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219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运输
分类号: TD57
页数: 1
页码: 414
摘要: 本文包括水运,旱运(回采面运输,采区中间巷运输,上下山运输,大巷运输)。
关键词: 露天矿运输 采煤方法 采煤技术

内容

水运 杨庄矿水力回采工作面,经水枪落煤后,煤水混合顺溜槽流至采区峒室,经脱水、拣矸、破碎处理后,流入采区煤水仓,经煤水泵顺管道送至地面。每小时运136~162吨。
  旱运 回采面运输,1960年以人力拉筐运输,每筐200斤。1965年始用刮板运输机。1966年陶阳矿首次使用双机头30型刮板运输机。1967年用带液压移溜器的可弯曲刮板运输机,每小时运150吨。1975年曹庄、陶阳矿使用引进的综采面设备配套可弯曲刮板机,运输能力每小时达600吨。1976年在高档普采面用SGW-150型刮板机,运输能力每小时250吨。
  采区中间巷运输,1963年以前多以人力推矿车在双轨上运输。1964年以后始用刮板运输机。1966年曹庄矿首次用长260米绳架式胶带运输机,每小时运350吨。
  上下山运输,1961年前有的矿采取人推独轮车运输或轨道运输,之后,各矿多改用0.8~1.2米单滚筒绞车作单钩串车运输。1964年改用30型刮板运输机将煤运到采区煤仓,上下山辅助提升用单滚筒绞车。1983年陶阳矿轨道下山用1台3米双滚筒绞车,作双钩串车运输,每钩6辆,是全局最大的辅助运输设备。1984年查庄矿下组煤上下山用强力胶带运输机,运输能力每小时350吨。
  大巷运输,主要工具为电机车和皮带,铺设双轨道。皮带运煤,电机车运煤、矸石和其他材料,然后从井筒提升到地面。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