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374-376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服饰的习俗。包括衣着、发型、留须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节日 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衣着旧时,境内人衣着,一般人家以自纺自织的棉布为料,富家常用“洋布”、绸、缎等。建国后,平面细布(群众仍习惯称洋布)为主要衣料。60年代,的确良、卡其、国呢、华达呢等布料流行。“文化大革命”中,黄色布料畅销一时。70年代,涤卡、凡尔丁、针织等化纤织品成为时髦布料。进入80年代,穿着毛、呢衣料者渐多,且毛色、款式丰富多彩。 女装:清朝,妇女多穿旗胞。民国时期,妇女穿大襟褂子和大裆裤。裤子接白色或花色裤腰,以带束之。老年妇女装以蓝、黑色为多,青年妇女多穿印花布。上衣肥大,袖短而肥。妇女腿上普遍扎带子,中老年多用黑色,青年妇女多用红色或绿色。建国后,特别60年代后,制服裤子、对襟上衣开始在中青年妇女中流行。80年代又流行裙式服装。中老年习惯穿棉袄、棉裤。农村老太太,喜欢穿大红袄,外罩蓝、黑色褂子,露出红袄边。青年妇女内穿衬裤、绒裤,外套制服裤,有的穿紧身健美裤,上穿小花袄,备有大衣、风雪衣、面包服、防寒服或呢子外套等。 男装:旧时,男子一般上穿对襟褂,下穿直裆裤。农民夏季多光背披“搭肩布”,也有的短袖褂衩,下穿裤衩,冬穿对襟袄。家境好者穿大襟棉袍,以青或蓝色布扎外腰。冬季劳作时有的穿棉坎肩和衩裤。富裕人家有的夏穿丝绸裤褂,冬着缎子长袍。外套马褂或短坎肩,幼童穿连脚棉裤。建国后,中山服逐渐流行。60年代,中青年人喜着学生服、军便服、国防服等。80年代,样式增多,老年人多穿中山装,中青年人着小翻领上衣、喇叭裤、牛仔裤、西装、面包服、皮夹克、防寒服、毛料大衣等。城镇渐普及,农村亦日渐增多。 帽:旧时,青年人戴红顶帽衬,老年人戴青顶帽衬,多为一般青布或绸缎所做。冬季戴防寒棉帽,或戴“一把捋”线帽或戴毡帽头;儿童戴“马虎帽”。有些青年戴“大礼帽”;妇女多以印花布包头,中年妇女多戴镶有银质帽花且带帽链的“帽溜”;老年妇女喜戴黑色栽绒帽。建国后青少年多戴六页瓦帽,亦称“瓜皮帽”。中青年戴解放帽,青年妇女围长、方头巾。80年代后帽式多样,有些男子戴前进帽,亦称“鸭舌帽”,有的戴呢子帽和毛线织成的各式便帽。夏季带“太阳帽”、草帽等,女子冬季也多戴毛线、绒线织成的各式帽子。 农民下地干活,多以草帽防晒、防雨。建国前,多用高梁秸皮和苇子编制而成。60年代后草帽多以麦杆编成和竹制。80年代,青年男女下地多顶“太阳帽”。镇办建筑队职工干活多戴塑料或柳条编制的安全帽。医生和饭店服务员多戴白色“卫生帽”。 鞋:旧时,一般人家男着双脸布鞋,壮年劳力着生产鞋。女子穿尖口鞋,鞋前端绣花。幼童穿猫头鞋。富裕人家,男着皮鞋,女着缎面尖口绣花鞋。建国后,男女皆喜穿球鞋、解放鞋、白力士鞋、五眼系带布底鞋等。60年代,流行塑料底松紧口布面鞋,女子喜穿方口布鞋,夏穿塑料或皮质凉鞋,男女式样有别。老年冬季穿骆驼鞍棉鞋或东北乌拉鞋。80年代皮鞋、各类球鞋、登山旅游鞋普及,青年女子穿高跟鞋、半高跟鞋,款式丰富多样。男子冬季穿皮棉鞋、军用皮棉鞋等,女子冬季穿女棉鞋和皮马靴等。老年妇女穿的尖头鞋质地、款式亦有变化,且不绣花。冬季男女出门均戴各种手套。 袜:清末民初,男着纳底布袜,女子则用长条布裹脚。30年代后,多穿手摇机织棉线袜。富者穿细线织成的“洋袜”。夏季,男子一般不着袜。建国后,男女均着细线袜。60年代后呢绒袜流行。70年代后,呢绒、锦纶丝袜普及。近年,青年女子有的穿长筒袜。 装饰:旧时,中青年妇女有戴戒指、手镯、耳坠、耳环的习惯。媳妇发髻上插银花,老太太发髻上插簪子、儿童多戴镯子。富有人家,老年男人亦戴戒指,有的还戴玉质“斑指”。姑娘、少妇擦脂抹粉、描眉、抹口红。建国后,此习渐少。“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禁止。80年代,带戒指、项链、耳坠,美容化妆在部分中青年妇女中恢复,男青年带戒指亦不罕见。 发型男子发型:清末,男子均在脑后梳长辫,辛亥革命后渐废除。之后,剃光头者居多,少数学生、有身份者及商绅留短发、“平头”、“大分头”等。建国后,中青年男子多留“平头”、“分头”,老年人仍多剃光头。80年代,发型增多,有的青年留有“大背头”、“大鬓角”、蓄长发、烫发等,各取所爱。 女子发型:清末民初,未婚者前额留“刘海”,脑后扎独辫;婚后梳成发髻,外罩发网,有的还插上银花,称“网子头”;老年妇女绾“疙瘩纽子”,外面戴“纂”。建国后,青年妇女多剪短发或留双辫。1966年,中老年妇女剪为短发。80年代,中青年妇女烫发者渐多,其余如运动头、日本头、披肩发、顶髻头、马尾辫、男式头、亚运小姐头、钢丝头等已不罕见。 儿童发型:男幼童理发在前额留把掌大一块,称“留头心”,大一点在前部留弯月型发,称“月亮头”,或在头顶两侧各留巴掌大小的发,长了可扎小辫,称“留乖毛”,有的在头后部留发扎辫,称“留八十毛”。意为活到80岁,现已少见。 留须旧时,人到五六十岁即留须,以示进入老年。嘴上边留“八字胡”,嘴巴处留“下海涛”,少数青年开始留胡,称“二十八须”。建国后,老年人留须者日趋减少,理发时刮胡或备刮脸刀刮剃。但有少数青年留须,称“青年胡”。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