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9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林
分类号: S727.3
页数: 1
页码: 329-330
摘要: 境内经济林种类较多,1908年《肥城县乡土志》载:“果则羊枣、樱桃、柿、梨、柰、李、栗、山楂、核桃、石榴、银杏、葡萄、文官果、无花果皆为美品。”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肥城东南乡多植花椒、柿树,附郭平原尽属桃林。”花椒多产于山头岗岭,以虎门一带品质最优。刘庄核桃、虎门柿子皆为当地土特名产。1931年全县有枣林2000亩,年产枣120万斤。1949年,果园面积600亩,年产果品146万斤。其中水果97.8万斤,占67.0%;干果48.2万斤,占33%。
关键词: 经济林 造林 森林经营

内容

境内经济林种类较多,1908年《肥城县乡土志》载:“果则羊枣、樱桃、柿、梨、柰、李、栗、山楂、核桃、石榴、银杏、葡萄、文官果、无花果皆为美品。”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肥城东南乡多植花椒、柿树,附郭平原尽属桃林。”花椒多产于山头岗岭,以虎门一带品质最优。刘庄核桃、虎门柿子皆为当地土特名产。1931年全县有枣林2000亩,年产枣120万斤。1949年,果园面积600亩,年产果品146万斤。其中水果97.8万斤,占67.0%;干果48.2万斤,占33%。
  建国后,人民政府鼓励、扶持农民发展经济林。1954年,全县果园发展到1664亩,是1949年的2.8倍。安临站乡五虎门一带山坡道旁柿树约10万株,年产鲜柿100万斤。1955年全县经济林2653亩,年产果品1336万斤,是1949年的9.2倍。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私人经济林全部折价归集体所有。在“共产风”的影响下,一度出现“大队包揽,小队不管”的现象,果品产量连年下降。1963年总产269.78万斤,其中水果208万斤,比1955年下降79.8%。其间发展以苹果为主的集体经济林7.3万亩,保存率仅为4%。1964年后,落实林业政策,经济林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发展果树1.5万亩,年产果品410.21万斤,其中水果323万斤。1970年后,果树陆续进入结果期,年产量逐年增长。1975年,全县水果产量达到1130万斤。
  1978年以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林迅速发展。各公社统一规划,统一治理,成片发展经济林。部分农民在自留地、责任田种植果树,村周围出现了大批小果园。1981年,全县经济林发展到40343亩,其中苹果23058亩,占57.2%。为保证粮食作物面积,全县果粮间作达63036亩。1982年集体果园实行承包责任制,集体与农民签定合同,规定10~15年不变,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1985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8.5万亩,鲜果年产量3205万斤,为历史最高水平。干果产量达到204.6万斤。1987年全县经济林13.69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6.7%。果园面积9.2万亩,其中苹果园47838亩,占52%;桃园36043亩,占26%。年产水果3164.8万斤,是1949年的32.4倍;年产干果290.6万斤,是1949年的6倍。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