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02
颗粒名称: 元宵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1
页码: 366
摘要: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亦称灯节。始于汉朝,张灯一夜,唐开元后增为三夜,宋时增为五夜,明朝增为十夜,现只十五夜上灯,也有十四至十六上灯三夜。十四为麦子灯,十五为大秋灯,十六为晚秋灯,如夜里平静无风,灯火安然正常叫“收灯”,预示当年有好收成。人们做灯一般用蔓菁、胡萝卜或用面团捏灯,棉花做捻,用豆油点燃(富者面灯有用香油的)。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亦称灯节。始于汉朝,张灯一夜,唐开元后增为三夜,宋时增为五夜,明朝增为十夜,现只十五夜上灯,也有十四至十六上灯三夜。十四为麦子灯,十五为大秋灯,十六为晚秋灯,如夜里平静无风,灯火安然正常叫“收灯”,预示当年有好收成。人们做灯一般用蔓菁、胡萝卜或用面团捏灯,棉花做捻,用豆油点燃(富者面灯有用香油的)。傍晚,在屋内、院内、井旁、大门处处上灯,有的将灯笼高高挂在院子中间,曰天灯。并燃放鞭炮、起火和各种焰火。是夜,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灯火辉煌。饭后,男女老幼上街观灯、看玩艺,到处锣鼓喧天。此为“闹元宵”。 元宵节上灯的习俗延续至今,但萝卜灯、面灯已为蜡烛电灯所代替,机关单位多在门口悬挂纱灯,在建筑物上悬挂彩灯、霓虹灯。1985年区机关在驻地石横举办故事玩艺灯火会。是夜花灯似海、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旧时,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惯,但只限于少数富裕人家。一般农户元宵节吃面条、水饺,人们把饺子比为“元宝”,面条比为“银条”、“钱串子”。两者皆表示人们祈求平安富裕的心理。80年代,吃“元宵”已较普遍。正月十六,长辈到小辈亲戚家看望回访,叫“走百家”。亦有在即日向北走亲戚的习俗,俗称“走百病”,意为此日向北走大吉大利,一年到头不生病。至此,春节才算过完。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