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10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统节日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页码: 365-368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的传统节日的情况。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群众习惯称“过年”。一进腊月,人们便裁做新衣,筹办年货。二十前后,杀猪宰羊。蒸馒头,做年糕,还有的用粘米和枣蒸窝窝。 大年三十,称“除夕”,亦称“年除”。家家户户打扫院子、街道,贴对联、年画、门神,大门挂松柏枝。备足初一吃的水、烧柴。中午,妇女们忙着炸鱼、炸虾、炸绿豆丸子、煮肉。下午,旧时人们在正房屋挂“家亲轴子”。由年青人用托盘端香炉、牌位、酒具在家门口或村头,朝祖坟方向焚香烧纸,洒酒磕头,口中默念请已故亲人回家团聚过年,称“请家亲”。院子里挂天灯。供桌上摆供品,燃烛烧香,供桌两旁的座位不准人们入座。建国后,除夕这天,人们敲锣打鼓,给烈军属送年货,贴春联,打水,扫院子。 傍晚,户户大门前点火把,曰“照厅”,并鸣放鞭炮。接着全家吃饺子,多数户吃素包,意为来年素静平安。亦有除夕夜吃素包后世出文人,吃荤包后世出武生的说法。 是夜,阖家团聚,通夜不眠,称“守岁”。分居的儿子到父母家中饮酒辞岁。父母去世者,弟弟到长兄家,畅饮辞岁酒。午夜,给已故先人上供,放鞭炮,叫“放马子”,象征进入新的一年。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发“磕头钱”,亦称“压岁钱”。近年来,多数家庭以看电视代替守岁。 年初一,人们放鞭炮,本族近户、邻里庄乡开始拜年。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妇女儿童穿红挂绿,同辈相见,握手言欢;遇长辈施拜年礼,祝贺新春,热闹非凡。 “文化大革命”以后,民间拜年之风仍盛行,但免去磕头,代之登门问候致意。各家备有烟、茶、糖果、瓜籽相待。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多在正月初一上午举行团拜。 旧时,穷苦人家过年如过关。一则无钱置办年货,二则所欠债务要年底还清。为躲债,有的不敢在家过年。旧时也有个规矩,到除夕这天,只要请了“家亲”贴上春联,不能再登门讨债。 从初二至十五以前,是走亲串友的日子,初二或初四,拜岳父、岳母。新婚3年之内,女婿要在年前给岳家送“年礼”,岳家须压回十几斤至几十斤重的大糕,糕须逐年加大,意为祈祝女儿家日子步步登高。年后女婿去岳家,岳家设盛宴款待。旧时一般走亲串友带点心盒、馍馍篮子,重意的再提一块肉。现今多以罐头、点心、酒、烟和鸡、鱼、肉为礼品。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亦称灯节。始于汉朝,张灯一夜,唐开元后增为三夜,宋时增为五夜,明朝增为十夜,现只十五夜上灯,也有十四至十六上灯三夜。十四为麦子灯,十五为大秋灯,十六为晚秋灯,如夜里平静无风,灯火安然正常叫“收灯”,预示当年有好收成。人们做灯一般用蔓菁、胡萝卜或用面团捏灯,棉花做捻,用豆油点燃(富者面灯有用香油的)。傍晚,在屋内、院内、井旁、大门处处上灯,有的将灯笼高高挂在院子中间,曰天灯。并燃放鞭炮、起火和各种焰火。是夜,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灯火辉煌。饭后,男女老幼上街观灯、看玩艺,到处锣鼓喧天。此为“闹元宵”。 元宵节上灯的习俗延续至今,但萝卜灯、面灯已为蜡烛电灯所代替,机关单位多在门口悬挂纱灯,在建筑物上悬挂彩灯、霓虹灯。1985年区机关在驻地石横举办故事玩艺灯火会。是夜花灯似海、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旧时,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惯,但只限于少数富裕人家。一般农户元宵节吃面条、水饺,人们把饺子比为“元宝”,面条比为“银条”、“钱串子”。两者皆表示人们祈求平安富裕的心理。80年代,吃“元宵”已较普遍。正月十六,长辈到小辈亲戚家看望回访,叫“走百家”。亦有在即日向北走亲戚的习俗,俗称“走百病”,意为此日向北走大吉大利,一年到头不生病。至此,春节才算过完。 二月二是日黎明,农民用草木灰在宅院、场间撒许多圆圈,叫“打囤”。场园谓“柴草囤”,宅院谓“钱粮囤”。打完囤,燃放鞭炮。 二月二有食“蝎子爪”的习惯。正月三十晚上即将大豆浸泡,二月初一夜,要炒半熟,称炒“蝎子肚”,二日绝早再用油炒熟,称炒“蝎子爪”。食之香酥可口。近年都逐步改为油炸。吃“蝎子爪”原意不遭虫蝎蜇刺之害。这一天,小学生用茶碗或塑料袋盛“蝎子爪”赠老师品尝,以示尊师。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旧时,人们为纪念晋国功臣介子推,有在这一天吃冷食的习俗。 清明节又称“上坟节”、“烧纸节”。这天人们要到自家先人墓地给坟墓添土、烧纸,表示对祖先的悼念。不过3年的新坟,除添土烧纸外,还要上供品、祭奠。还有在这天门上插柳枝、郊游(踏青)、放风筝的习俗。旧时有在这一天给先人迁坟合葬的。 建国后,机关、学校、团体,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介绍烈士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月八旧时,人们赶石横西行宫庙香火会,烧香、还愿和购置农具准备麦收。在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惯。60年代后期庙会废止。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旦五”。人们素有包粽子、煮鸡蛋、缝制五香荷包、门前插艾等习俗。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煮鸡蛋、包粽子、吃饺子的习惯沿袭至今。 夏至这天,人们有喝“夏至面”的习惯。以麻汁、大蒜、醋等为佐料的凉面,有降温降暑的作用。 六月六 “六月六,晒龙衣”,相传这天所晒衣物不发霉,不生虫。晴朗天气,家家晾晒衣物、被褥。午饭吃水饺,喝凉面,改善生活。 六月二十四相传这一天为降雨日,“关二爷磨大刀”,群众普遍包水饺。 七月七相传这天为降雨日,牛郎织女鹊桥会,百感交集,喜泪横流。 八月初一 “八月一,瓯鸡吃”流传已久。前一日将老母鸡宰杀,装入陶罐,加适量清水,还加“猪食菜”和姜、香油、醋、盐等佐料后封口,用谷糠或锯末等文火焖煮一夜,初一凌晨开泥封食用,香气扑鼻,肉烂如泥。相传这天吃鸡能治疗多种疾病,此俗沿袭至今。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中秋天高气爽,月圆皎洁,分外美丽,旧有赏月拜月之习俗。是夜各户备酒设肴,阖家聚餐赏月,吃水果和月饼。从八月初开始,亲友互赠月饼等礼物。外出家人一般在中秋赶回家欢聚。 九月九重阳节,北部山区群众有登高围猎的习惯。是日,漫山遍野皆人群,手持木棍,遇猎物即捉,捉到将猎物举过头顶,即归个人所有。 十月一给已故亲人上坟烧纸的日子,出嫁妇女依旧例回娘家,祭祀已故先人。 腊八旧时,该日群众以香谷、果实等做粥供佛,谓之“腊八粥”。旧时,有些官宦、财主,腊八“舍粥”,俗称“放饭”,以示慈善。现今每逢腊月初八,各家早餐多用大米、小米、红枣、绿豆、花生等煮腊八粥,午饭吃水饺。近年,不少人在腊八用醋腌“腊八蒜”。 辞灶腊月二十三,旧俗为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傍晚,将“灶王爷”从墙上取下,换上新“请”的“灶王”,以糖瓜作供品(糖瓜系糖稀、芝麻做成),焚香烧纸,连旧“灶王”一并焚化;家人磕头,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也有将此联贴在“灶王爷”两边的。出门在外者或住娘家的媳妇,前一日均须回至家中,不然就被“辞”在外边。境内在此日有打扫房屋、院落之习。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