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6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分类号: F014.1
页数: 4
页码: 237-240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08年到1987年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经济恢复工作,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财政经济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各项政策,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工业生产经过整顿、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关键词: 生产力经济学 产权经济理论 国民经济

内容

清末,本县经济比较落后。1908年《肥城县乡土志》载:境内输出产品20余种,年输入白银20余万两,主要有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其中鸦片为大宗,占出境产品价值的50%。输入品多为棉布及日常用品,其中棉布、煤油、煤炭、火柴、绸缎等洋广杂货占输入产品价值的80%。每年输出白银17万余两。民国初期,政府倡办实业,经济有所发展。境内出现了半机械化的工厂、作坊,主要有酿造、纺织、榨油、陶瓷等260多家。年产值116万元。后因战乱迭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59万元;农副产品采购额61万元;货运周转量27.9万吨/公里;邮电业务量1.1万元;社会总产值3921万元,农村社会总产值3337万元;国民生产总值2470万元,人均国民收入42元。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经济恢复工作,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财政经济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各项政策,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1950年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40.7万元,比1949年增长68.5%;粮食总产量达到112.58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52.4%。1953~1956年,全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各个领域里开始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带动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一批以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国营或集体企业逐步建立。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178.32万元,比1949年增长1倍多。其中工业增长60.3%,农业增长104%,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社会商品零售额2090万元,年均递增11.7%。交通货运周转量279.3万吨/公里,年均递增33.4%。社会总产值8493万元,国民生产总值5181万元,人均国民收入76元。
  1958~1961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特别是1958年的“共产风”、“浮夸风”,使国民经济大幅度下降,农业总产值由1958年的8104.17万元,1961年下降到5705.26万元。集体工业产值由1958年的627万元,1961年下降到236万元。但是,由于肥城煤田的开发及泰(安)肥(城)铁路的建成,为振兴肥城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1962~1965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确定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精减职工队伍,使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11461.82万元,比1961年的6542.26万元增长75.2%,年均递增17.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09万元,年均递增9.2%。货运周转量543万吨/公里,年均递增60.4%。农业机械总动力16720马力;农村用电量418万度;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16万元。社会总产值19498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1711万元,人均国民收入144元。
  1966~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遭到严重挫折,全县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一定的成就。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1976年达到14.6万马力,比1966年增加5.3倍;农村用电量3489万度,增加2.5倍;化肥施用量每亩82斤,增加2倍。粮食总产达到28404.485万公斤,增加44.9%,年均递增3.8%。10年中,相继建立了煤炭、机械、化工等工业企业23处,奠定了现代化工业基础,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3.2%。1976年原煤产量达到448.57万吨,(其中县属煤矿7万吨)比1965年增长1.9倍。石横电厂发电量85790万度,增长35.6倍。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712.9万元,10年累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4799.77万元。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县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经济建设工作。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76年增长33.8%,农业总产值增长28%,粮食总产达到60092.1万公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183万元,货运周转量6008万吨/公里。社会总产值5562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33465万元,人均国民收入331元。
  1978年以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纠正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有计划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198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9500万元,比1978年增长88.9%,年均递增7.3%。粮食总产量44408.1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47.8%,年均递增4.4%。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9万千瓦,比1978年增105%。农村用电量9917万度,比1978年增长188%。
  工业生产经过整顿、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1987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的34443.37万元(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9745万元)增加到67933万元(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34800万元),年均递增7.8%。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36886万元,年均递增15.5%。利润总额达到3327万元,年均递增1.9%。原煤、发电量、化肥、饮料酒4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8万吨(其中县属煤矿25万吨)、100060万度、11.7万吨、1万吨,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0.2%、7.8%、13.1%。 商业贸易逐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3种经营形式和计划供应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流通渠道。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5490万元,比1978年增长191.3%,年均递增12.7%。农副产品收购额16585万元,增长262.4%,年均递增15.3%。商业网点发展到8119个,从业人员19315人,分别比1979年增加10倍、5倍。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有了迅速发展。1987年,境内铁路长73.65公里,公路营运里程361.7公里,年均递增2.1%。货运周转量达到13236万吨/公里,年均递增9.1%。邮电业务量由1978年的47.92万元增加到218.03万元,年均递增16%。
  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121495万元,比1978年增长118.4%,年均递增8.1%。国民收入51207万元,比1978年增长89.4%,年均递增7.4%。国民生产总值61180万元,比1978年增长82.8%,年均递增6.9%,人均国民收入576元。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