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民间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281
颗粒名称: 泰安市民间舞蹈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6
页码: 47-52
摘要: 本文介绍泰安市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市著名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逛荡灯、百兽图、高跷牌坊、独杆跷、扑蝴蝶等。
关键词: 民间舞蹈 泰安

内容

逛荡灯[新泰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逛荡灯源于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主要分布于新泰市谷里、羊流等乡镇。
  逛荡灯的形成、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息息相关。逛荡灯作为一种祭祀类的傩舞,其舞蹈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干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普遍的对“神”、“鬼”信奉和崇拜,为民间傩舞拓宽了发展空间。而逛荡灯中的“大人”形象就是古代的方相氏。在远古的传说里,方相氏是驱鬼逐疫之神。在过去送葬出殡时,糊扎一位高大的方相氏之像,在队伍中,各有6名头戴罐子灯的小鬼分列两旁。前面有大旗队,后面有锣鼓队,在行进中为亡灵开路,以驱鬼辟邪。逛荡灯一直被人们视为光明和吉祥的象征,成为当时人们祈福求安的吉祥物。
  到了隋唐时期,逛荡灯的“大人”演变成为手捧笏板、戴双翅冠帽、登官靴、着官服的朝廷官员的形象,取意“天官赐福”,被赋予了三大功能:一是祝死去的人灵魂安祥;二是驱鬼避邪,祈求全家平安;其三寓意官民同乐。逛荡灯由过去的祭祀、送葬活动衍变为春节等节庆活动中的节目。
  逛荡灯道具多以木器家具和升、斗、高粱秸等材料制作,结构较为复杂,其制作过程包括了木艺、雕塑、脸谱、灯光、服装等。逛荡灯表演粗犷,以形体动作为主,兼容杂技和戏剧技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百兽图[新泰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兽图是流行于新泰市的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其最早的记载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百兽图起源有这样的传说:光绪年间新泰大洼村一带瘟疫横行,饿殍遍野,凄惨无比。为逃过劫难,当地百姓根据占卜巫人指点,以竹马的形式扮起了能驱瘟辟邪的神话人物一一八仙,进行表演,以祛瘟免灾,祈求吉祥。从此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逐渐演变为百姓节庆集会的娱乐形式。
  百兽图表演中,最有特点的是八仙的坐骑一一八兽,其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制作复杂,工艺讲究。各坐骑分头、身、尾3部分。兽的头、身、尾3部分用铁丝连接,兽头与兽身各拴上两条布制挎带背于双肩,兽身下沿边用布帘遮掩。
  百兽图的表演过程分“串街”和“打场”两部分。“串街”演出前,“故事头”把所有的演出道具按顺序排好,演员扮好各自的角色,跪在自己的骑兽后面,由“故事头”点燃3炷香,三拜九叩、烧纸之后,带领故事队全体人员再磕3个头,之后方可骑兽上装。“串街”演出时,必须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以求驱赶瘟疫,降福兴旺。“打场”演员共有9人,1人扮马童,8人扮“八仙”,各骑一兽。每位演员都有唱词,大都是歌唱天下太平、扬善惩恶、风调雨顺、儿女情长等内容。百兽图演出时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有鼓、锣、釵,另有唢呐、笙、笛等。
  高跷牌坊[肥城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肥城市边院镇东向北村高跷牌坊历史久远,影响区域广泛,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一1820)就颇负盛名,表演者人人都有拿手好戏,个个都会独门绝活。
  生于清嘉庆年间的创始人董玉武从小就十分热爱民间龙灯狮子舞表演,在多年的活动中他吸收各派精华,且不断探索,改进传统的高跷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创立了颇负盛名的东向北村高跷。其子董克义、其孙董福贞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不断创新发展,创立了民间高跷牌坊舞蹈。第五代传承人董长坤在继承前辈高跷牌坊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琢磨新花样,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牌坊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形成了东向北村高跷牌坊惊险、欢腾、热烈、火爆的表演风格。
  高跷牌坊一般由20余人组成。“垛牌坊” 表演,由8人组成,每组有5人脚踩高跷, 并排站立,肩上抬一长匾,一男一女脚踩高跷站立匾上,女子右手持一手帕,左手持一根长3米左右、经装饰过且富有弹性的竹条,在竹条顶端系着一只彩蝶,男子手持一把彩扇,两人随锣鼓点在匾上翩翩起舞,名曰“垛牌坊”,也称“两层牌坊”。后来又发展创新设计表演了“三层高跷牌坊”,也就是在五人之上的二人再抬一匾,一人踩在二人抬的匾上,场面十分惊险壮观。与高空扑蝶、跑旱船、舞龙、舞狮、牵骆驼、西游记等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边院东向民间艺术表演特色。
  东向北村高跷牌坊,经过200余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集舞蹈、杂技、音乐、戏曲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
  独杆跷[新泰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泰市西北部有莲花山,西南部有法云山。过去,道教盛行,道观如林。新泰市的谷里、羊流等村落,坐落于两山之间。据羊流镇大洼村独杆跷第五代艺人讲:约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本地各道观举行祭奠仪式时都纷纷聘请当地有名望的民间技艺演出队伍为其祭奠助兴,因而各路好手粉墨登场,大显身手。
  大洼村的著名老艺人王家络(1844年一?)的老师,聪慧灵敏,富于创新,在众多的高跷演出中,敢于突破,独辟蹊径,别出心裁,用一只跷腿在道观的一级级台阶上跳上跳下。别具一格的“独杆跷”顿时赢得道观高层和围观群众的喝彩,捧得头彩。王家络及其弟子王兆杰又在单跷的基础上,彻底去掉了绑跷的跷绳,只用脚踩踏板而舞,并将这一绝技与流传于本地区的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相结合,成为独杆跷的经典剧目。其后王兆杰又将此艺传授与本族的王宗和(1901年一?),王宗和又传授给王宗禄。王宗禄又将这一王氏独门绝技传授给了他的儿子王安廷。
  独杆跷表演中有刘海和金蟾两个角色,刘海多由青年装扮,穿戏装,用3米多长带弹性的白蜡条做成钓竿,系4米左右的长绳,绳梢拴多组金钱。钓竿根部绑在直径30厘米的铁环上,用丝带固定在表演者的腰部,随跳跃而颤动钓竿,戏逗金蟾。
  金蟾则有十几岁的少年扮演,头戴金蟾假面,穿连体绿色蟾衣,配合钓竿而舞。
  独杆跷的表演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表演者扛着跷跟着“故事队”行走,遇到有人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摆场”时,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蜷”等诙谐幽默的动作。
  独杆跷虽源于高跷但特色独具,其造型奇特、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展示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杆跷的表演动作活泼,花样繁多,引人入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山东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丰富了山东民间舞蹈艺术宝库。
  扑蝴蝶[新泰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扑蝴蝶的起始年代,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踩高跷。《列子•说符》:“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可见高跷表演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扑蝴蝶表现的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里,看到一对蝴蝶时而上下翻飞,左右盘旋,时而穿行花间,伫立枝头,顽皮的儿童因扑捉蝴蝶而屡遭蝴蝶戏弄的过程。扑蝴蝶表演由二人踩高跷完成。一个为引领蝴蝶者,扮作古代公子,此人手持有一对纸扎蝴蝶的竹竿,在舞蹈中挥动竹竿使蝴蝶翻飞;另一个为古代儿童打扮,此人手持扇子,随蝴蝶移动,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其代表性动作有夜叉探海、旱地拔葱、倒骑毛驴、童子拜佛等。其主要伴奏乐器有鼓、锣、擦等。
  扑蝴蝶是一种特殊的高跷表演形式,在全国流传极广。至迟在清代便已流传到北京等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扑蝴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道具、扮相、乐器演奏、普通舞步和高难度动作等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扑蝴蝶以其独有的表现形式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新泰市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逛荡灯
相关专题
百兽图
相关专题
高跷牌坊
相关专题
独杆跷
相关专题
扑蝴蝶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