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护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9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防护林
分类号: S727.2
页数: 2
页码: 330-331
摘要: 1935年《肥城县林业报告》载:“本县荒山约有305000亩”,土质多为砾土”,“沿河沙地约3000亩”,“统计全县山荒,约可植树六千万株,沙地约可植六千万株”。民国初期,全县建立私人森林公司9家。在肥河、寿星庵山坡及燕谷沟、耀子河、福阳泉河、牛山山麓、凤凰山、康王河等处植树造林4300余亩。1940年前后,遭战争破坏,多数林木被砍光。1949年全县仅有防护林367亩。
关键词: 防护林 防护林带 造林

内容

1935年《肥城县林业报告》载:“本县荒山约有305000亩”,土质多为砾土”,“沿河沙地约3000亩”,“统计全县山荒,约可植树六千万株,沙地约可植六千万株”。民国初期,全县建立私人森林公司9家。在肥河、寿星庵山坡及燕谷沟、耀子河、福阳泉河、牛山山麓、凤凰山、康王河等处植树造林4300余亩。1940年前后,遭战争破坏,多数林木被砍光。1949年全县仅有防护林367亩。水土流失面积576.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7%。
  1952年12月,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建立了以牛山林场为中心的水土保持点。采取国家扶持,发动群众营造防护林。种植密度,每亩植松柏333株,刺槐222株。1956年全县营造防护林8700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40.6%。其中牛山林场营造防护林3306亩,占全县营造防护林面积的38%。1962年全县水土流失控制面积达45.8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
  60年代,防护林建设以营造河道防护林为主。同时采取“封造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1964年仅康王河、汶河流域一次造林7517亩,植棉槐5.2万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30.2%。1965年,营造防护林2831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5.6%。1970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部分社队出现毁林造田现象。至1977年全县毁林造田6500亩。1978年全县有防护林5.41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3.5%。
  1980年,全县实行25度以上山坡退耕还林。1981年退耕还林4700亩。全县防护林达64065亩,占有林地面积39.2%,1982年后,县政府鼓励农民进山下滩承包,实行封造并举,小流域综合治理。至1985年全县承包山滩林业专业户107户,承包经营面积45199亩,造林39990亩。
  1987年,全县防护林12.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牛山、陶山、马山、肥猪山、岈山等山区水库上游的陡坡及土层薄的坡段以及汶河、康王河沿岸。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1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