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3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资源
分类号: TV211
页数: 2
页码: 84-86
摘要: 本节水资源包括:地上水,地下水,水质,水资源供需。
关键词: 水利调查 水利遥感 水资源

内容

地上水 全县多年平均天然地表水迳流量为1.3697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0.7329亿立方米,占53.5%;平原为0.6369亿立方米,占46.5%。全县丰水年地表迳流量为2.1657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0104亿立方米,枯水年为0.4655亿立方米,特枯年为0.10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因部分消耗于天然蒸发,排泄出境,地下入渗,全县蓄水工程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0.3806亿立方米。再计入引黄多年平均可利用量0.091亿立方米,引河及煤矿废水利用0.1995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0.6712亿立方米。丰水年(保证率20%)为0.8321亿立方米,平水年(保证率50%)0.6052亿立方米,枯水年(保证率75%)0.4457亿立方米,特枯年(保证率95%)0.3155亿立方米。
  地下水 肥城地区地下水大体可分为4类:
  一、震旦系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水分布于老城镇北部柳沟、大石关、王瓜店镇姜家庄到垛子石西和中部山区的安临站南部;边院、安驾庄镇、马家埠乡北部山区,从张岭、宋庄、大小龙岗石到孙伯乡的琶山和刘庄的上下红山。
  二、裸露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层间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中部山区以及潮泉乡孤山等地。
  三、隐伏的寒武奥陶系石灰岩裂隙岩溶水 主要分布于肥城盆地,东起百尺,西到石横,南至桃园镇、王庄乡西部。
  四、第四系潜水分布于北部康王河沿岸,及南部沿汶、漕、浊河平原。地下水总贮量4.1141亿立方米。
  全县地下水多年平均净补给量2.78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开发利用量2.6986亿立方米。各典型年,丰水年(保证率20%)净补给量3.39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3.2912亿立方米;平水年(保证率50%)净补给量2.719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6381亿立方米;枯水年(保证率75%)净补给量2.248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1808亿立方米;特枯年(保证率95%)净补给量1.653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6043亿立方米。
  水质地上水绝大多数属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4克/升。pH值在7~7.5之间,多数呈中性——弱碱性。总硬度大部分在110~224毫克/升,属硬水。在区域分布上,由山区到平原呈渐增趋势。特别是湖屯、石横、安驾庄、汶阳一带平原洼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地势低洼多年积累使钙、镁离子增加。地下水质,北部、中部丘陵山区以重碳酸盐及硫酸盐型为主,西部、南部平原以碳酸盐型为主。中部山丘区地上 地下水质最好,南部汶阳平原较好,北部低山区次之,康汇平原水质最差。
  全县生活用水含氟量,据1980年对862个自然村,1542眼水井化验,超过国家规定饮水含量标准(1毫克/升)的水井330眼,占所查水井的21.6%,分布于68个生产大队,受害群众77791人。分布范围及走向: 老城公社黑山向北——张花峪向西南——河口向西——双峪向南——杨庄,顺牛山下经邓李付、梁庄、姜庄、罗庄、垛子石至湖屯公社的冯庄、关王殿。
  王瓜店公社的潘台向西——湖屯公社陶阳、友谊、前兴隆、后兴隆——东湖、西湖、桥头、国庄、大小中泉向西——石横公社的隆庄、马坊、南高余、中高余,以及隆庄向东南经拖车泉、西杨庄至钱庄。
  边院公社的周岗向南——西军、东军、陈洼、岔河店、东庄。
  边院公社的官庄向西——安驾庄公社的陈沟、升庄、沙路,赵、朱、刘、王四颜子到肖店后至瓦屋、安刘、店子。
  安驾庄公社的王付泉向北——曹家林,到安临站乡的东、西磨山,东界首、大辛庄、陈楼、刘庄、西张。
  安临站乡的陆房到下庄、郝峪 ——孙伯乡的刘庄。
  1980年后,各级政府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采取打深井的方法,逐步予以解决。至1987年,全县含氟量超标准的村庄多数得到控制。
  水资源供需全县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9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97亿立方米,占可利用资源总量的67.2%,工业用水0.293亿立方米,占10%,人畜及林业用水0.199亿立方米,占可利用资源的6.8%,多年平均供需基本平衡,丰水年余0.53亿立方米,偏枯年缺0.43亿立方米,特枯年缺1.18亿立方米,供需严重失调。
  1987年,各项用水普遍增加。农业用水增至2.2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至0.56亿立方米,人畜用水及林业用水0.35亿立方米,总计3.16亿立方米,超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0.23亿立方米,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出现漏斗区。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