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饲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945
颗粒名称:
饲育
分类号:
S883
页数:
1
页码:
324
摘要:
建国前,群众养蚕均用土法。蚕农自制蚕种,谷雨后3天开始,置蚕种于锅台、坑头之上,或被褥内催青。用禽毛重扫收蚁。后在居室内饲喂,用谷草、麻杆、树枝等作簇具。蚕茧产量低,质量差。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育茧者均用土法,故有桑老食缺,桑价居奇情事”。
关键词:
蚕饲育
方法
肥城县
内容
建国前,群众养蚕均用土法。蚕农自制蚕种,谷雨后3天开始,置蚕种于锅台、坑头之上,或被褥内催青。用禽毛重扫收蚁。后在居室内饲喂,用谷草、麻杆、树枝等作簇具。蚕茧产量低,质量差。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育茧者均用土法,故有桑老食缺,桑价居奇情事”。
建国初期,养蚕多沿用旧法。1952年,全县养蚕57张,产茧2000斤。60年代后,由户养转为集体饲养。养蚕社队建蚕室,设置蚕具、配调温消毒器具等,采用新法饲育。1962年,全县实现共催,用煤(柴)加温、补湿,催青温湿度得到控制,保证了催青质量。1965年,全县普及秋季养蚕,改一季养蚕为夏、中秋、晚秋三季养蚕。当年,全县养桑蚕12张,养蓖麻蚕537盒,年产茧2100斤。1970年后,推广新法养蚕,实行科学管理。收蚁改用桑引法、网收法。小蚕实行严格消毒,精选良桑,适时提高温度,提前扩座,及时匀座、给桑等规范饲养。大蚕采用蚕匾育。蚕茧数量、质量明显提高。1974年,全县停养蓖麻蚕。1975年,全县养蚕628张,产茧2.5万斤。1978年,全县蚕茧产量达到15.3万斤。
1983年,集体桑园实行承包或折价归农户,由集体饲养变为家庭饲养。当年,全县养蚕3721户,养蚕5820张,产茧29.9万斤。同年,开展簇具改革,普及推广方格簇。1985年,全县养蚕14662.5张,产茧73.8万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全县养蚕户发展到5191户,养蚕11079张,产茧54.9万斤。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