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管理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885
颗粒名称:
管理措施
分类号:
S815
页数:
2
页码:
307-308
摘要:
本文包括一、畜禽棚舍(猪舍,鸡舍),二、饲养技术(养猪,养鸡)。
关键词:
畜牧业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法
内容
一、畜禽棚舍 建国前,大牲畜棚舍多数与猪羊同圈,棚舍简陋,夏不蔽日,冬不御寒,少数为一畜一棚。1956年大部分农业合作社建单落水或双落水式大牲畜棚,一般每间长3.5米,宽4米,设石槽。每个饲养员管理5~10头牲畜。1962年大牲畜由生产队集体饲养后,多数牲畜棚冬季增设炉灶,挂草帘取暖保温,改善饲养管理条件。1981年后,农户牲畜棚舍形式多样,条件进一步改善。
猪舍,旧时很简陋,群众多在院内或院外背风向阳处建单坡或平顶敞式猪圈。一般一猪一圈。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多数农业社建能容4~6头猪的大猪舍,并学习阳谷县石门宋集体养猪经验,发展“两头忙”猪舍,即猪舍设下坑台阶,一端进舍,另一端设凉台。1966年发展“弓”形猪舍。1975年推广西大封创建的通栏隔间、密闭开放相结合的大猪舍。至1987年猪舍由专业户和个体户自建,形式不一。
鸡舍,建国前,农户多采用散养法,设简陋鸡窝。较好的为双、单落水式鸡舍,一般分两层,上层下蛋,下层为窝。1975年推广西大封创建的双落水式保温鸡舍。1978年后不断改进养鸡设施,多数户改散养为圈养。1985年以后部分农户和职工家庭采用平面式养鸡笼。养鸡专业户多采用阶梯式立体养鸡笼。
二、饲养技术 建国前,在大牲畜饲养管理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农民也积累了一些饲养经验,如“草膘料力水精神”、“有料无料四角拌到”、“马无夜草不肥”等。建国后,政府建立畜禽饲养专业机构,对畜禽饲养及时进行科学技术指导,推广先进饲养经验。1957年推广王庄区孔庄的“三勤、四好、四净”经验(勤垫栏、勤刷槽、勤添草;食槽刷洗好、拌草棍管理好、水缸管理好、牲畜饮水好;饲草干净、畜体干净、牲口场子干净、饲养院干净)。1961年全县普遍实行“六防”(防使役过重、吃霉烂草料、赶牲畜急跑、爬陡坡、急转弯、打冷鞭),“四固定”(固定专人饲养、专人使役、农活范围、劳动定额),“两照顾”(在草料上照顾弱病牲畜、怀孕牲畜),“三罚”(致使母畜不配、孕畜流产、幼畜死亡者罚),“一分养”(孕畜与非孕畜分开喂养),“一结合”(使役员与饲养员结合),“一奖励”(奖励繁殖幼畜多的饲养员),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
养猪,建国前,群众对养猪摸索出吃喝、拉尿、起卧三定位的方法。养肥猪用“穷养猪法”,以粗饲料为主,一粗到底。之后,普遍采用“吊架子”育肥法,即在猪长到40~80斤时,多喂粗料,扩大猪的肠胃容量。然后,加多精饲料,使猪增肥。70年代后,广泛运用“一贯育肥法”,在整个育肥过程中不更换饲料,一贯到底。1975年始推广东大封和西大封村的“快速育肥法”,即昼夜喂食,白天三次,夜间一次,育肥效果良好。1984年县内开始发展瘦肉型猪,采用“稠喂”和“前足后限”育肥法,即干料加水1.5倍,泡后生喂。日喂三次,另设水槽,喂后让猪喝足水;50公斤前饲量不限,50公斤后逐步限食。初期限量不超过2.4公斤,后期不超过3公斤。
养鸡,由建国前的传统饲养,逐步发展到科学饲养。如机械化育孵,疫病防治,按营养比例配制复合饲料喂养等。新的管理技术加快了养鸡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