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治理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87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治理措施
分类号:
S157
页数:
2
页码:
302-303
摘要:
建国前,县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多在山区丘陵地带进行。当时的主要措施: 一是砌地堰垒石坝:群众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依照地势高低,在低的一面砌上石堰,造成梯田,控制水土流失。为了排水又在地块的一角或正中修3~5米的“水口”,便于大雨时排水。每年冬季检修加固地堰石坝,岁岁如此。
关键词:
侵蚀指数
土壤侵蚀
土水体系
内容
建国前,县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多在山区丘陵地带进行。当时的主要措施: 一是砌地堰垒石坝:群众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依照地势高低,在低的一面砌上石堰,造成梯田,控制水土流失。为了排水又在地块的一角或正中修3~5米的“水口”,便于大雨时排水。每年冬季检修加固地堰石坝,岁岁如此。
二是闸山沟建谷坊:依照大大小小的山沟,修石坝,防止山洪暴发和水土流失。布山、陶山、牛山均有山沟石坝。
三是植树造林:据1935年《肥城县林业报告》中记载:“肥境为多山之区,造林最为适宜”。全县山荒地约有30.5万亩,土质多为砾土,可植树6000万株。沙地3000亩,可植树60万株。当时的县政府鼓励群众集资造林,如振业森林公司,1922年登记,经理人陈玉藻,招股200份,资本3000吊。茂生森林公司,1927年登记,经理人鹿资和,招股500份,资金2000元。此外还有耀东森林、泉河森林、成业森林、安风森林、茂叶森林、康济森林6个公司,共植树150余万株。大量植树对水土保持起到很大作用。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52年,县政府建立了以牛山林场为中心的水土保持点。1956年,先后在王瓜店区的邓李付、姜庄,安驾庄区的大龙岗石等地,闸山沟、建谷坊,兴建塘坝和小型水库,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孙伯乡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姚金梓,25年坚持治山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效益显著。1963年、1986年两次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1961年3月,省委书记谭启龙来肥城参观了桃园公社尚里大队的地堰桃园和山上鱼鳞坑,赞扬了这里的水土保持工作。
1975~1977年,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使山区丘陵地带农田面貌大为改观,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良山丘土壤,发展山区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以后,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1984年建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土保持采取了承包治理,以法管护的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1986年泰安市水土保持会议在肥城召开,会义期间参观了安临站乡的西张、贺庄,孙伯乡的大刘庄和安驾庄镇前寨子的水土保持情况。贺庄村包括5个自然村,725户,3116人,总面积8.5平方公里。可耕地3350亩,荒山面积6500亩。这个村从1958年开始闸山沟建谷坊。1964年组织林业专业队,全面规划,统一管理。1984年以后又发展经济林1350亩。至1987年造林2600亩,已成材83万株。裁花椒20万墩,棉槐80万墩。人均树木107株。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至1987年,全县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1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3.7%(一级除外)。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