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774
颗粒名称: 二、病害防治
分类号: S435
页数: 2
页码: 273-274
摘要: 境内农作物主要病害有29种。小麦病害,地瓜黑斑病,地瓜根腐病,棉花枯黄萎病。
关键词: 农业害虫 病虫害防治 作物虫害

内容

境内农作物主要病害有29种。1949年前后,小麦主要病害为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锈病。1950年发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腥黑穗病、锈病发生面积也比较大。当时采取拨除病株,选用无病种子防治。对锈病采用10倍苦果水、烟拐子或猫儿根等土法防治。1956年,全县推广应用变温浸种防治散黑穗病,利用化学农药西力生2‰拌种防治腥黑穗病,控制了黑穗病的发生蔓延。60年代初,基本控制了黑穗病的危害。1964年,小麦锈病流行,多发病于平原,面积达50万亩以上。用3%的硫铵水、5%的鲜尿、200倍的胶体硫和石硫合剂等喷雾防治。1972年、1975年小麦锈病再次流行,采用土法和化学农药防治。1975年,全县小麦因锈病减产10%左右。此后,推广小麦抗病品种,用粉锈宁防治,减轻了锈病危害。
  1977年,王瓜店公社马庄大队发现小麦全蚀病,面积3.5亩。1980年蔓延到安驾庄、汶阳、边院公社17个大队,面积873亩。1982年,马庄科技队采用高肥水栽培措施,白穗率降至5%以下。1983年全县仍未得到控制。1984年、1985年,发病面积均在5万亩以上。汶阳镇部分地块造成绝产,采用调茬防止此病。
  地瓜黑斑病,1949年前传入境内。1959年发病面积5万亩以上。多采用温汤浸种和高剪苗防治。1962年采用2000倍赛力散和600倍二氯萘醌药液浸地瓜苗防治,效果良好。但防治面积较小。1963年全县春地瓜发病18.4万亩,死苗30~50%的占总面积的70%,其中死苗50~80%的2.6万亩。1964年推广三选(三次选种)、五净(种、土、肥、水、沙)、二浸(浸种、浸苗)综合防治措施,发病面积比上年减少80%以上。1971年后,推广大屋窖处理地瓜种,多菌灵浸种和选用优良品种,至1983年基本得到控制。
  地瓜根腐病,亦称烂根病,1970年传入境内。1975年大面积发生,一般死苗10~20%,重者50%以上。1979年推广高产良种徐薯18,控制了根腐病发生蔓延。
  棉花枯黄萎病,1964年全县发病面积144亩,1976年蔓延至1000多亩。采用拔除病株,禁止调种,轮作换茬,多菌灵胶悬剂浸种等措施防治,至1987年基本得到控制。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