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3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风灾
分类号: S424
页数: 1
页码: 90-91
摘要: 本文描述了县内的风灾主要为大风、干热风、“龙卷风”。
关键词: 大风灾害 风沙防护 风灾

内容

县内的风灾主要为大风、干热风、“龙卷风”。
  大风是常见的灾害。多发生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以及七八月份不稳定天气。最大风力一般为7~8级,盛行风向在夏秋之交多为东北风,冬春之交多为东南风和西北风。累年最大风速极值达33秒米。全县主要风口区22个,重点位于山口通道和河谷地带。诸如石横镇的八道岭、老城镇的刘家山口、安临站乡的马山口、孙伯乡的黑风口、仪阳乡的马山口以及过村乡的雨山沟等。据气象资料统计,1953、1955、1959、1964、1968、1972、1980、1987年,共发生大风灾害10次,使城乡建筑物遭到破坏,有的地方拔掉树木,刮断高压线路。尤其是1953年春、1978年、1980年和1982年的4次大风,使城关、王庄、石横等公社大面积农作物遭受风沙袭击而倒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干热风 俗称“西南火风”或“老旱风”。对小麦生长威胁很大。每年五六月份,正值小麦黄熟季节,气温高,干燥,风速大,易使小麦干枯,造成减产。干热风危害很大,尤其对山区丘陵地危害更重,出现机会也比较多。建国以来,老城、石横、王瓜店、仪阳、桃园、安临站、王庄以及安驾庄等乡镇的部分山丘地区,平均每年发生干热风的日数3~4天。1959~1980年,共发生干热风112次,其中轻干热风81次,重干热风31次。尤以1961年、1965年、1967年、1968年、1971年、1972年、1978年最为严重。因受干热风影响,山区丘陵地的小麦每年平均减产2~3成。水源较好的平原区,干热风危害较小。
   “龙卷风” 又称“龙吊挂”、“龙吸水”,多发生在七八月份高温高湿局部高空急流的天气形势下。据气象资料统计,1949年以来,老城、仪阳、安临站、孙伯、安驾庄、湖屯等乡镇都曾发生过此种灾害。路经方向一般多为西北至东南方向,影响范围一般为0.3~1.5平方公里。1948年和1981年分别发生在安驾庄、北石、中江和赵庄的两次“龙卷风”最大。始于北和西北方向,合拢南下,影响范围15平方公里,曾刮倒石碑,卷起水缸和草垛,估计近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1950年、1951年、1955年、1957年、1969年,分别发生在段庄、空杏寺、布山、莲花峪、九山、钱庄、箱子庄等地的“龙卷风”,都引起局部暴雨,导致洪涝灾害。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