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2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貌类型
分类号: P931
页数: 2
页码: 72-73
摘要: 本文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涝洼。
关键词: 地貌 地形 盆地

内容

山地全县面积63654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6%,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地面坡度小于25°。青石山、砂石山约各占一半。湖屯镇关王殿以西的北部山区,以及济兖公路以西的大部低山为青石山,基岩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湖屯镇关王殿以东,县境北部、东部和边院、安驾庄镇以北低山为砂石山,基岩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构成。土壤多属褐土性土,土层厚度大都在30厘米左右,宜林宜牧地602010亩。有63453亩基岩裸露,只有少部开发利用。 丘陵全县面积3774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9%。海拔高度在100~150米之间。除汶阳镇以外,分布于各乡镇低山周围。丘陵地基岩主要由石灰岩、花岗岩组成,多为褐土性土,褐土和淋溶褐土,质地为壤质和沙壤质。地貌多属沟谷梯田、坡麓梯田,由坡积、洪积物形成。土层较厚,适于花生、地瓜、果树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平原全县面积85057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4.9%,主要分布于康汇河、漕浊河流域,以及各乡镇近山阶地以下。土壤多为洪水冲积物形成,属褐土和潮褐土,土层厚,较肥沃。南有“汶阳田”,北有康汇平原,是全县的主要粮食产区。 涝洼 50年代全县18.7万亩。自60年代初经过多次治理,至1980年全县涝洼仅剩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于康王河下游的湖屯洼、衡鱼洼。土壤主要为砂礓土,易旱易涝。过去群众称这类地为“黑土地,茅草荒,土下是砂礓。干旱地裂缝,遇雨水汪汪。”近几年经过治理,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这类土地已适于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 全县微型地貌分为8个类型,17个微型地貌单元。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