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封建婚姻礼仪:结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25
颗粒名称: 结婚封建婚姻礼仪:结婚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368-369
摘要: 婚前经媒人征得双方家庭同意,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择阴历双月双日,写成小帖由媒人传到女家,并给女方钱物,称“彩礼”或“盒礼”,此行为“通道路”。 结婚的前两天,女方就差人用车辆送嫁妆,亦有与新娘一起送的。少则几件,多则几十件。桌椅柜橱及一切日常用具应有尽有。男方须设宴招待。结婚前一天,男方家庭要贴红对联、双喜字和窗花。布置新房时要由大伯哥铺炕,意为婚后孩子一大帮
关键词: 节日 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婚前经媒人征得双方家庭同意,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择阴历双月双日,写成小帖由媒人传到女家,并给女方钱物,称“彩礼”或“盒礼”,此行为“通道路”。 结婚的前两天,女方就差人用车辆送嫁妆,亦有与新娘一起送的。少则几件,多则几十件。桌椅柜橱及一切日常用具应有尽有。男方须设宴招待。结婚前一天,男方家庭要贴红对联、双喜字和窗花。布置新房时要由大伯哥铺炕,意为婚后孩子一大帮。铺被时,要把敞着口的一头朝向新娘,意为新娘进门后准备吃气。铺毕,在床头打个滚。枕头内放枣、栗子、花生,盼望“早生贵子,花着生”。还须备全艾、全蒜、全葱,意为夫妻婚后恩爱、过日子会算计、子女聪慧。结婚分大娶、小娶。富户大娶讲排场,新郎乘轿,鼓乐开道去女家接亲,至女家门前,鼓乐齐鸣。新娘梳洗上妆毕,接入另一花轿同归。小娶为女方送或男方接。新娘上轿前须“绞面开脸”,梳洗打扮,盘结发髻,穿上红袄裙子,用红布蒙头,用椅子抬新娘上轿。除抬嫁妆的和男客外,还要有1名或3名女客相陪,称“送女客”,讲究“去双回单”。花轿前后,灯笼数盏,途中遇庙过桥,新娘要扔制钱。花轿至男方村口,鸣放鞭炮。男方迎亲人打着灯笼同行。花轿到男方家门口,即停,不能直进家门,须等原定时辰。时辰到,新娘方可下轿,俗称“磨性子”。新娘须用椅子抬到家中,“拜天地”后入洞房,新郎为新娘摘去蒙头红,新娘须喝“宽心面”,意要新娘宽心。继之,新娘新郎共饮“交心酒”,意为婚后二人要合心合意。是日,男家设宴招待族家、庄乡和亲友。来宾须奉送礼钱,知已亲朋还赠幛子以示贺忱。新郎及全家还要分别向客人敬酒致谢。新娘须坐帐3天,3日内没大小,庄乡邻里到新房凑热闹,称“闹房”。深夜,调皮小伙听新人私语,谓之“听房”。婚后第三天,新娘由嫂或婶领着给亲族长辈叩头,对方须馈赠“见面礼”,也叫“磕头钱。”隔几日,女家派人把新娘接回去,称“叫客”,隔几日再“送客”。一般由新娘的父亲送,如男方父亲健在,就称为“会亲家”。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