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21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产
分类号: TD82
页数: 5
页码: 410-414
摘要: 矿区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至1978年按矿区总体设计规划已建成全部由国内自己设计施工和国产装备的中型矿山企业。
关键词: 煤矿开采 露天开采 肥城县

内容

矿区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至1978年按矿区总体设计规划已建成全部由国内自己设计施工和国产装备的中型矿山企业。
  1959年11月,第一个东六勘探试验井投产,至1978年,先后有12对矿井投产。经挖潜改造、调整合并,至1987年国营矿合并为8个矿8对井。年设计能力393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437万吨,实际生产500万吨左右。
  1959~1967年为创建时期。初期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易。1961~1965年,有大封、杨庄、曹庄、陶阳等中型矿井正式投产,矿井始有正规的回采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机械化程度低,1961年产煤仅29.3万吨,掘进总进尺18257米,原煤成本为吨煤36.24元,亏损361万元。1962年后,由于狠抓了调整补套工程,增添设备,提高了机械化程度,1967年全局年产煤211万吨,比1961年提高6.2倍。掘进总进尺33004米,提高0.8倍。吨煤成本降至11.5元,下降68.3%。年利润由亏损转盈利2311.8万元。
  1968~1969年,“文化大革命”波及矿区,煤炭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9年9月大封矿9204面突水每小时达1628立方米,矿井半淹,停产13天,半停产7个月。全局原煤产量由1967年的211万吨,1968年降至169.6万吨,1969年降至147.9万吨。
  1970~1972年,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生产开始好转。1971年省属查庄、中高余、南高余3个矿划归矿务局管理。1970年部属4个矿原煤产量241.6万吨,1972年314.85万吨,提高30.3%。全矿7个矿产煤410万吨。
  1973~1975年,受“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原煤产量再次下降。1973年下半年至1975年上半年22个月欠产308万吨,为196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1976~1979年,原煤生产日趋回升。1976年全局开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竞赛,组织4次夺煤大会战。1977年产原煤543.78万吨。1978年以后,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矿长负责制,恢复计件、计时工资加奖励制度。1977年煤产量56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76~1979年4年为国家产煤2103.843万吨,上交利润1.2亿元。
  1980~1981年为生产调整时期。1980年前出现过掘进跟不上,造成采场紧张状况,经过调整,1981年底基本缓和。由于中高余井煤量采完,原煤产量开始下降。由1979年的567万吨,1980年降为527万吨,1981年497万吨,但均完成国家计划。
  1982~1987年,全局进行企业整顿,以抓质量、抓安全工作为重点,改革企业管理,完善了经济责任制。采掘区队实行计件浮动工资制。生产使用了高档普采设备。全局煤产量连年上升,1981年为497万吨,1982年506万吨,1983年为512.3万吨,1984年为533万吨。1985年杨庄矿、陶阳矿先后突水淹井,原煤产量下降到476.139万吨,亏损779.2万元。1987年恢复到493.03万吨。全局掘进总进尺超额完成计划,百万吨死亡率降到0.4人。1958~1987年,共产原煤9374.51万吨,其中统配煤矿9151.7万吨,县属煤矿222.81万吨。1987年煤炭工业总产值15735万元,其中统配矿15139万元,县属矿596万元。统配煤矿利润总额893万元,县属矿3万元。年末固定资产总值48382万元,其中矿务局系统44898万元,县属矿3484万元。
  1987年9月,煤炭工业部授予肥城矿务局为全国质量标准化矿务局;查庄、杨庄、曹庄、陶阳煤矿为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大封、国家庄、白庄、南高余煤矿为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