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喜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喜庆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368-370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礼仪习俗,喜庆的情况。
关键词: 节日 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婚嫁旧时,男婚女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年龄大小、相貌俊丑、聪慧愚笨,均无选择的权力。买卖婚姻,多属女方家贫,男方以钱财相许。女子出嫁必须从一而终,丈夫夭折、早逝也不能改嫁;妻子去世,男子则可以续娶,称“续弦”,也可以纳妾。 封建婚姻礼仪繁琐,陈规陋习甚多。 换贴:男女十五六岁便到婚嫁年龄,经媒人说合,两家同意,男方写“敬求金诺”红贴,让媒人带至女方家中,换回女方的“谨遵台命”或“仰答玉音”的红帖。因帖为媒人来回传递,故又称“传小帖”。 换柬:换帖之后,再择吉日,由媒人携带书有男子姓名、生辰年月等内容的四折红柬至女家换回许亲的红柬,到此才算定下婚事。也有女方主婚人由媒人引导到男家,当面由先生写柬相换,由男家设盛宴款待。这两种形式,男方均须给女方“压柬钱”和衣物等。 结婚:婚前经媒人征得双方家庭同意,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择阴历双月双日,写成小帖由媒人传到女家,并给女方钱物,称“彩礼”或“盒礼”,此行为“通道路”。 结婚的前两天,女方就差人用车辆送嫁妆,亦有与新娘一起送的。少则几件,多则几十件。桌椅柜橱及一切日常用具应有尽有。男方须设宴招待。结婚前一天,男方家庭要贴红对联、双喜字和窗花。布置新房时要由大伯哥铺炕,意为婚后孩子一大帮。铺被时,要把敞着口的一头朝向新娘,意为新娘进门后准备吃气。铺毕,在床头打个滚。枕头内放枣、栗子、花生,盼望“早生贵子,花着生”。还须备全艾、全蒜、全葱,意为夫妻婚后恩爱、过日子会算计、子女聪慧。结婚分大娶、小娶。富户大娶讲排场,新郎乘轿,鼓乐开道去女家接亲,至女家门前,鼓乐齐鸣。新娘梳洗上妆毕,接入另一花轿同归。小娶为女方送或男方接。新娘上轿前须“绞面开脸”,梳洗打扮,盘结发髻,穿上红袄裙子,用红布蒙头,用椅子抬新娘上轿。除抬嫁妆的和男客外,还要有1名或3名女客相陪,称“送女客”,讲究“去双回单”。花轿前后,灯笼数盏,途中遇庙过桥,新娘要扔制钱。花轿至男方村口,鸣放鞭炮。男方迎亲人打着灯笼同行。花轿到男方家门口,即停,不能直进家门,须等原定时辰。时辰到,新娘方可下轿,俗称“磨性子”。新娘须用椅子抬到家中,“拜天地”后入洞房,新郎为新娘摘去蒙头红,新娘须喝“宽心面”,意要新娘宽心。继之,新娘新郎共饮“交心酒”,意为婚后二人要合心合意。是日,男家设宴招待族家、庄乡和亲友。来宾须奉送礼钱,知已亲朋还赠幛子以示贺忱。新郎及全家还要分别向客人敬酒致谢。新娘须坐帐3天,3日内没大小,庄乡邻里到新房凑热闹,称“闹房”。深夜,调皮小伙听新人私语,谓之“听房”。婚后第三天,新娘由嫂或婶领着给亲族长辈叩头,对方须馈赠“见面礼”,也叫“磕头钱。”隔几日,女家派人把新娘接回去,称“叫客”,隔几日再“送客”。一般由新娘的父亲送,如男方父亲健在,就称为“会亲家”。 旧时,女娶男称“倒插门”,由于旧观念影响,男方多受气。 旧时尚有多种封建婚俗: 童养媳,俗称“团圆媳妇”,女方多因家贫,父母无法抚养,给未成年的女儿寻主求生,待长大成人再成婚。男方一般为家贫,或年龄较大,有生理缺陷成亲有一定困难。童养媳在婆家多受虐待。 娃娃亲,亦称娃娃媒。旧时挚友将幼年子女许配婚姻,也有的“指腹为婚”,待子女成人后完婚。 换亲,旧时,男子因家贫或生理缺陷,难寻配偶,无奈以姐妹换亲。换亲有两换,三换,称三拐角,还有多家换。60年代,受“唯成份论”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部分地富和有历史问题者的子女殊难成婚,沿用此俗。成婚后,有一方反悔,即引起连锁问题。 亲上亲,旧时人们不晓近亲结婚的弊端,反以“亲上加亲”为美。亲上亲多为姑舅亲、姨娘亲。 纳妾,俗称“娶小婆”,多为官、商富户。有的原配无子,为生儿子以“传宗接代”而纳妾;有的视女子为玩物,以“妻妾成群”为荣耀。被纳妾者多为贫家女子,娶后一般视为奴仆。 冥婚,亦称“娶阴亲”。旧时未婚子女死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结“阴亲”。一般选在清明节或农历十月一日,到时,女方置办纸扎“嫁妆”,从墓中起出棺材,移到男方墓地与之合葬。“婚”后,男女两家作为亲戚往来,有的还要“立嗣”,继承死者遗产。 守节,旧时,妇女丧夫后,由于受旧观念影响,把终生不再改嫁视为“贞节”和美德。不少妇女初婚即丧夫苦守,年轻侍奉公婆,老来无依,死后,仅换取一块刻有“冰清玉洁”或“苦节永贞”的节孝碑。 1950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主,但多有介绍人牵线,男女约定日期见面、交谈,如双方有意,女方接男方“见面钱”,再择定吉日定婚。 定婚,定婚日女方由媒人引导到男方家举行仪式,一般姑娘的父亲和一个大爷或叔参加,男方找村干部和亲友相陪,设宴款待,由先生写帖或柬。近年改为两桌,姑娘由陪人相伴参加仪式。男女照定婚相,公婆向儿媳赠送衣物。女陪客多是男方至亲,席间须给女方赠“见面礼”。男方仍须纳“压柬钱”。有的不候客,由介绍人将男女邀在一起,交换手绢,男女根据情况,在手绢中包一定数量的钱赠于女方。定婚后,每逢节日,男家要请未婚媳妇过节,并赠钱或衣物,直至结婚。 结婚,男女双方到了法定年龄,由介绍人同男女双方家庭或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婚前双方持单位介绍信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结婚日期,农村青年多选在春节之前,机关企事业青年多在“五一”、“五四”、“国庆节”等节日结婚。结婚时,男家仍贴对联、窗花,并备喜酒、喜烟。60年代新娘坐轿之俗废止,改为步行或坐地排车,或用自行车代步。有的村由团支部和妇代会组织迎送。80年代,有的用拖拉机或用汽车迎送。娘家陪送嫁妆也逐步增多。有的男女商定到城市风景区游玩结婚,称“旅行结婚”。新婚礼将“拜天地”改为相互鞠躬。近几年,有些单位为青年举办集体婚礼。近年女娶男已不罕见。 男子结婚为一生之喜庆大事,乡邻亲友历有贺喜之习。一般要送钱“付礼”,有的还挂贺幛。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凑份子”,有的赠字画、礼镜和生活用品以表祝贺。给女方送钱或礼物谓之“添箱”。 结婚后夫妻不和,旧时只能男休女。建国后男女平等,符合条件,男女可一起到政府办离婚手续。 婴儿出生妇女生孩子俗称“坐月子”或“占房”。产妇临产前一个月,娘家母亲或嫂子带红糖、挂面、鸡蛋等去看望,谓之“催生”。婴儿出生后,丈夫到岳家“报喜”和通知吃面时间。旧时,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婴儿出生一个月内,其祖父母或父母要给孩子起乳名,称“小名”,也有外祖父母或其他人起名的。 送粥米,产妇分娩后,亲朋、邻里、族人给送鸡蛋、挂面、红糖、小米、大米等,称“送粥米”。 吃面,产妇产后一般6天、9天或12天,娘家亲族近户,装上“抬盒”、“挑盒”或用篮子盛米、面、糖、鸡蛋类的礼物,到产妇家“吃面”。主人请接生婆坐首席设宴招待。男方至亲及好友之女眷亦参加“吃面”。宾客告归,主人须回赠煮熟的红鸡蛋。 满月,产妇满月这天,早饭要吃油饼,称“壮腰”,并卧床出汗。满月后,娘家把母子接去住“满月”。旧时,产妇住满月,临走时要在孩子脸上抹一道黑灰,叫“黑狗去”,返回时抹一道白灰,叫“白狗来”,这样孩子可“长命”。近年,此习革除,但“住满月”仍沿行。产妇回娘家,娘家要给孩子一身衣裳,称“退毛衫”。 百日,婴儿出生第100天,旧时无庆贺仪式,70年代后不少父母给婴儿照“百天相”以作纪念。 周岁,俗称“一生”。生日这天,桌上摆放书本、笔、算盘、馒头、秤等,任凭孩子去抓,谓之“抓生”。以孩子先抓的物件,评判一生的职业。今仍沿用“抓生”之俗,但多作为游戏。 祝寿当地有“六十六,吃块肉”之说,老人到66岁寿诞时,子女须为老人上寿,谓“做生”。老人过生日,一般从60岁开始,或更早几年。至70岁以后,除子女外,亲朋邻居晚辈或平辈也带礼物祝寿,主家设宴款待。出嫁女儿携女婿给父母上寿,以带猪肉为主,其余不拘。有的赠书有“寿比南山”、“福寿双全”等字样的镜屏或匾额,也有赠中堂和寿联的。80年代始,给小孩过生日的逐渐增多。近年,有在电台、电视台点歌为老人祝寿、为小孩祝生日的。 店铺开张店铺开张营业,俗称“开市”。营业前,将铺面、货品备妥,下请柬邀请与本业有关者光临,举行开业典礼。被邀者带贺幛、贺镜等。门面书写“开市大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内容的楹联。典礼开始,鸣放鞭炮,来宾致辞祝贺,主人致谢辞。礼毕,店主设宴款待。近来,店铺开业有请记者采访、照相、录音、录相的。 乔迁乔迁新居后,亲朋好友带款或礼物前去庆贺,礼物以公鸡最为重意,象征大吉大利。主家设宴款待,俗称“温居”或“温锅”。近年,亦有给主人赠送家俱和生活用品的。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