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品种引进与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8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引进与改良
分类号:
S813.9
页数:
4
页码:
308-311
摘要:
本文品种包括有牛,猪,鸡,羊,马,驴,兔,貂,蜂,狐,鹿。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品种类型
畜禽
内容
牛县内多饲养本地黄牛。建国后,曾引进蒙古、南阳、华南等地良种牛,因适应性差,渐被淘汰。1965年,在尚里大队建鲁西黄牛繁殖基地。1974年,投资2万元,又在岔河店、西张、东付村、西徐、柳沟、仪阳大队发展良种繁殖基地,引进鲁西黄牛26头,秦川牛6头。至1978年,共繁殖鲁西黄牛85头,秦川牛21头。其间,全县还先后引进秦川种公牛50头。嗣后,品种改良向肉役、乳肉兼用型发展。1978年引进利木赞、海福特、西门塔尔肉用品种牛冷冻精液颗粒。1980年从内蒙古和辽宁引进夏洛来、海福特种公牛2头,并自制冷冻精液颗粒,全县推广冷配技术,在汶阳、安驾庄、老城等6个公社建立了冷冻精液配种站。1982年全县制作夏洛来牛和鲁西黄牛冷冻精液颗粒1.5万粒,平均活力在40%以上。冷配当地黄牛2066头,平均受胎率62%;生产肉用牛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1080头。杂交一代牛出生个头大,生长发育快。
1984年制造夏洛来、鲁西黄牛冻精颗粒10000粒。引进中国黑白花奶牛冻精颗粒300粒。当年,全县共存冷冻牛精液颗粒55000粒,冷配1250头。1985年暂时停止冷冻牛精液颗粒的制造。
猪 以养当地黑猪为主,占饲养总头数的80%。当地黑猪属全国“三北”黑猪范围,莱芜猪型,产仔率高,一头母猪每窝产仔平均12头,最高21头。产仔年限一般8~10年,最长20年,且有耐粗饲,母性好,鬃毛质优,脂肪沉积能力强等优点。1958年尚里大队养猪场率先引进约克夏良种猪40头,以后其他单位陆续引进。1963年,西付村、十里铺大队和李家坡生产队引进新金猪228头,当年繁殖3000头。1974年西大封、东大封、十里铺、西付村、王东、南仪仙、尚里、百尺等大队和石横公社的青年农场、县良种场先后引进沂南公猪65头,母猪850头;内江公猪24头,母猪350头;北京黑公猪12头,母猪60头。另外,还引进垛山、荣昌、长白等优良品种猪。1976年引进哈白公猪25头,母猪250头。通过良种引进,品种杂交改良,育肥效果显著提高。据资料记载,1933年生猪出栏体重不足100斤,1965年生猪出栏体重提高到120斤,1981年增加到213.4斤,比1965年提高77.8%。育肥期由1965年前的12~18个月,缩短到8~12个月。1985年出栏率104.7%,为历史最高水平。
1984年始进行瘦肉型猪生产实验,建立了小型瘦肉猪繁育体系,以罗窑村为试验基地,选择符合莱芜I系标准母猪15头,符合Ⅱ系标准的35头为母猪群,引进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3个优良品种的公猪5头,进行“大约莱”(大约克夏♂×莱芜♀→F′)、“本地猪”(莱芜♂×莱芜♀→F′)两个组合试验。同时,王瓜店、桃园、湖屯、潮泉、仪阳等10个畜牧兽医站引进了大约克夏52头,进行了经济杂交。1985年全县有基础母猪150头,引进大约克夏公猪27头,进行了“汉莱”(汉普夏♂×莱芜早→F′)、“杜莱”(杜洛克♂×莱芜♀→F′)两个组合试验。瘦肉杂交育肥猪日增重平均为510克,肉料比为1:3.40,瘦肉率为50~52%。1987年,全县引进和选育良种公母猪700头,其中莱芜母猪532头。17处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了瘦肉型公猪,年配种9500头,占社会配种量的60%,出栏瘦肉杂交育肥猪4万头。
鸡 当地鸡,体型小,产蛋低。建国后,曾先后引进寿光、芦花、安徽、欧洲黑、九斤黄、季花等优良品种。1972年西大封大队引进肉用鸡白洛克5000只,育成3200只。建孵化室1处,电孵箱3台,容量为来15000枚。1974年,东大封大队引进来杭鸡15000只,育成6500只,户养种鸡。建孵化室1处,电孵化箱3台,容量为25000枚。1978年西大封又引进星布罗肉用种鸡。1982年县畜牧部门从泰安牧场、济南鸡场和黄河农场引进“星杂288”60000只,分别在西大封、王东、十里铺、东大封、孙庄、曹庄、安驾庄、小姜庄、张庄等大队饲养,当年育成42000只,公母比例1:8。1985年县畜牧公司从青岛引进“京白Ⅲ”种蛋2万枚,育成12000只种鸡,在全县推广繁殖。经过杂交改良,鸡的品种发生了很大变化。至1982年,杂交改良鸡已占养鸡总数的25.4%,生产性能比本地鸡有较大提高。1984年全县养鸡350万只,其中良种鸡200万只,占60%。1985年大力普及电孵,全县建电孵化室124处,孵化雏鸡556万只,其中良种鸡371万只,外调良种蛋131万枚。1987年全县电孵雏鸡410万只,其中良种鸡占70.6%。
羊建国前,县内主要饲养绵羊、山羊。绵羊属毛肉兼用型山地蒙羊,山羊以青山羊为最多,兼有少量黑山羊和奶山羊。1963年引进良种考力代半细毛羊25只,分别饲养在孙楼和尚里大队,与本地绵羊杂交改良。1976年引进美利奴羊650只,高加索羊520只,进行绵羊杂交改良。至1981年全县存养细毛改良羊28241只;半细毛及改良羊18566只,产毛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1974年县外贸局与县供销社联合从菏泽等地引进青山羊3500余只,分别在王庄、安临站、桃园公社饲养,进行纯种繁殖,至1982年,全县存养21000只,年产青猾皮4万张。1987年,全县羊存栏160926只,细毛、半细毛羊及改良羊66366只,占41%,青山羊47260只,占29%。年产羊毛44.2万公斤,青猾皮12万张。
马建国前后,境内主要有蒙古马、新疆马及少量四川马。后来又引进了苏重輓、阿尔登、苏高血以及本省培育的渤海马。经杂交改良,役用性能及体尺都有明显提高。1978年后,马的数量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逐年减少。1987年全县共养马920匹。
驴 县内品种多为山地毛驴,体型矮小。
1970年前后曾引进德州驴,杂交改良后体型增大,役用性能和经济价值均有提高。
兔 县内所养家兔属肉用型。1961年引进毛用安哥拉兔,由仁贵山、前韩大队饲养,与当地兔进行杂交改良,培育毛用兔。1980年引进德系安哥拉兔2万只,分别在蒋庄、指挥庄、郭场村和老城畜牧兽医站进行杂交改良,培育杂交一代10万只。1981年,柳沟、西大封大队引进日本大耳肉用兔2500只。1982年老城公社兽医站引进加利福尼亚肉用兔20只,与本地兔杂交,培育肉毛兼用商品兔。1985年全县养兔123219只,为最高年份。出售兔毛34600斤,肉食兔36500斤。1987年全县引进加利福尼亚、意大利肉用种兔2500只。
貂 1972年引进苏联黑貂120只。1979~1982年又引进日本黑貂470只,苏联黑貂500只,分别在汶阳、湖屯公社试养。
蜂建国前,养蜂者发现流动蜂群,将蜂引在土窝上饲养,每窝年产蜜15~20斤。1974年曾引进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与当地蜂杂交。杂交蜂每箱年产蜜100~120斤。
狐、鹿 1978~1981年,柳沟、西大封、马庄等大队曾分别引进“青紫兰”银狐、东北梅花鹿试养,至1984年因试养效果欠佳而停止。第三节饲草饲料 资源粗饲料以麦秸、豆秸、谷秸、玉米秸、高粱叶、地瓜秧、花生蔓等为主。据1982年资源调查,全县粗饲料资源总量8.2亿斤,可饲用量5.68亿斤,可利用率69.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