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9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殖
分类号:
S96;S682.32
页数:
5
页码:
318-322
摘要:
鱼类养殖县内养殖鱼类,以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亦称中南鱼)为主,其次是鲤鱼、鲫鱼。1979年引进团头鲂。翌年试养中华毛蟹。1983年试养罗非鱼,越冬保种亦获成功。1987年又引进白鲫、方正鲫等新品种。水生植物养殖汶阳、安驾庄、王庄、石横、湖屯等乡镇,群众素有养藕植苇的习惯,并逐步发展了蒲草、茭白、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
关键词:
养殖鱼类
水生植物
肥城县
内容
鱼类养殖县内养殖鱼类,以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亦称中南鱼)为主,其次是鲤鱼、鲫鱼。1979年引进团头鲂。翌年试养中华毛蟹。1983年试养罗非鱼,越冬保种亦获成功。1987年又引进白鲫、方正鲫等新品种。
一、鱼苗生产 1960年城关公社东风水库建鱼池6个,面积7.5亩。从东平县购进鲤亲鱼,进行人工产卵孵化,因鱼池漏水未成功。同年,边院公社曾利用人造湖孵化鲤鱼亦未成功。1961年汶阳公社西徐大队,将体重2~3公斤的鲤亲鱼7尾,放入1.3亩的坑塘中。谷雨时节,在水中用木杆搭架,吊绑棕皮鱼巢,2~3天后,鲤鱼产卵,4~6天孵出鱼苗2万余尾,首次获得成功。1978年,上庄炉水库,建圆形产卵池1个,单环孵化环道2个,蓄水池1个。利用水库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孵化,催产鲢鱼、鳙鱼、草鱼23组,获卵约526万粒,孵化鱼苗186万尾。1980年,从东平县鱼种场购进杂交鲤鱼卵、团头鲂卵约100万粒,分别放入上庄炉水库鱼池、群将湖水库鱼池和仪阳公社孙小庄方塘,孵化鱼苗40万尾。1981年在群将湖水库进行鲤鱼人工孵化,年产鱼苗30余万尾。
二、鱼种培育 1962年6月,汶阳公社浊头村,从安徽省安庆县引进鲢、鳙鱼苗100万尾,置于3亩坑塘中培育,因管理不善,生产鱼种很少。1967年,在上庄炉水库和大王水库设培育点,建培育池6个,面积13亩,投放鲢鱼、草鱼苗88万尾,培育鱼种28万尾。上庄炉水库的4个鱼池,面积8亩,由兖州鱼种场购进鲢鱼苗38万尾,生产鱼种21.2万尾,培育率为55.8%,在水库中放养,创自培鱼种进行成鱼养殖的先例。1972年,在小塘坝和小坑塘进行鱼种培育试验,放养寸片鱼种30万尾,生产大规格鱼种21万尾。1974年,在上庄炉水库进行网箱培育鱼种试验,580平方米的网箱中放养寸片鱼种20万尾,生产大规格鱼种14万尾。1978年,安驾庄公社上江、上后,汶阳公社袁寨、西高淤和泉河鱼场等单位,建鱼池34个,面积90亩,投放鱼苗307万尾,生产鱼种988万尾。1987年,全县鱼种培育点发展到17处,面积195亩,放养鱼苗726万尾,生产鱼种230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50万尾,改变了长期外购鱼种养成鱼的局面。
三、成鱼养殖 1961年,首次从安徽省购进乌仔250万尾,分别投入汶阳公社西徐坑塘、仪阳公社陈庄小塘坝、桃园公社西尚小塘坝等水域,养殖面积800亩。但因天旱缺水,加之管理不善,效果欠佳。1963年,又从安徽巢湖鱼种场购进鲢鱼、鳙鱼、草鱼鱼种20万尾,放入群将湖、大王水库和王庄公社东孔坑塘等水域,养殖面积900亩。从此,县内水产业由自然生长转向人工养殖。至1987年,全县养殖水域面积达1.3万亩,占可养鱼面积的68%。
1.水库养殖1963年群将湖、大王水库始养成鱼,体重在1公斤以上,大者2~3公斤。1964年,上庄炉、北仇、东风、陈楼等水库,放养鱼种,发展成鱼养殖。1986年在潮泉乡大王水库进行小(一)型水库半精养试验,亩产鱼61公斤,总产6100公斤。1987年,北仇水库进行施肥精养,产鱼2.4万公斤,收入5万余元。本年全县开展成鱼养殖的水库、塘坝有250处,养殖水域面积达7400亩,产鱼74000公斤。
上庄炉水库,1962年始养鲤鱼种20余万尾,以增殖水库鱼类资源。1964年,库区村队出动木船8只,捕鱼3500公斤。同年冬季,投放中南鱼种20余万尾。1967年4月,水库管理所组织沿库村队成立渔业管理委员会,并建立18人的渔业队,建鱼种培育池18亩,购置渔船、渔具。各村按被淹土地确定股份,按股投资、投劳力、按劳分红。实行自育、自养、自捕。鱼类资源迅速发展,鱼产量大幅度增加。1973年年产鱼3.04万公斤,平均亩产15公斤,最高网次5500公斤,最大鱼重40余公斤。1967~1981年共捕鱼19.4万公斤,收入20余万元。1984年,该库由安临站乡承包。1987年年产鱼2万公斤,收入5万余元。
群将湖水库,1978年利用大封煤矿井下水灌库,进行大坝灌浆防渗处理,投放鱼种2万尾。1979年建鱼池6个,面积8亩,与水库成鱼养殖配套生产,年培育鱼种15万尾,捕鱼1万余公斤,产值达3万余元,被评为泰安地区小(一)型水库开展多种经营的先进单位。
2.池塘养殖 1961年汶阳公社西徐村在70亩坑塘中,投放鱼种5万尾。翌年秋后鱼重0.5~0.6公斤,捕鱼2000余公斤。1974年汶阳公社池塘养鱼450亩,亩产150公斤以上。1979年改浅塘为深塘,扩小塘为大塘,变死水塘为活水塘;机井、渠道配套,添置拦鱼设备,实行科学养殖,推广精养法,池塘养鱼迅速发展。1980年,汶阳公社改造池塘94个,面积400亩,配套机井11眼,亩产鱼由150公斤增至230公斤以上。1984年北尚任村池塘养鱼10亩,亩产鱼339公斤。1986年,宋孝门村宋绪迎承包12亩池塘,产鱼4716公斤,收入1.2万余元。至1987年全县池塘养鱼水域面积2901亩,产鱼21.76万公斤,平均亩产鱼75公斤。
3.河道养殖1971年,汶阳公社西高淤村在泉河筑坝蓄水养鱼,面积65亩,年产鱼3800余公斤。1987年又建鱼塘2个,面积50亩。1973年,汪城宫、河岔口、杨家庄、肖家店、李家炉等村组成泉河鱼场,拥有水域面积80亩,配套鱼种池12亩。1983年东付村利用原有的一座小塘坝养鱼,面积62亩,年产鱼1.5万公斤,收入4万余元。自1984年以来,王东村、孙庄、百福图等村,先后建沙滩鱼池150亩,发展渔业生产。
4.塌陷地养殖 1969年,城关公社曹庄大队,从山东省淡水研究所购进鱼种2万尾,置于20亩塌陷地水域中养殖,亩产鱼200公斤。此后,王瓜店镇马庄、尚古庄、东大封,湖屯镇国庄、董庄铺、陶阳,石横镇中东、中西、南高余、北高余、查庄、新胜、马坊等村先后开展了塌陷地水域养鱼。1979年,张庄利用塌陷地建成鱼池12个,面积260亩。1984年湖屯区改造塌陷地863亩,建鱼池300亩。1985年石横镇中东、中西村在180亩塌陷地水域中养鱼,亩产313公斤。至1987年,全县已开发利用塌陷地水域2298亩,产鱼14.6万公斤。
水生植物养殖汶阳、安驾庄、王庄、石横、湖屯等乡镇,群众素有养藕植苇的习惯,并逐步发展了蒲草、茭白、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
一、莲藕 汶阳镇砖西、宋孝门等村养藕有百余年的历史,且以藕瓜肥大、色白细嫩、甜脆无渣、淀粉多、纤维少而闻名。1956年全县养藕720亩,产藕72万公斤。1966年465亩,产藕43万公斤。1975年,城关公社西月庄,由济南北园引进新藕种,试养浅水藕1.3亩,当年产藕1300公斤。1976年从安徽芜湖和河南杞县引进白莲藕、鸭蛋藕等浅水藕种5万公斤,在城关、王瓜店、湖屯、石横等公社养殖,面积533亩,产藕40万公斤。1978年,全县养藕面积606亩,年产90万公斤。至1987年,全县养藕623亩,年产85万公斤。
二、芦苇 县内芦苇养殖多分布于汶阳、安驾庄、安临站、湖屯、石横等地的河滩、洼地、塌陷地及水库等浅水区。西陆房、王峪等村所产芦苇,茎粗、壁厚、质坚,适用于建房和加工苇屏风等。1956年全县养芦苇1000亩,产苇110万公斤。1966年830亩,年产69万公斤。1978年1713亩,年产168万公斤。1987年养殖面积扩大到2657亩,产苇578万公斤。
三、蒲草 1962年由外地引进,养殖于石横、湖屯等洼地,面积仅3亩,产蒲草500公斤,1966年发展到95亩,1978年315亩,至1987年,全县蒲草面积发展到400亩。
茭白又名茭瓜或茭笋。1975年城关公社西月庄生产队从平阴县引进茭白苗5000株,养殖面积1亩,年产茭白2500公斤。之后,其他社队亦有养殖。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