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民间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280
颗粒名称: 泰安市民间音乐
分类号: J607
页数: 11
页码: 35-45
摘要: 本文介绍泰安市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市著名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泰山道教音乐、泰山挑夫号子、泰山石乐、张氏唢呐、段家唢呐 、肥城唢呐、挂红灯、宁阳朱氏唢呐、腊山道教音乐、东平硪号子等。
关键词: 民间音乐 泰安

内容

泰山道教音乐[泰安市]
  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其所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就有了道教音乐《华夏颂》《步虚声》,至此泰山道教音乐幵始流行。
  道教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将民间巫觋祭祀、宫廷祭祀音乐及民间音乐的精华广泛吸收为己所用,使泰山道教音乐在历代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
  历代帝王与民间对泰山的崇拜,对泰山神的虔诚,为泰山道教和泰山道教音乐营造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空间。泰山道教音乐进入封禅大典,成为封禅仪式的重要内容,无疑大大地提升了泰山道教音乐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
  泰山道教音乐在继承道教音乐庄重、肃穆、古朴、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的同时, 还创造性地形成了气势恢弘、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这一具有深厚泰山文化底蕴的道教音乐在中国道教音乐中是罕见的。
  泰山道教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其在殿北魏道士寇谦之首创道士直诵为乐诵,泰山堂内演唱的是全真派统一的“十方韵”,为适应民俗的需要,广泛吸收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逐步形成了一大批道教音乐曲目,仅《玉音仙范》谱集就收录曲目达100多首。据普查,现可演唱曲目、岱庙馆藏曲目、散落于民间的曲目以及尚未破译的曲目达500多首。
   泰山挑夫号子[泰安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挑夫的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的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泰山之巅宏伟的古建筑群雄辩地昭示了泰山挑夫的久远历史。这是因为,泰山古建筑群所用的建材,无一不是泰山挑夫用肩膀挑上去的。
  泰山挑夫号子是在泰山挑夫常年劳作中逐渐形成的。历史上由于封禅文化的发展繁荣,泰山上必然大兴土木,泰山挑夫除了单独挑山之外,更多的是大型建筑材料的运送,这些物体,体积大、重量沉,有些多达数吨,不可能靠个体完成,要靠几人或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才能够完成。这种集体挑山,特别是负重登攀于陡峭的盘路上,随时都存在着人亡货毁的风险,这就必然要求泰山挑夫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于是就出现了指挥者,出现了指挥者高声所唱的泰山挑夫号子,从而保证挑夫的步调高度一致、行动高度统一。
  泰山挑夫号子,多采用民间小调或山歌的旋律,根据不同情况即兴填词。较平缓的山路是一种旋律和歌词;陡峭险峻处,例如天梯般的十八盘,则用更加铿锵有力、节奏更加鲜明的旋律和歌词,用于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当代,泰山索道重达上千吨的设备也是由泰山挑夫挑上去的。
  泰山挑夫号子源于民族文化的精神深处,彰显着不畏艰险、勇于登攀的民族精神, 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瑰宝。泰山石乐[泰安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石乐有约5000年的历史深度,是泰山文化元素的拓展与升华。它用音乐的形式赋予泰山石以鲜活的生命,使其闪烁着天籁般的艺术张力。在泰山文化的血统里塑泰山音乐形象,特立独行于创新与独特个性的音乐之路上。
  泰山石乐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泰山先民在祭祀泰山仪式“柴望”中,就已击石为乐祭祀天地,成为泰山石乐的源头。泰山古刹“普照寺”至今遗存着著名的五音石。
  泰山石乐用石头作为乐器,最初仅能打出节奏,或发出不同的声响,因此,被排斥在正统音乐之外,所以它的传承呈现出断代性的特征,经当代艺术家发现、升华、创造,泰山石乐终于重新走进音乐殿堂。
  泰山石乐坚守民族音乐的内在灵魂,把源于自然的生命元素用音乐发挥到极致。把泰山石发出的音响,智慧地化为音乐语言。
  泰山石乐的乐器主要由泰山石制成,根据石材金属含量不同,制成不同的乐器,泰山石乐的主要乐器有:用300多公斤原石凿空后制成的主旋律弹拉乐器,该乐器用三根胡弦,可拉亦可弹奏;此外还有石箫、石琴、石鼓等十余种乐器。并创造了石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方法。
  泰山石乐代表性曲目《石韵•泰山》,以其独特的创新、丰富的内涵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名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音乐类作品第一名。
  张氏唢呐[泰山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氏唢呐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从第一代艺人张连生创建鼓乐班至今已传承五代。张氏唢呐高亢明亮、音色优美、技巧丰富、曲目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张氏唢呐发源于泰山南麓、牟汶河北岸的泰山区邱家店镇后旧县村。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灿烂的历史赋予张氏唢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清末,张氏唢呐第一代传人张连生到直隶省(今河北省)拜师学艺,后奔走江湖,博采中原唢呐众家之长,在家乡后旧县村创立“张家班”。“张家班”不仅能吹奏,还能演唱各种戏曲。张连生不仅自己糊口营生,还广授弟子。经过十几年经营,“张家班”在十里八乡打出了名号。民国时期,张氏唢呐第二代传人张悦泉、张悦兴、张悦广兄弟三人以唢呐为武器,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创作了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歌谣和戏曲,多次参加抗战支前演出和劳动英模表彰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唢呐第三代传人张西荣、张西忠、张西恒等,积极参加文艺演出,成为农村文化的骨干力量。改革幵放后,张氏唢呐第三代传人张西忠等重建 “张家班”,第四代传承人张洪伟子承父业,致力于张氏唢呐的传承保护,先后在泰安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江西武警指挥学院文工团深造,并放弃舒适的工作回乡执掌“张家班”。
  历经百年历史,张氏唢呐逐渐形成了“吹”“演”“唱”“绝”四大特色,丰富了唢呐演奏技巧,强化了唢呐的艺术表现力,彰显了民间音乐旺盛的生命活力。
  段家唢呐 [岱岳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段家唢呐起源于明末清初,历经400多年,至今已传承了六代。段家唢呐最初是自娱自乐,因其音质清脆亮丽,演奏技法独特,曲目丰富多彩,深得人们喜爱,遂被当地大户人家或有权势地位的人家雇用,影响逐渐扩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段家唢呐曾多次应邀进泰城参加东岳庙会等民俗活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多次应邀进城参加庆祝泰安解放、全国解放,欢送志愿军赴朝,欢迎自卫反击战将士凯旋以及泰山国际登山节幵幕式演出等重大活动。
  段家唢吶第五代传承人段学礼是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唢呐、笙演奏家。第六代传承人段传斌,自8岁跟随其祖父、父亲学习唢呐,不仅继承了段家唢呐演奏的精华,而且有创新有突破,多次随团出国演出,并应邀为青岛3所大学教授唢呐课程。
  段家唢呐很好地保留了许多传统曲目,对研究泰山地区古老音乐及风俗民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肥城唢呐[肥城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肥城唢呐历史久远,以汶阳镇砖舍村李氏唢呐和安站镇陈楼梁氏唢呐最具代表性, 是肥城境内最出名的两支唢呐吹奏班子。
  汶阳镇砖舍村李氏唢呐,六代家族式传承,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现有12人从事这项传统的民族器乐演奏活动。李氏唢呐演奏中融入杂技与魔术的表演技巧,别具一格,闻之悦耳动听、视之赏心悦目;吹吐多变,收放自如;音律柔和细腻,富有感染力;指法运用灵活,刚柔并济,充满激情;演奏曲目丰富,形式变化多样。李氏唢呐的演奏成为当地民间婚庆、寿诞、丧葬等活动的重要项目,其演奏技艺和曲目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和同行们的赞誉。
  安站镇陈楼梁氏唢呐是活跃在肥城中部丘陵山区的一支优秀民间器乐演奏团队。从创始到现在,已有近130年的历史。梁氏唢呐在继承传统唢呐演奏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肥城市]肥城唢呐创新演奏技巧,创作适应民间文化需求的曲目,备受当地百姓喜爱和欢迎。这支以子承父业为传承方式的、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器乐演奏团队,其唢呐演奏技巧曾“声震三县”,远近闻名。第五代传人梁世芳创作的《欢乐的农村》《喜庆》《桃乡人》等唢呐演奏新曲目,2007年代表泰安市参加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荣获吹打乐银奖。
  挂红灯[新泰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泰地处鲁中腹地,泰沂山脉中段。2000年来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大量的民歌,成为新泰历史的珍贵记忆,新泰民歌《挂红灯》作为代表作,见证了千年沧海桑田,成为新泰的文化符号。
  《挂红灯》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美好愿望,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始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展示了旺盛的生命活力。
  新泰民歌《挂红灯》旋律优美,地域特色浓郁,极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由于历史久远,创作者、创作年代已无可考,但它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在民间流传。据考证,《挂红灯》最早作为劳动号子、山歌传唱,后来演变为节庆时在民间故事队里传唱的曲目。歌词因时代和演出对象的不同,由民间艺人重新填词,最早的歌词已无考。后经文化工作者普查考证,挖掘出前后3个不同版本的歌词。第一版歌词名为《大拜年》,主要叙述节庆期间向父老乡亲拜大年的喜悦心情;第二版歌词诞生于抗日战争期间,歌词名为《给军属挂灯》,表现了新泰人民的爱国情怀;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三版《挂红灯》,其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更精致、更优美,曲子欢快明朗、优美跳跃,生动地诠释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挂红灯》曾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上世纪90年代,著名演员、音乐人用《挂红灯》的曲谱改编成歌曲《十三不亲》,在全国一炮打响,使《挂红灯》的旋律传唱全国。
  宁阳朱氏唢呐[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氏唢呐始于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鲁中、鲁西南地区都有较大影响,宁阳、汶上、肥城、曲阜、兖州等地红白喜事大多都请朱氏唢呐吹奏。
  朱氏唢呐第五代传承人朱殿臣1955年参加全省艺人比赛,吹奏《百鸟朝凤》荣获大奖,一举成名。他与很多唢呐高手切磋技艺,将朱氏唢呐艺术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 特别是在吹咔戏方面出类拔萃。
  传承人朱殿军5岁随父学艺,能唱能拉多才多艺。13岁登台唱戏,15岁就领班演出。在唢呐吹奏的气、指、舌、情、操、韵味和吐功等方面颇有造诣。
  朱氏唢呐的后人刻苦钻研民间音乐及唢呐吹奏艺术,汲取名家各派之长,并独创朱氏唢呐“幵门” “五字开门”等技巧,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令人拍案叫绝。
  朱氏唢呐是当地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1999年,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对宁阳朱氏唢呐做了专题报道。朱氏唢呐多次荣获省、市比赛大奖。
  腊山道教音乐[宁阳县]
  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平县银山镇的腊山,素有“小岱峰”之美称。在腊山的北麓,松柏苍翠、风光秀丽,有一片清静幽雅的古建筑“祥龙观”,又称“三清宫”。宫内正殿为“老君堂”,西楼即“邱(丘)祖阁”,相传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曾在此修行。“祥龙观”在元、明、清几个朝代远近驰名,同时,道教音乐得以长期延续发展。
  相传腊山道乐曲牌多达360余首,有些曲牌为道长即兴而作。例如道长杜永奎以东平湖景色为题材的《清河柳》,根据临清民间小调创作的《临清歌》,配合世人烧香还愿的《小拜门》,以灾民逃荒要饭,身穿柳絮套成的破袄的悲惨景象写出的《柳金絮》等。
  腊山道乐以吹奏乐器为主,有小管、大管、唢呐、笙、笛、箫等。小管有的用锡制作,又名锡管;大管用梧桐木雕琢而成。大管、小管均使用芦苇扎成的哨子。击打乐器有:云锣、云鼓、磐、小铜板、铛子等。
  腊山“祥龙观”道教音乐第十九代传人,俗家弟子岳跃海,道号岳元庆,自幼跟随师祖张教普、师父杜永奎学艺,对腊山道教音乐融会贯通,成为腊山道教音乐的正宗传人。
  东平硪号子[东平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流泽村的硪号子年代久远,它来自于荒野村舍,带着浓厚的泥土芳香,上百年来, 响彻东平湖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一方音乐。陈流泽村的先辈们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这脍炙人口的硪号子,它取材于生活,传唱于劳作之中,曲调独特、言辞朴实无华。随编随唱,领号人可根据不同的时代编上新的内容,融入原创曲调之中,与应号人和谐相处,形成一曲曲动人的劳动号子。
  施工打硪是一种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自从有了硪号子,一代又一代打硪人通过有节奏的硪号子,使得繁重的打硪变得轻松愉快,同时增强了劳动者的集体观念,将十分抽象的农民素质教育融入群众的自娱自乐之中。
  劳动创造了音乐,音乐又服务了劳动人民。它植根于沃土,成长于民间,经过人民的精心培育,逐步完善,是民族音乐的奇葩。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泰山区
相关地名
岱岳区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
新泰市
相关地名
宁阳县
相关地名
东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东平硪号子
相关专题
腊山道教音乐
相关专题
宁阳朱氏唢呐
相关专题
挂红灯
相关专题
肥城唢呐
相关专题
段家唢呐
相关专题
张氏唢呐
相关专题
泰山挑夫号子
相关专题
泰山道教音乐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祥龙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