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图书馆
泰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泰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二编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695
颗粒名称:
第十二编 农业
分类号:
F32
页数:
26
页码:
253-278
摘要:
肥城县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尤其是汶阳田,历史上曾有“古今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之说。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经济
农村经济
内容
肥城县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尤其是汶阳田,历史上曾有“古今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之说。旧时在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下,生产力水平很低,粮食平均亩产100斤左右(市斤、下同)。1919年,全县粮田面积8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08%,粮食总产11960.6万斤,亩均138斤;经济作物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92%。1933年,粮田面积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42%,粮食总产17320万斤,亩均195斤,经济作物只占耕地面积的7.58%。14年间种植业结构基本没变化。 1938年,日军入侵肥城后,实行“三光”政策,粮食生产急剧下降。1941年粮食总产降至9550万斤。解放战争时期,县委、县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奸诉苦、土改和土改复查运动,激发了群众保家保田、发展生产、支前参战的热情。1949年,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全县粮食总产14770万斤,亩均164斤,接近抗日战争前的水平。 建国后,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56年,全县粮田面积104.5万亩,粮食总产29044万斤,亩均278斤;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4%。1958~1961年,由于受“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加之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连年下降。1960年,全县粮田面积101.3万亩,粮食总产26283万斤,亩产259.5斤,低于1956年的水平。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有较快的发展。至1965年,全县粮田面积100万亩,粮食总产增到44016万斤,亩均440斤。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8.7%,为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
1967~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由于受批判“唯生产力论”等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其间全县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尽管受左倾错误影响,但广大农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后,县委、县革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推行并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全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7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本年,粮田面积77.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9.29%;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1.4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71%;农业总收入57551万元,是1978年的5.3倍;粮食总产88867.6万斤,比1978年增长47.8%;人均收入501元,是1978年的3.4倍;人均口粮970斤,是1978年的2.5倍;向国家交售粮食13403万斤,比1978年增长21.8%,是全省交售粮食较多的县份之一。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