柳叶琴而名曰柳琴。1960年全国职工业余文艺会演,禹村煤矿工人薛传训演出自编柳琴《越唱心里越快活》后,该曲调流传我国北方各地,多有依曲填词的作品。
  花鼓的历史较为久远。清朝嘉庆年间(1796一1820),滕县城北苏楼文武秀才苏金门组织班社,以柳木挖空上覆桐木薄板,缀以丝弦,制成双项七品的柳叶琴。其声清脆激越,用于演唱伴奏,益增华彩。苏楼柳琴名声大噪,相继有不少爱好者来苏楼投师学艺,各地班社慕名前来交流演出亦日渐增多。各具特色的花鼓、四句腔、肘鼓子唱腔,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锣鼓冲子。并在苏金门指导下借鉴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儿》,产生了四句帮腔与落腔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形成了早期的拉魂腔(亦曰拉后腔)的特色唱法。
  清代末叶,拉魂腔也已由自弹柳叶琴演唱“篇子”的形式,更多地发展成为“对子戏”。努力摆脱“一人多角”的说书特点,向固定角色的戏曲化发展。
  进入民国以来,拉魂腔女艺人的出现,结束了缘自花鼓的男扮女的传统做法,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成为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1960年5月,原曾习拉魂腔旦角演唱的禹村煤矿工人薛传训,自编自演柳琴《越唱心里越快活》,赴北京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引起轰动。被电台录音播放,并拍入纪录电影《红花朵朵幵》。后天津、北京专业、业余演唱者日多,北方各省市曲艺团队都有演唱,唱腔、伴奏得到不断丰富,出现了独唱、对唱、四人表演唱、群唱等形式。其基本唱腔是薛传训在拉魂腔女唱腔基础上,发展创造形成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新的唱腔。山东柳琴的曲调由引句、主曲、尾句3部分组成。节奏明快,流畅活泼,鲜明地保留了尾句落腔翻高八度的艺术特色。
  汶河大鼓 [岱岳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汶河大鼓据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一1620),由山东大鼓演变而来。汶河大鼓也称“大鼓书”,由于历史久远,创始人已无从考证,有据可查的传承谱系已有五代。
  汶河大鼓主要流传于大汶河两岸,当年集市、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汶河大鼓的表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
  汶河大鼓一人或多人演唱,由三弦等乐器伴奏,用泰安方言演唱,唱段多为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文革”期间被禁演,现在能表演的艺人只有葛业森等少数几个人。
  汶河大鼓保留了传统大鼓的演唱艺术特征,表演收放自如,艺术感染力极强。汶河大鼓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如《金镖记》《白蛇传》等。现在的汶河大鼓大多演唱贴近生活现实的题材。汶河大鼓唱腔欢快悦耳,尾音婉转,鼻音较重,同时充分利用泰安方言的诙谐幽默,演出深受观众欢迎,是汶河两岸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汶河大鼓具有泰山文化的特色,它极具地域特色的说唱弘扬了泰山文化。作品都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对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宁阳渔鼓[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渔鼓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由隶属“曾、柴、张、杨”四大门派的曲阜姚村的张合法传授于宁阳坡庄人翟教寅。由于翟教寅对音乐的天赋,加之勤学好问,使宁阳渔鼓在继承山东渔鼓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翟教寅所演唱的渔鼓为“寒腔”派,他的演唱,嗓音洪亮而细腻,唱腔婉转而含蓄。他吐词清晰,动作洒脱,就连鼓板的配合也很有讲究。因此,人们称他的演唱有“三好”,即:行腔坐韵好,鼓板节奏好,身法表演好。翟教寅一生培养了不少学生,新中国成立前,县城东部的渔鼓艺人王子元、程太吉、田京玉、孔祥一等闻名乡里,西半部的柳永山、赵永会、任元洁等所演曲目亦为观众津津乐道,享誉曲坛的济宁渔鼓艺人王永田就出自翟教寅先生门下。翟教寅的儿子翟春源、翟春萱在继承其父的演唱艺术方面亦有所发展,现仍从事业余演唱。
  宁阳渔鼓为“寒腔”派,表演细腻,吐词清晰,唱做兼优,生动形象而又幽默,白口中从无闲言冗语,更不作庸俗的插科打浑,深受广大听众欢迎。
  宁阳渔鼓演出剧目有大小几百套,主要剧目有:《杨家将》《响马传》《薛家将》《樊梨花》《刘公案》《八美图》《薛刚反唐》《豹金刚打擂》等。演出范围包括济南、济宁、泰安、汶上、蒙阴、曲阜等众多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
  东平渔鼓 [东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最早的名称叫道情,原为道教宣讲经卷时所唱的一种道曲,并有乐曲和声乐相伴。南宋时幵始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所以叫渔鼓。
  渔鼓曾一度活跃于山东各地,这与道教兴盛于齐鲁有关。元明以来,道士丘处机所创"龙门派”大兴,使渔鼓广为流传。在山东境内的渔鼓主要有南口、北口、东口三大支脉,发源于东平境内的南口唱派影响最大。现如今,在东平及鲁西南以大官腔、寒韵唱腔为特色的渔鼓演唱,流传最为广泛,形成了魅力独具的东平渔鼓。
  渔鼓的唱腔源于道教“九真”“承天”等道曲,由历代艺人把它演变成世俗化、艺术化的曲艺门类。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东平县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岱岳区
相关地名
宁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端鼓腔
相关专题
山东柳琴
相关专题
汶河大鼓
相关专题
宁阳渔鼓
相关专题
东平渔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