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4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分类号: E297.3
页数: 3
页码: 131-133
摘要: 在抗日战争中,县委领导广大群众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全县4000多名英雄儿女参加了抗日武装,进行大小战斗140余次,有1000多名志士仁人为国捐躯,上千名群众残遭杀害。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地方武装 人民武装

内容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员徐麟村、李文甫、王少芬等相继从南京国民党监狱获释回到家乡,与当地的共产党员和各界进步人士一起,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武器,积极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发动工作。9月,共产党员张维之从巨野回到肥城,同进步教师赵宝衡、葛阳斋、李森堂等,在王晋高小集会,商讨抗日救国大计,会同第三路军政训处战地服务团组织抗日救国训练班。10月,中共山东省委派共产党员远静沧到安驾庄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并动员泰安县第十区区长武圣域参加抗日。11月中旬,山东省委派遣干部张北华传达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日军侵入后,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指示肥城组织武装,建立人民抗敌自卫团。1938年1月中旬,张北华、远静沧、崔子明等领导的夏张(现属泰安市郊区)武装起义,建立了30余人的游击队;王仲范、张韶三、张魁三在边院一带,发展游击队40余人;徐麟村、葛阳斋、乔绶卿、陈惠民、林克在安临站一带,组织游击队80余人。这几支游击队在空杏寺会师,正式成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张北华任自卫团主席,葛阳斋任副主席,远静沧任政治部主任,程重远任供给部长,徐麟村任总务部长。17日拂晓,自卫团攻克肥城县城,摧毁维持会组织,生擒并镇压了维持会会长范维新,打击了投降势力,争取了中间力量,稳定了泰西的局势。至3月底,自卫团发展到17个大队,2700余人。为中共肥城县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38年6月,中共肥城县委建立后,积极建立发展地方基层党组织。先后在五区、三区、四区以及仪(仙)马(庄)、葛台、南尚任建了区委会和党支部。年底基层党支部发展到50个,党员逾500人。同时,各级抗日动员委员会等群众团体开始建立,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1939年是抗日斗争全面发展的一年。县委紧紧围绕建党、建政、扩大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作。时年4月,县委在高王庄召开县区干部党员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分析了肥城抗日形势,确定把建政、建立根据地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泰西,开辟抗日根据地。为了加强抗日工作的行政领导,县委根据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关于“既要建立党的抗日民主政府,又要避免同国民党政权正面冲突”的指示,成立了肥城县九区联合办事处。
  5月11日陆房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县委乘大好形势,健全县委机关,建立区委。还在大部分区乡建立了数量不等的中共中心支部,党的队伍进一步扩大。仅三区即建立中共中心支部8个,村支部45个,共产党员发展到1000余人。与此同时,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和区抗日武装、青年、妇女、工人、农民救国会、儿童团、自卫队等抗日群众组织也普遍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
  1940年5月,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全县开展了减租减息、借粮和增资运动,即“红五月”运动。共借粮169万公斤,增资折粮75万公斤,减租214万公斤,减息折粮527万公斤。减轻了农民负担,渡过了灾荒,发展了生产。但在运动中,由于经验不足,个别地方出现了“斗争过火,违背政策”等现象,给党的工作造成一定损失。同年7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责成鲁西区党委对“红五月”运动中所犯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予以纠正。
  1941年,日军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日伪据点增加到34个,根据地逐渐变成游击区。县委宣传部长李浩等被捕,许多基层党组织被破坏,抗日斗争进入艰苦岁月。县委在逆境中本着“精干隐蔽,大部转移,少数坚持”的原则,组织200多名党员干部转移外地,留不足百人就地坚持斗争。
  1942年初,由于日军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逐渐缩小。原县大队大队长安振田叛变投敌,县委、区委等大批党员干部被捕。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抗日形势进一步恶化。县委面对困境,以大峰山区为依托,不断派遣精干的武工队深入敌后进行武装斗争,打击死心塌地、为非作歹的汉奸,杀一儆百。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县委实行精兵简政。县、区干部保留50余人,区武装300余人。下半年,县委集中力量开展改造“两面政权”和敌伪工作,分化瓦解敌人。至年底,县委基本上控制了村、乡级政权。三区所控制范围占90%,六区、二区、五区、四区和安驾庄、汶阳一带占50%,一区、七区占30%。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打下了基础。
  1943年,由于连年干旱和日伪军的掠夺,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全县饿死者近万人,卖儿鬻女的5079人,外出逃荒者14.3万人。县委一方面组织部分干部深入各区乡,发动群众生产救灾,动员各界募捐赈济;一方面以小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斗争。下半年,组织较大规模的战斗。打击敌人,拔除日伪据点。县委带领人民渡过了黎明前的黑暗,抗日根据地逐步恢复。
  1944年,抗日形势迅速好转,转移外地的干部大部返回。县委抓紧战机,健全县、区办事机构,发展壮大抗日武装,配合军分区部队向日伪军发起强大攻势,连续拔除日伪据点17个。同时,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土地回赎”工作,使农民丧失的土地大部归还原主,振奋了群众的情绪,促进了农业生产。年末,县委为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在大董庄组织县、区党员干部进行整风。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至1945年7月,先后攻克了境内残存的县城、石横、演马庄3个日伪据点。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肥城全境收复。
  在抗日战争中,县委领导广大群众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全县4000多名英雄儿女参加了抗日武装,进行大小战斗140余次,有1000多名志士仁人为国捐躯,上千名群众残遭杀害。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