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01
颗粒名称: 春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365-366
摘要: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群众习惯称“过年”。一进腊月,人们便裁做新衣,筹办年货。二十前后,杀猪宰羊。蒸馒头,做年糕,还有的用粘米和枣蒸窝窝。 大年三十,称“除夕”,亦称“年除”。家家户户打扫院子、街道,贴对联、年画、门神,大门挂松柏枝。备足初一吃的水、烧柴。中午,妇女们忙着炸鱼、炸虾、炸绿豆丸子、煮肉。下午,旧时人们在正房屋挂“家亲轴子”。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群众习惯称“过年”。一进腊月,人们便裁做新衣,筹办年货。二十前后,杀猪宰羊。蒸馒头,做年糕,还有的用粘米和枣蒸窝窝。 大年三十,称“除夕”,亦称“年除”。家家户户打扫院子、街道,贴对联、年画、门神,大门挂松柏枝。备足初一吃的水、烧柴。中午,妇女们忙着炸鱼、炸虾、炸绿豆丸子、煮肉。下午,旧时人们在正房屋挂“家亲轴子”。由年青人用托盘端香炉、牌位、酒具在家门口或村头,朝祖坟方向焚香烧纸,洒酒磕头,口中默念请已故亲人回家团聚过年,称“请家亲”。院子里挂天灯。供桌上摆供品,燃烛烧香,供桌两旁的座位不准人们入座。建国后,除夕这天,人们敲锣打鼓,给烈军属送年货,贴春联,打水,扫院子。 傍晚,户户大门前点火把,曰“照厅”,并鸣放鞭炮。接着全家吃饺子,多数户吃素包,意为来年素静平安。亦有除夕夜吃素包后世出文人,吃荤包后世出武生的说法。 是夜,阖家团聚,通夜不眠,称“守岁”。分居的儿子到父母家中饮酒辞岁。父母去世者,弟弟到长兄家,畅饮辞岁酒。午夜,给已故先人上供,放鞭炮,叫“放马子”,象征进入新的一年。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发“磕头钱”,亦称“压岁钱”。近年来,多数家庭以看电视代替守岁。 年初一,人们放鞭炮,本族近户、邻里庄乡开始拜年。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妇女儿童穿红挂绿,同辈相见,握手言欢;遇长辈施拜年礼,祝贺新春,热闹非凡。 “文化大革命”以后,民间拜年之风仍盛行,但免去磕头,代之登门问候致意。各家备有烟、茶、糖果、瓜籽相待。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多在正月初一上午举行团拜。 旧时,穷苦人家过年如过关。一则无钱置办年货,二则所欠债务要年底还清。为躲债,有的不敢在家过年。旧时也有个规矩,到除夕这天,只要请了“家亲”贴上春联,不能再登门讨债。 从初二至十五以前,是走亲串友的日子,初二或初四,拜岳父、岳母。新婚3年之内,女婿要在年前给岳家送“年礼”,岳家须压回十几斤至几十斤重的大糕,糕须逐年加大,意为祈祝女儿家日子步步登高。年后女婿去岳家,岳家设盛宴款待。旧时一般走亲串友带点心盒、馍馍篮子,重意的再提一块肉。现今多以罐头、点心、酒、烟和鸡、鱼、肉为礼品。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