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荒山荒滩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9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荒山荒滩造林
分类号: S728.1
页数: 2
页码: 335-336
摘要: 民国初年,荒山荒滩“除官有之五百方里外,余均由民间承领造林”。1921年,牛山、沙沟村河套淤地两处公有林3.7万株;私人在牛山、尚里村山麓、康王河、汇河、汶河沿岸等地,开办森林公司11处,植树9.79万株。1935年,荒山荒滩造林105亩,植树3.27万株。1937年后,连年战争,荒山荒滩造林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全县山滩林地面积仅有650亩。
关键词: 荒山造林 荒地 肥城县

内容

民国初年,荒山荒滩“除官有之五百方里外,余均由民间承领造林”。1921年,牛山、沙沟村河套淤地两处公有林3.7万株;私人在牛山、尚里村山麓、康王河、汇河、汶河沿岸等地,开办森林公司11处,植树9.79万株。1935年,荒山荒滩造林105亩,植树3.27万株。1937年后,连年战争,荒山荒滩造林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全县山滩林地面积仅有650亩。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开展荒山造林,封山育林。1952年,县、区建立14个荒山造林点。荒山造林6200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92.8%,封山育林3400亩。1955年荒山造林9750亩,但成活率较低。至1957年,全县绿化荒山荒滩1.89万亩。以后学习外地经验,采取苗栽和治山整地造林,提高了植树成活率。1962年,全县荒山荒滩造林1.7万亩,治山整地造林9800亩,封山育林1.02万亩。1963年,县委、县人委成立绿化指挥部,在康汇河、汶河沿岸及滩涂植树造林。当年,采取国社合营的形式,进行荒山造林。至1965年,两河滩涂造林7515亩,植棉槐5.2万墩;国社合营造林1.5万亩。全县绿化荒山荒滩7.2万亩。1970年以后,林业生产以平原绿化为重点。1970~1978年,全县荒山荒滩造林1.2万亩,治山整地造林7600亩。
  1981年,实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政策,全县将4.2万亩荒山划给23939个农户作为自留山。1982年,林业生产推行承包责任制,加快了荒山荒滩绿化。1985年,全县荒山荒滩造林3.2万亩,治山(滩)整地造林1.7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推广侧柏塑料容器育苗200万个。1986年,县政府按照泰安市政府提出的肥城县1987年完成治山整地造林任务的要求,1987年全县29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完成治山整地造林3.3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新植幼树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全县绿化宜林荒山21.5万亩,占宜林荒山面积的94%。绿化宜林滩1.3万亩,占宜林滩面积的93%。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