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21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自然条件
分类号: P618.11
页数: 2
页码: 403-404
摘要: 本节内容包括地层构造,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煤,二、含水层)。
关键词: 成煤环境 煤田 肥城县

内容

肥城煤田位于肥城盆地中心。四周山岭由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山岭标高由+250~+66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亚粘土、亚砂土覆盖的平原。煤田区内有群英、群将湖等5座水库;有康王河、月庄河、仪仙河、群将河、大封东河、董庄铺河、穆庄河、大留河等季节性河流。煤田南沿是泰肥铁路,长50.5公里。肥城矿务局所属的8个矿井,除南高余矿外均有专用铁路线。泰平公路纵贯煤田。煤田区内有老县城和老城、王瓜店、湖屯、石横4个镇,51个行政村。
  地层构造肥城煤田位于肥城断层F1南侧,处在东、西、北3面断层切割的断陷内。煤系地层为向北倾成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自西而东,由北东渐变为东西,再变为北东向,至煤田东部边界转南北方向。倾角6~12°,靠近大断层变陡达30°以上。除西四、五井田和中三、西十井田外,其他井田有褶皱构造,大部为短轴倾伏向背斜构造。煤田断裂构造发育。西部断层多北东向密度大;东部多北西向,密度小,一般为70°以上的正断层;逆断层落差小,数量少。火成岩仅见于中二井田西翼,西二、三、六井田的北翼,分别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延长的岩墙,厚约0.5~3米的辉绿玢岩。
  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煤田四周是由花岗片麻岩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所构成的山岭;盆地为向西南缓倾的山前冲积平原。四周山区为区域地面分水岭。地表水皆汇入康王河、汇河,流向西南汇入大汶河,构成独立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盆地平原区广布第四系冲积层,含孔隙型潜水,与煤系含水层无水利联系,受构造活动引起的断裂、裂隙,使煤层含水层与山区、煤系底盘的含水层发生密切联系,致煤田水文条件复杂化。
  二、含水层 第四系孔隙水,冲积层厚10~120米。东部间夹2~5层含水砂砾层,西部为含水砂姜层。煤田内单位涌水量每秒米0.041~0.927公升,水位深1.64~3.06米。底部有良好的砂质粘土隔水层。
  山西组砂岩裂隙水,主要是3层煤顶和底板砂岩水。井筒穿过时,一般涌水量每小时25~54立方米,白庄矿最大342立方米,曹庄矿最小,仅见淋水。
  太原群灰岩裂隙洞穴水,共有3层。一、二层能疏干。四灰为8层煤顶板,厚3.8~7.09米,洞穴裂隙发育,属中等含水层,一般能疏干。只有煤田西部的中浅部属强含水层,必须先治好才能开拓。
  本溪群徐家庄灰岩水,厚5.85~12.7米。上距10层煤14~29.51米,含水由小至特大,浅大深小。钻孔抽水量,每秒米0.002~20.4公升,静水位+60米,对开采9、10层煤有严重突水威胁。已发生每小时突水1000立方米以上的事故5次,造成严重损失。
  奥陶系灰岩洞穴裂隙水,厚度800米。洞穴裂隙十分发育,含水丰富,是煤田的主要水源层。洞穴最大直径13.03米,一般0.25米以下,分布不均,浅大深小。钻孔抽水量最大每秒米34.123公升。均为承压水,对开采9、10层煤有严重突水威胁。
  水源层水质,矿化度每公升0.2~0.3克,属重碳酸钙镁型水,有害毒物不超国家规定标准,合乎饮用标准。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