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丧葬
分类号: F719.9
页数: 3
页码: 370-372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的丧葬的习俗。旧时,境内丧葬习俗,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礼节繁多。
关键词: 服务业 丧葬业 殡葬产业

内容

旧时,境内丧葬习俗,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礼节繁多。 入殓老人临危,子女聘请乡邻长者为其洗脚、洗手脸,急速穿寿衣,以免气绝后“穿不去”。并在气绝前,将其移至明间,放在正中床上,以免把魂隔在里屋。待咽气后,请长者为其净面、理发,然后用火纸盖面,然后燃“倒头纸”,以示“赴阴”。此时,家中子女及近支晚辈皆放声痛苦。街坊乡邻闻哭声,均带火纸前来吊唁,死者子侄、孙辈在灵床侧陪哭,待吊唁者吊毕,要磕头谢客。女眷要陪女吊唁者哭悼。同族长辈议定丧事,请“总理”总揽“丧局”,一切事务均由“内外柜”办理。吊唁大体结束,将死者尸体移入棺内。若故者为女性,要等娘家人来“验尸”后盖棺。 报丧“总理”请定后,立即商定须报丧的亲戚朋友等,安排人写“丧帖”,写完派专人分路报送。发丧日期因贫富而定,富户一般放三天,贫者一般当日出丧。死者女儿和娘家要最先通知。被通知的亲友在三日内前来吊唁致哀。大门旁置一鼓,宾客到击鼓,男客击三响,女客击一响。唢呐乐队闻鼓声奏乐出迎。 纸扎亦称“扎彩”。旧时老人故,子女为其扎“摇钱树”、“聚宝盆”、“钱柜”、“阴宅”、“金童玉女”、“轿”、“车马”等。送殡或过“五七”时在死者坟前装填火纸后焚烧,以祈故者在“阴间”不吃苦受穷。60年代,此俗逐步革除,多以花圈取代。近年,纸扎风习回潮。 戴孝旧时,老人去世,子女披麻戴孝。男穿白布长衫,名曰“孝袍”;戴“孝帽”;麻绳束腰,绳头拖地,曰“拉孝绳”;穿白布覆的鞋,手执缠有火纸条的柳木棍,即“哀杖”,亦称“哭丧杖”,女儿、儿媳及近支女眷穿白“孝衣”,扎白布头巾;未婚女子则戴白布“塔头”。父母逝世,子女服孝3年,侄孙服孝1年。服孝期不能穿红着绿。妻亡,夫不戴孝;夫亡,妻服重孝3年。族人、亲友晚辈吊唁、参加丧礼或“五七”、男发孝帽,女发白布头巾,称“破孝”。1966年后,戴孝之俗渐废,以戴黑纱代之。80年代,戴孝之俗渐又恢复。 送殡又称“发丧”、“出丧”、“送葬”。一般在人死后第3日,但贫者一般是当日出丧。出丧前,先“泼汤”,即乡邻用筲抬米汤前行,边走边泼,子孙随之号泣至附近土地庙,焚香化纸,祭奠而返,称“泼迷魂汤”。意让死者灵魂迷路,不到年节请不随意归家。主要亲朋到齐后出殡,先送“盘川”,再拜“路祭”。棺材抬起时孝子摔“老盆”,手持“哀杖”和“引魂幡”前导,乡邻抬棺后跟,女眷随棺哭送。乡邻长者挑“千斤担”,一路撒纸钱,意让“小鬼”拾钱莫碍路。沿途所经门户,均燃柴草,以避亡魂入院串门。亲友送殡至茔地。富户有预先砌筑的石葬、砖葬或石灰混凝土葬,贫户则临时挖土圹。待棺入葬或圹,助葬者筑土成坟。亲友按点叫次序祭酒、燃香化纸哭奠致哀。故者子孙跪列两边叩头谢客。最后焚香化纸,坟上插“引魂幡”。亡者死后第三天夜要“复三”。故者族人亲属两三人,午夜于坟前化纸上供。“一七”至“四七”由故者子女到坟上祭奠。 过“五七” 这一日所有亲友接通告复至,举行纪念活动。亲友须奉礼钱,知已亲朋挂黑幛挽联以示哀悼。有的送扎彩。正午,故者亲属、族人和来宾复至茔前,亲友按点叫次序祭酒叩拜,一般行十二拜礼,贵客行二十四拜礼。故者子孙在旁侧向来宾逐一磕头致谢。祭奠毕,女眷女客放声哭泣,焚香化纸烧扎彩。然后回家入席。席间,孝子和女眷分别向男女宾客磕头致谢。“五七”之内,孝子逢认识的人皆磕头,下至孙子一辈,谓之“老的死了小三辈”。以后“百日”、“周年祭日”及清明、“十月一”,亲人均带供品到坟前祭奠、焚香化纸以示纪念。 建国后,丧葬习俗已有不少改革,许多迷信内容多已摈除,礼仪多已简化。故者子孙由戴孝改为戴青纱,亲友送扎彩改为献花圈。从前给先人写牌位作纪念,现给老人照寿相。过“五七”改为开小型追悼会,由村干部或明事人主持,介绍故者生前事迹,亲友赠挽联献花圈。70年代湖屯建火化场后,废土葬,推行火葬。部分村建骨灰堂专放村民骨灰,多数村在河坝、果园、山岭砌坑以存骨灰。 本地素有为先辈树碑立传之习俗,“文化大革命”初,墓碑多已毁坏。现立碑者逐步增多。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