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构造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2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构造特点
分类号: P548
页数: 2
页码: 68
摘要: 肥城地区位于鲁西台背斜北部,分属于肥城——沂源坳陷、新甫山隆起、大汶口——蒙阴坳陷等Ⅲ级大地构造单元。
关键词: 区域地质 构造地质学 肥城县

内容

肥城地区位于鲁西台背斜北部,分属于肥城——沂源坳陷、新甫山隆起、大汶口——蒙阴坳陷等Ⅲ级大地构造单元。
  肥城凹陷主要受北东向花兰店断裂、东西向肥城断裂和北西向夏张断裂的控制。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形似半月。凹陷与基底构造线斜切,内部第四系广布。第四系之下为石灰——二迭系煤系,其他地层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北,倾角10~12°,呈单斜状。构造以断裂为主,纵横交错,落差大于100米者达20余条,多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密集分布于凹陷(煤田)西部,其次为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及北西向等。
  布山凸起基底由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片理走向北北西,倾向240~260°,倾角70~80°;凸起之北侧为寒武——奥陶系,倾向300~3200,倾角5~8°,呈单斜状向肥城凹陷倾没。
  大汶口——汶阳凹陷主要受北西向南留断裂和北东向夏张——安驾庄断裂控制。长轴走向近东西,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凹陷内部被第四系复盖,之下为下第三系官庄组,地层倾向北,倾角3~7°。断裂以东西向及北北东向为主,均为隐伏正断层,其活动结果,致使官庄组呈北陡南缓、北断南超分布。该凹陷为中生代发展起来的断陷盆地。边院、汶阳镇等地位于该凹陷西部,东向村附近则处其中心。
  区域性断裂境内较大的区域性断裂有4条:
  一、肥城断裂及其伴生的网状断层组肥城断裂位于肥城凹陷北缘,走向近东西,北升南降,落差大于1000米。西段于石横——四棵树一线呈东西40°方向延伸,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20~30°,南与花篮店断裂相连;东段于安子沟——鱼池村一线呈东南310°方向延伸,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大于600,南延与南留断层相接;中间部分于青龙山——姜家庄一线呈东东南290°延伸,并于付家庄——大石关一线转向东西50°,断层面倾向南,倾角40~50°。该断裂主要由东西及东南两组断裂交切而成,为肥城凹陷的边界控制断裂。
  在肥城断陷内部,发育有与边界断裂走向近于一致的隐伏断层,多数南升北降,落差较大,且多呈同心状排列,而东东西向者为后期叠加断层,多数西升东降,落差较小,常切割前者并略呈放射状排列。从组合形态看,上述各组断层彼此可交切成网格状,把整个煤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
  二、夏张——安驾庄断裂及其伴生断层断裂位于泰安市郊区夏张——安驾庄,沿东西65~70°方向延伸,倾向南东,倾角70~80°,落差大于3000米。北西盘为太古界及下古生界,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第三系官庄组,为下降盘。属高角度正断层。该断层为始新——渐新世时期之同生断层,控制着大汶口——汶阳凹陷内部岩相分布,对于石膏、岩盐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大汶口——汶阳凹陷内部还发育有两组断裂:一是东西向断裂,倾向北,北盘下降,南盘上升;二是北北东向断裂,北西盘下降,南东盘上升。均为正断层。其活动结果,致使凹陷南部和东部之官庄组埋藏较浅,北部和西部埋藏较深。
  三、刘家庄断层北起老城,经刘家庄、仪阳至马山口,呈东东南——北北西向延伸。马山口以南转为东南——北西向,直到边院北。全长约30公里。该断层为平推正断层。
  四、演马庄断层北起石横,经演马庄呈东东南——北北西向延伸,多为第四系复盖。东侧地层相对南推,西侧地层相对北移,属隐伏平推断层。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