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交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5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交际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372-374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的交际情况。
关键词: 节日 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相见礼节乡邻相见:平辈间互相称呼,问候“起来了”、“吃饭了吗?”“干什么去”?。长幼之间,幼者主动向长者问候。在自家门口见到乡邻,一般说“家来玩吧?”、“家来喝水吧?”、“家来坐坐吧?”。遇到饭时,一般说“早晨在这里(吃饭)吧?”、“响午在这里吧!”。旧时,妇女见男长者,要低头、并脚,轻声问候。师生相遇,学生向教师鞠躬,建国后,行少先队礼,“文化大革命”中禁止。近年学生主动向教师问好。骑车见乡邻长者,须下车打招呼拉呱。春节后乡邻见面,相互问“过年过得挺好吧”?乡邻病愈相见,问候“病好利索了吗?”同事、朋友相见:彼此握手问好,并问其他人好。 亲友相见:互相问好,互问家中老人、孩子们安好。路遇熟人,止步或下车问候, 途中问路:视性别、年龄、职业等,先尊称,后问路。而后说“谢谢”、“麻烦了”等客气话。 生人初次交际,问“您贵姓”?对方答“免贵姓×”。 串门:农村人家喜欢串门,农闲、收工后或阴雨天气,人们愿意到“知已”家中,抽烟、喝茶、喝酒聊天休息。人们把一家串门者多寡视为处世好坏的主要标志之一。 亲友、乡邻来,要迎至门外,握手问候,接过车子或接过礼物,让客人进屋坐于上首,先沏茶、递烟、后叙话。客朋离去时,主人送至大门外。并招呼“以后再来”。 近几年普及使用“请、谢谢、您好、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再见”等礼貌用语,人们交际往来更趋文明。 宴席礼节旧时,农村设宴多用八仙桌或方桌,80年代开始用圆桌。一桌为一席,一次多席者,以北屋正间为首席,俗称“正阳席”。 八仙桌、方桌,与桌缝平行面朝上菜的方向,左为上座,右为陪坐;垂直于桌缝的两边为偏坐,亦以左为尊;背靠上菜的一边为席口,多由主人、年青晚辈或陪客者就坐,负责递菜、斟酒。圆桌亦有主坐陪坐之分,有的场合无主座陪座之分,每席一般安排6~10人就坐。 每道菜上席,先放置桌中央,陪客者举筷示意,请主客动筷吃菜,众人随之。每次举筷吃同一道菜,即使不合个人口味,也要举筷应酬。大家都吃过的菜,方可随意吃。一般一次夹1~2趟,忌好吃不放筷。夹菜只能夹朝自己那面的,忌满盘夹或乱翻。 喝酒也以客人为主,众人随其举杯放杯。宴间,主人和陪客须向来宾敬酒2~6盅,以示欢迎和尊重。敬两杯意为“两好”,4杯谓之“四季发财”或“四季平安”,6杯祝愿“万事顺心”,再敬一杯谓之“老本盅”。也有在敬酒之后,再陪饮几杯的。近年形成了“攻酒”、“带酒”之习,即顺序带头依次干杯。有的以猜拳、压指和其他游戏以助酒兴。 吃饭时陪客不能早放碗筷,即使饭饱,也要取一小块干粮慢慢吃或留半碗汤,待所有客人吃完,再把汤喝完,一起离席。若一室内安多席,首先吃完饭的一席不能先散席,须由主坐上的向其他席主坐打招呼,说:“我们候着哩!”待别席用饭完毕,一齐离席。 50年代之后,此习仍然延续,但已不象旧时那样呆板。 其他礼仪送礼:亲朋、庄乡、邻里等遇有喜事、或逢年过节均有送礼之习。近年来,乡间、机关、为求人办事,送礼之风盛行。 串亲:俗称走亲戚,每年走2次。一次是正月初二至十五,近年延续到二十,另一次是过了麦。近年中秋节串亲亦较普遍。1980年以前,串亲以馒头、挂面、点心为礼品;1980年以后以罐头和原瓶酒为礼品,要面亲友则带鸡、鱼、肉和高档酒。 除春节、麦后、中秋探亲外,还在下列情况下串亲: 接风、送行:亲朋好友外出多年探家,闻讯携礼品前往祝贺,称“接风”,亦称“洗尘”。临走再去“送行”,亦称“发脚”。在外出和回家时间上,当地有“待要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之习。 温居:亲友或同事搬入新居,须携带礼品或现金前去祝贺。 掉疙渣:外甥或外甥女小时种牛痘,待结疤时,老娘提烧饼、馓子或油炸果去探望。 探病人:亲友遇病伤须带礼品去探望,探病时间多在上午.待病人痊愈后,再次探望祝贺。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